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残雪
22小时前
今天写俄乌战事中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Покровськ)攻防战的情况,本月这话题挺火。普通人不熟悉战事,很容易被营销号同行的叙述带走。所以详细讲讲 图1是随手截的B站某火爆军事博主对红军城战事的播报,每个点击五十万。 可以看见,从去年6月起,他就认为俄军马上要拿下此地 常见词:失控、溃败、崩溃、最后、巷战。 甚至连地名也从“红军村”改成了“红军城”。在赢学中,会让粉丝赢得更大。 其实这在战前是个30平方公里,6万人口的镇子,是天通苑小区的1/10。横向一共36条街,纵向也差不多。 这么一个镇子,他热切的播了14个月,拿下了吗?没有。 本营销号也做战事播报,也有错,但不会连着一年多错下来,因为我会调整认知。当然,这样不赚钱,我知道。人家的本行是挑逗情绪,错不错根本不重要,反正流量钱拿到了,货带了,至于错误大家会遗忘。在平台推荐系统作用下你也很难记得这新闻谁发的。 战事播报时,我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看战线,别看战报。 这对吗?实际上,有误导性。为什么呢? 1.看战线不看战报,是无力了解战事细节的普通人的无奈方案,战线虽然也会被误导,但起码误导少一点,因为战线造假难。但战报可以随便编。 如果你想了解战事细节,那这个标准就太低了。 2.实际上近3年战线宏观上就没动过。俄军伤亡百万,占领乌克兰的土地面积从18%变成了19%。而微观上的战线变动对战局影响很小,因为战线变动导致的压缩生存空间,破坏经济,改变对峙态势等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不存在。不如人员损失、经济损失和武器消长来得重要。 所以在僵持阶段“看战线”,最后通常只能看几个村子或者小城镇的战线,并把几个村子的争夺战看成“最后堡垒”之类的。和真实状况差得很远。 那么前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呢?俄军突然从红军城(Pokrovsk)东北方插进了一个大箭头(图2),并攻入了城区西南角。然后就是密集的舆论攻势。 大家都知道,俄国人别的不行,舆论渗透非常行。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这批人跟消失了一样,乌军出现了几个不该在这个位置出现的番号,拦腰截断,把这个突出部吃掉了,估计歼灭了两个连,围了一个连。俄军132旅最后预计会丢掉一个营。 为什么会这样?同样是营销号,我和他们看到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在本系列的评论里我给大家讲讲。 /1
最近在俄乌话题上接到两个问题,一是问为什么这个冬季打不了,不是春季翻浆才打不了吗?二是问俄罗斯黑客组织Killnet黑入乌克兰总参数据库得到172万乌军死亡和失踪名单是真的吗? 后一个当然假的,只要你有一丁点军事知识就不可能信。如果有军号信了或者在探讨真假,你可以立即取关。 谣言是卫星网转发的,完整的数字是这样的。 乌军2022年死亡失踪118,500 乌军2023年死亡失踪405,400 乌军2024年死亡失踪595,000 乌军2025年上半年死亡失踪621,000 我加了一下,总共死亡失踪是1,739,900人。差不多是当前乌克兰军队总人数的两倍左右吧。 (需要说一下,这几个细节在新版谣言里已经去掉了) 其实这几个数字2025年1月份塔斯社已经编造过了,它声称的来源是俄罗斯国防部。(图1) 你看有意思吧,黑客千辛万苦拿到的乌克兰总参的数据,和俄罗斯国防部估算的数据,居然一模一样哎,精确到百位数哎。 这个是信息污染的特点,由于信息污染是以数量取胜,编造的谣言量特别大,所以单个谣言的质量就很低,通常是在自己的谣言材料库里面取材,这就会导致重复(不知道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弥补这个缺憾)。 其实这类谣言这几个月我听到很多,包括俄军一天打下上百公里之类的。也包括一些实际行动比如让美国的内奸卡军援,都是在和政治压力打配合。试图得到军事上得不到的成果。 你普京这么能打,他会急着谈判要地吗?他飞美国就没有风险的吗?既然这么容易打,他怎么不多打下几个城再谈判呢?你想想,就知道他也是很虚弱的。 那为什么它很虚弱呢?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我谈了俄军的散兵冲锋战法。就是在无人机的督战下,以散兵两三个的方式组织起来去冲乌军的防线,然后这些(经过地雷和无人机消灭大半的)散兵逐步的在后方集结,以图扰乱乌军补给线使之主动后撤。 这说明什么?俄军兵多不怕死?不,在我看来,说明俄军正面攻坚的能力不够。乌军愿意投入资源防御的地方,它攻不下来。前线那几个村的名字我都熟了,为什么?几个月就围着几个村子打,但凡关心战事的人,能不熟吗? 彼得罗夫斯克,俄人、黄俄、还有美国的俄谍们,都说马上就打下来了,这句话说了有一年多了呀。然后呢?你花了一年多打下来又怎么样了呢?后面新防线又建好了呀。何况现在看,打下来还有点难。 而且,散兵冲锋还有别的问题,比如很难补给。后方人少还没问题,集结的人多,你怎么补给呢?几天不补给,弹尽粮绝,饿起了肚子,就只能投降了。还有就是冬季不行,到了冬季,补给要求高得多,一旦跟不上,迅速就冻死了。所以我说今年俄军的进攻窗口期不多了。这跟前两年冬季正好搞钢铁洪流,翻浆季才停战,那是不一样的。 乌克兰目前拥有欧洲最强的陆军,面对俄军,进攻不足,防守还是有余的。僵持的防守就是尽可能维持好的交换比,只要交换比合适,撤几个村子那不是大事儿。当然,乌军有困难,可俄军也有困难啊。 如果你不是每天关心战事,就不要太在意细节,把后勤、援助做好就可以了。该捐款捐款,该呼吁军援就呼吁军援,武器能提供什么就提供什么,汪精卫语录少背几句。至于怎么打,怎么谈,那是乌克兰的事情。
