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及宗教受难者后援会(澳大利亚)| 公告: 2025 年度(第二届)中国当代英雄母亲奖颁奖词 一,获奖人:王海琴(笔名:月社寒江;艺名:南飞燕)。 二,获奖人简历:王海琴女士出生于 1973 年,自幼爱好绘画、诗词、古典舞,曾用乳名 可可、笔名月社寒江、伊人清舞等发表小说《红尘悲歌》、散文《孤傲的灵魂》、诗歌《蝶 舞》等作品。 三,获奖理由: 在涉及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惊天冤案——恶俗维基案中,24 名青年 含冤入狱,牛腾宇更是被判 14 年重刑。 當其他家長因當局恐嚇而被迫噤声时,只有王海琴女士拒绝沉默,冲破政府官员、公检 法、国保、恶势力合谋的阻力,拖着病体、以无与伦比的勇气踏上為子申冤和真相调查之 路,并向国际社会揭露「恶俗维基」冤案中的构陷、酷刑逼供细节,揭露了中国司法和体 制性黑暗。 她也因此遭受监控、绑架、恐吓、投毒、甚至是数十名荷枪实弹的广东公安的 暴力威胁等诸多迫害。但她无惧打压,从未停止向公权力部门追讨司法公正的腳步。 她因朴素的母爱开启艰难的维权历程,彰显了母性的光辉和道德力量,而这份感天动地的 母爱不仅给予自己的孩子,还为所有 24 名含冤青年及遭受不公者发声,她重新定义了崇 高而博大的母爱:爱孩子,就要捍卫他们的尊严。她也做出了一个不向强权低头的中国母 亲和中国公民的最好示范。 四,致谢:衷心感谢总部设在美国的非政府机构 “Alliance for Citizens Rights 公民权利同 盟”为此次颁奖捐献的一万美元奖金。 五,衷心感谢罗胜春女士和苏雨桐女士提供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治及宗教受难者后援会(澳大利亚) 2025 年9月30日 公告首发于Alliance for Citizens Rights 公民权利同 盟 #无罪释放牛腾宇 #恶俗维基冤案
香港民主派活动人士、2014年雨伞运动的学生领袖及前立法会议员罗冠聪(图片为本人拍摄的资料图片),于上周六(9月27日)从旧金山飞抵新加坡参加一场会议时,被拒绝入境。 虽然他三周前已获得新加坡合法签证,但他被拒绝入境,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ICA)在机场将他扣留四小时。 罗说:「没有人告诉我被拘留的原因。我在边境被拘留了四个小时,然后移民与关卡局(ICA)的工作人员才通知我, 我被拒绝入境。我没有被告知任何理由。 」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被拘留期间,罗冠聪联系了一些联络人,他们向英国和美国政府提出了他的案件。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政府是否联系了新加坡。 14小时后,罗被安排飞往旧金山。 罗冠聪自2020年因《国安法》实施后流亡海外,现居英国和美国。他与其他流亡人士一样,于2023年被香港当局悬红100万港元(约12.8万美元)通缉。 罗冠聪说:「我认为,拒绝入境的决定是政治性的,尽管我不确定是否有外部势力,例如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 罗前往新加坡的决定是有风险的,因为新加坡与香港签订了引渡条约。 一位前香港立法会议员表示:「众所周知,历届香港特首都与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李家超于2023年访问了新加坡」; 「所有来自香港的异议人士,通常都会避开新加坡和其他类似的地方。 」 英国保守党议员汤姆·图根达特(Tom Tugendhat表示:「中国共产党已明确表示,将追捕世界各地被其视为异议人士的人,在英国,他们甚至威胁和攻击了个人。」
听闻万润南先生心脏病发,正在医院治疗,为他祈祷! 今年7月,传出彭立发先生被重判消息后,我曾与万先生电话沟通,并受中国行动委托邀请他参加X SPACE关于彭载舟先生遭中共重判这个主题的讨论。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参加网络交流活动,最后他请我代转这篇文章。 《致敬彭立发》 作者: 万润南 2025.7.16 2022年10月13日,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彭立发登上北京四通桥,举起横幅,公开抗议。这一刻,震惊世界。 这场桥上的抗议,点燃了全国沉寂已久的怒火。他的横幅口号迅速传开,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白纸运动”。 在中国近百年的青年抗争史中,有三次将彪炳史册:五四运动、六四天安门运动、抗议清零的白纸运动。有一位叫曹天的青年诗人,写了一首诗《致青春》:“54、64、A4”。 我曾经这样解读这首诗:“联系五四和六四的,是一个广场,叫天安门; 联系六四和A4的,是一座桥,叫四通桥。” 彭立发站在四通桥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人的孤勇。他举起的那块布,点燃了沉寂中的灵魂;他的呐喊,是在“清零”死寂中的爆发。 一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青年政治的传统。它是民众的愤怒,也是青年的觉醒。 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为权利,只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自尊、人类的尊严。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用笔、用脚、用鲜血书写青春的担当。 六四运动则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年代的回响。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一群年轻人再次站上广场,喊出“反腐败、要民主、要自由”。 而就在那个夏天,坦克碾碎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一次代际理想的中断。 六四学生背后,有一群知识分子、企业家与改革者公开站出来。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四通”。 二 四通公司不仅是中国八十年代民营企业的旗帜,更是改革年代的精神象征。 它是知识分子的企业,是理想主义的实践场;它试图打通体制内外、市场与思想之间的屏障,是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尝试。 而“四通桥”,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天桥,也是一座通往理想的隐喻之桥。 三十多年后,在这座曾孕育改革精神的桥上,一个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彭立发,悬挂横幅,写下“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先声。 他知道会被抓。他知道没有人敢应声。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知道,沉默比惩罚更可怕。 三 白纸运动并非偶然,而是彭立发抗议的延续,是横幅之后的接力。那一张张A4白纸,是对历史最长情的注解。 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白纸也能说话。在信息高度审查的社会里,空白胜过千言。它连接的不只是2022年的愤怒,也连接着1989年的血泪,甚至1919年的呐喊。 有人说,彭立发是孤勇者。在一片清零的沉默中敢于发声,他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清醒者。 四 我们致敬彭立发,不是因为他成功了——他甚至没能真正完成自己的发声。他被抓、被消失、被无声处理,甚至他的名字,也只能被人悄悄记住。 我们致敬彭立发,是因为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人敢点灯;即使在全民噤声的年代,仍有人愿意承担说话的代价。 而那座桥,不只是桥; 那张白纸,是压抑之下最有力的宣言; 那位孤身抗争者,是一代人良知的化身。 五 有人问,为什么叫“四通桥”?因为它的建设者曾参与过六四;因为它的命名背后有一段良知的历史;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时代理想的回响。 他站的不是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节点; 他举的不是横幅,是民族良知的最后挣扎; 他喊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代青年的压抑回声。 彭立发并不孤独。 在他身前,有五四的呐喊,有六四的火焰。在他的身后,有白纸一代的集体抗议…… 致敬彭立发,致敬所有未曾被铭记的勇气。   历史会掩盖他们的名字,但不会熄灭他们点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