#动乱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3周前
1个月前
“四·二六社论”的重要性 所谓的“4·26社论”,是指人民日报在4月26日发表的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几乎所有介绍“六四事件”的书籍或文章,以及大部分当事人的回忆中,都会提到“4·26社论”。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这个社论为啥如此之重要捏? 首先,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官方把学潮定性为“动 乱”; 其次,在正文中提到: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这样一篇社论,直接导致如下后果: 1. 激怒了参与学运的高校师生。很多师生本来是出于爱国,为了消除腐败、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参与学运。结果被扣上动乱的大帽子,当然恼火了。 2. 社论的定性也断了参与者的后路。在天朝的政治语言中,“动乱”一词的分量是很重的。参加动乱、组织动乱,几乎等同于反革命,是可以直接判刑滴。所以,当时很多学运的骨干分子就想,反正已经被扣上动乱的罪名,已经没了退路(即使中途退出,也免不了被秋后算账)。干脆就一条路走到黑。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更多的学生运动;学生和政府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朝廷中的保守派也乘机强硬起来,并指责改革派太软弱。最终的事态发展,直接导致了赵总书记的下台以及6月4日的血腥清场。 ---编程随想:“四·二六社论”的民间背景
2个月前
邓:解决动乱的时机和条件成熟 五月三十日,邓小平受政治局、中顾委的委托,召开了政治局、中顾委的第二次联席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四点工作布置,获得通过: 一、解决当前动乱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了。 二、要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这场反革命暴乱,党内要思想通一通,暂时不通的,可以请假休息 ;再不通的,可以退休。 三、要动员党政骨干力量,加强宣传事件的性质、事件的气候,教育广大人民,包括干部。 四、平息后,要整顿党组织,消除在这场政治事件中的不合格者,有重点、有领导地展开清查工作。 “六四”之后,邓建议江泽民任总书记职 六月九日,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说,这场风波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极少数人先是搞动乱,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的反革命暴乱。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共产党,(打字员语:为什么不能打倒共产党?中国人无法拥有合法地打倒共产党的权力,正是中国无法解脱以暴易暴之恶运的主要原因。)推翻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平息这场反革命暴乱中,人民解放军、武警警和公安干警表现了很高的觉悟,经受了考验。 六月十二日,邓小平在中南海和李鹏、乔石、姚依林三人谈话,杨尚昆、刘华清在座。 邓小平说:“总书记人选,我建议由江泽民同志担任。人选不是匆忙提出的,我和陈云、先念、尚昆、王老都通了气。总书记人选是个头,一班之长,在实际工作中是考察了一段时间,才有这样建议的。什么人都不用争了,不用再提名了。我还要再说一遍,不要不服气,要当好配角,当好助手。工作搞不好,你们三人要负责。团结搞不好,你们三人都要下,这是一条原则。我们这一代都快走了。如果马克思不想请,这三、五年我还是能为你们做些清道夫的工作。但主要还是要靠你们这一班人。政治路线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确定了,问题就在于政治局的团结,政治局常委班子的团结,要有个核心。你们要自觉、高标准地来维护、巩固这个核心。” ---邓小平“六·四”言行录(部分)    ·黎自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