开个贴谈这次川普逼乌克兰签慕尼黑协定的事。 之所以写,是因为看见美鸥译丛和万理这种人在那里寄希望于割地后欧美为乌提供防御保证的提议。他们陷入了幻想。之前一个月也有一些人陷入幻想(比如夸赞美国卖10套甚至17套爱国者认为在支援),他们看起来脑子不好使,所以我没多理,现在一并说。 现在网络上政治信息很多,里面很多信息是矛盾的,反复无常,但其实都是噪音。你要把握核心——川普亲俄还是亲乌?帮俄还是帮乌? 答案是很明确的。 以库存过少为由,停止拜登已给的军援(连对美国屁用没有,放在仓库里等着报废的麻雀都停),在最重要的僵持阶段打得最热的一个月卡乌克兰脖子的国防部长,他不知道吗? 那些纷纷转发俄国编造的各种乌克兰谣言的议员们(比如Anna Luna),他们不知道吗? 那些以前和泽连斯基合过影,然后赶紧开始放自己读语录的照片的议会大佬们(比如John Cornyn),他们不知道吗? 那些和乌克兰关系很好的外国领导人(比如米莱),纷纷开始疏远它,他们不知道吗? 约翰逊不知道?博尔顿不知道?希拉里不知道? 那些以前喊“拜登拖延援助”,今年开始纷纷反复背诵汪精卫语录的川普粉丝们不知道? 欣喜若狂在那里庆祝的俄罗斯媒体们不知道? 还是挂着美俄国旗冲锋的俄军士兵不知道? 抑或是在各平台上团建的粉红们不知道? 这些话我其实都不用讲,作为中国人,再傻,对于“割地”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还是懂的。以前给你打马虎眼的意见领袖,那有可能只是傻,现在还在打马虎眼的,去分析普京跪没跪,去分析什么B52飞过安克雷奇有无深意的,那都不是对自己的政治判断诚实的人。 有些人可能觉得,川普只是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意见是摇摆不定的。他可能因为同情一个担心孩子在战场上身亡的乌克兰母亲就会批准军售(不是军援喔),也可能因为俄国的一些信息就会开始施压乌克兰割地投降。 其实,当然有这点原因。但首先,我要跟你说,爱,是藏不住的。 你不爱一个人,他不穿西装也是罪过。 你爱一个人,可以把红毯铺到飞机旋梯底下,可以在会谈时支开美国翻译,只用俄国的翻译。不管外界怎么想。哪怕他怎么打脸你,也是笑脸相迎。至于什么威胁制裁、二级关税云云,那都是小拳拳捶他胸口而已。 你要用信息影响一个爱你的人,那很容易,反之,就很困难。 他为什么爱? /1 图1: 扎波罗热地带,俄军装甲车插着美国国旗冲锋。 图2: 俄罗斯的电视台欣喜若狂 图3: 胡锡进在那里对比。 图4: 让美国不少人破防的事件:铺红毯。
前天,我去沃尔玛买东西,发现一些常买的商品(西红柿、甜豆、玉米粒等)涨价了10-15%不等。 随后又看到消息,美国7月非农就业增7.3万个,预期10万。前两月数据大幅下调:5月新增就业从14.4万下调至1.9万,6月从14.7万下调至1.4万。特朗普闻讯立刻开除了统计局长。表示将任命一个“诚实”的人 我的两个感想: 1.美国政治跟中国越来越像。坏处就不用提了,好处是作为中国人或者华人,终于找到了自己最有经验的领域。今后对美国政治经济预判的准确性将相对纯种美国人大幅提高。 2.接下来美国有一定可能性进入滞涨。要做好准备。 我准备详细说一下第二个观点。 首先,通胀目前比较顽固,按照去年的估计,到2025年6月份应该在2%以下,但现在依然是2.8%。这个我觉得也很好理解,关税、驱赶低工资移民和通胀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不是宏观经济那种有争议的东西。现在看由于美国商家在关税“解放日”前进行了大量囤货(图3),导致物价上升相对滞后。我目前所感知到的物价上升似乎还是以驱赶移民引发的为主,都是农产品。但关税导致的物价上升我预计在8月份会出现。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通胀的计算方法在“解放日”后也被修改了,以前是90%根据实际价格,10%根据推算。之后是65%根据实际价格,35%根据推算。目前不清楚这个改变的动机是什么?是缺乏市场跟踪人员,还是就是意图改出“好”数据? 然后就是就业这块,BLS的就业数据目前采用的是模型估算先发布,然后调整的方式来做。10万级别的调整并不能算很大,尤其是考虑到模型本身是以常态来估算,对黑天鹅事件(疫情、发钱、关税等)响应能力有限,而现在黑天鹅事件又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发生的状况。模型的准确率大幅度降低,需要事后调整也是不得已。这个态势在拜登时代就出现了。 不过,即便是调整前的数据,也是非常糟糕的。只是对于这个状况,坚信经济状况良好者的反驳是:(见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