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

4个月前
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空军已有9个大队(3个轰炸大队、3个驱逐大队、2个侦察大队、1个攻击大队),及5个直属中队、4个运输机队。当时全国计有机场262个,各类飞机600余架,其中305架可用于升空作战。 同时期,日本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有约2300架,数量是中国的7倍。日本最初用于中国战场的飞机为 443架,后来最多时在800架以上,实力远在中国空军之上。更重要的是,日本有自造飞机的工业实力,月产飞机60架,且能不断更新相关技术。而中国工业落后,空军所用飞机全部来自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各国,一方面很多机型已然过时,另一方面零件补给困难,严重限制了中国空军能力的发挥。 对空军抗战之艰难,蒋介石曾如此描述:“我们每架驱逐机每日要与敌军五倍以上兵力继续三个至六个小时的始终苦斗,每一队飞机至少有三分之二皆被敌机枪炮弹击中的,有一次,周志开同志所驾驶的飞机,被击中九十九颗枪弹,又加一颗炮弹……” ---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牺牲有多悲壮? 作者: 杨津涛 图1:刘粹刚,1937年10月25日殉国淞沪战场,是年24岁。 图2:阎海文,1937年8月17日殉国淞沪战场。 图3:追晋空军少将 高故将军志航 图4:8月14日的空战英雄乐以琴。1937年12月3日,在南京保卫战中殉国,时年23岁。
2025年1月19日财新网报道:歼20总设计师杨伟、中航集团总经理郝照平被免职。那么杨伟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被"免职"这么重要呢?被誉为中国隐身战机之父的杨伟,196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为四川资中,大学时求学于西北工业大学,主攻空气动力学专业。1985年,22岁的杨伟提前研究生毕业,随即被成飞当时叫做中航成都所招入麾下,开启了飞机设计生涯。 1998年歼10的研发的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由于使用了全新的鸭式布局,设计方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得突破研发出由计算机控制的电传飞控系统。只有通过电信号控制,飞机才能做出复杂的机动动作,这也是四代战机的入门标准之一。然而,当时成飞对电传飞控的认识几近为零,在歼10之前,中国自行生产的所有大小飞机无一例外都使用机械传动。而这一关键任务便被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交到了当时年仅36岁的杨伟身上。最终杨伟也不负重托,为歼10研发出了634式全数字化飞控系统,虽然并不算特别先进,但一举追上国际主流水平。 在歼10装备部队之后,杨伟又立刻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歼10双座版的总设计师。除了歼10之外,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战机"枭龙"也是出自杨伟之手。可以说,在世纪之交,杨伟成为了成飞乃至整个中国军用航空业的明日之星。而本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模式,作为四代机的歼20项目接踵而至,杨伟担纲总设计师。根据中共官方的报道,自总师以下,研发团队全线实行"609""711"乃至"724"工作制,最终使得歼20的研发得以顺利完成。而随着歼20的一飞冲天,总设计师杨伟的名号也为大江南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