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川普主义
关注
蔡慎坤
6天前
赵晓 | 从加州“变色”到纽约“翻红”看国家翻转与文明漂移| 周末看电影《里根》。银幕上那个保守主义者里根,仿佛来自一个陌生的加州。1966 年,当他赢得加州州长选举时,这片土地仍是共和党的大本营。从 1952 年至 1988 年十次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在加州取得九次胜利。那时的加州堪称保守主义基地;今天的加州却成了自由派灯塔。短短半个世纪,加州彻底“变色”,这不是偶然的选举波动,而是人口版图的根本转向。 观一叶而知秋。加州变色,不仅揭示一个州的命运,更折射出美国乃至西方的深层漂移,让我们更加理解何为“文明的冲突”。一个州的变色,是文明变迁的缩影。 移民改变颜色:当“共识民族”让位于“拼贴社会”,加州政治转向首先源于人口结构翻新,而人口结构翻新,又来自于制度翻转。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正处于民权运动高峰期,种族平等成为新国家信条。在这种道德气候中,肯尼迪与约翰逊推动移民制度根本改革。1965 年的《移民与国籍法》废除了以 1920 年各族群人口比例为基础的国别配额制度,确立了“家庭团聚 + 技术优先”的双轨体系,开启美国“非白人化”与“多元化”的时代——这一改革无意间改写了美国的人口版图,也重塑了西方文明的结构。 约翰逊总统在签署时信誓旦旦地说:“这部法案不会改变美国的生命结构。”但事实上彻底改变了美国。1960 年代前,美国移民约 80%来自欧洲;到 21 世纪初,90%来自亚洲与拉丁美洲。拉丁裔与亚裔人口迅速增长,形成新的中产与政治力量。白人比例从 1965 年的约 85%降至如今的约 57%(若不含拉美裔,仅约 30%)。 选民结构随之重塑:新移民及其后代普遍倾向民主党,推动加州、纽约、伊利诺伊等州“变蓝”;“多元主义”取代“熔炉”成为主流理念;而文化共识的削弱,使“美国认同”愈加模糊。美国社会日益从“共识民族”转向“拼贴社会”。共识减少,多元增加;认同消解,身份崛起;政治,成为身份的延伸。事实证明:人口迁徙的不只是身体,而是价值与信仰,文明的灵魂就此漂移。 欧洲的镜像:道德驱动的“移民革命”与美国相比,欧洲没有一部类似美国 1965 年的“单一转折性法律”,但在过去半个世纪,它也经历了一场更漫长的“1965 式文明漂移”——从客工到难民,从人道到身份,从忏悔到分裂。 战后经济复苏,欧洲劳动力短缺。德国“客工计划”、法国与英国的殖民地移民政策,为多元社会播下了种子;冷战后,难民与庇护政策让人道成为政治核心;2015 年叙利亚难民潮,则让这一切从道德理想到政治危机。如今的欧洲:巴黎郊区移民后代已超过 40%;伦敦白人比例不足 37%;德国有四分之一人口有移民背景;瑞典、比利时、荷兰的穆斯林比例在年轻世代中已接近文化多数。这正是欧洲版的“加州效应”:多元化在扩张,文化共识在退场;人道主义在抬头,文明自信在下坠。 最终结果是相似的:人口结构多元化;政治版图左移化;身份政治碎片化;文明认同削弱化。美国以自由重塑自己,欧洲以忏悔重塑自己;无论哪一种,代价都是信仰稀释与共识流失。 经济的漂移:从蓝领伦理到硅谷神话经济结构的转型,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的分裂。昔日的加州靠农业、制造业和军工立国;今日的加州靠硅谷、好莱坞与高端服务业。在硅谷文化中,成功不再源于劳动,而源于创新。科技新贵信奉无边界的全球化与算法的公义——他们的信条是“技术能救赎世界”;他们的敌人,是传统与秩序。这正是当代美国的分裂地图:都市“深蓝”,乡村“深红”;硅谷代表未来,阿肯色代表过去。但没有过去的未来,只是无根的狂飚。 文化之战:当真理让位于情绪里根时代的加州主调是“法律与秩序”;今日的加州,关键词却是“觉醒与多元”。这不是左右之争,而是社会的更替。过去,政治争论围绕“对与错”;如今,争论围绕“我是谁”。身份政治使社会分裂不再沿经济线,而沿认同线。当真理让位于情绪,信仰退场,道德被算法编程——加州便成了自由失衡的镜子。失去真理的自由,只剩下噪音的平等。 纽约之变:资本圣殿中的“社会主义回声”就在加州继续左漂的同时,近期纽约上演了另一场翻转。这个秋季,全球目睹纽约市长选举中,来自民主社会主义阵营的曼达尼意外胜出。在资本主义的圣殿里,社会主义重新抬头。 曼达尼承诺所有儿童免费三餐;公共住房扩建;对企业征税以再分配。在许多人眼中,这仿佛是对资本主义的忏悔。但更深层地说,它揭示了美国灵魂的撕裂——当自由带来不平等,平等便开始反噬自由。当资本的圣殿开始摇动,自由的灯塔也开始熄灭。 川普主义的回潮:愤怒的美国,正在寻回根基如果说,加州与纽约象征着“左翼未来”,川普主义代表着另一方向的“保守回潮”。它不只是对政治正确的反叛,更是一种文明焦虑的自我防卫。那些被硅谷、华尔街与大学城遗忘的普通人,并不反对自由,他们只是拒绝被新的技术与道德贵族统治。他们在说:“我们不是落后,而是被抛下。”“我们要的不是革命,而是回家。”川普主义不是政治狂热,而是文明的免疫反应。当多元化失去共同体的中心,当自由脱离真理,一个国家就会开始流浪,也必然产生文明内部的“冲突”。
#加州变色
#文明漂移
#身份政治
#川普主义
#自由与平等
分享
评论 0
0
高伐林
2周前
在布鲁纳公开声明的叙述里,“川普主义”是一种渗透在日常政治、甚至生活逻辑中的病态结构。它靠顾问的算计、幕僚的退让、选民的纵容,以及整个社会对道德麻木的默认,一点点积累成今日的威权形态。现在,美国已经到了一个不能再装睡的时刻,几乎所有制度护栏都被拆光。 请读——
纽约“NO KINGS”游行:反川普抗议再度上演· 62 条信息
#川普主义
#美国政治
#威权主义
#制度崩塌
#社会道德
分享
评论 0
0
Lixiong Wang 王力雄
1个月前
2020年拜登取代川普入主白宫时,西方思想界一度将其视为美国民主“韧性”的证明:制度依然能够纠偏,选民最终会拒绝破坏规范的领导人。然而,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幻象。拜登当选与其说是民主必然回归,不如说是结构性危机间隙中的偶然喘息。 思想的失职 川普第一任期之后,美国政治与思想界并未展现足够的危机感,普遍寄望于“选民自然纠错”。这种麻木与拖延,使得拜登的四年成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窗口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改革,反而让极化与侵蚀进一步加深。 侥幸的胜利 2020 年的选举差距极小,几州的数万张选票决定了政权归属。拜登的当选更像概率分布下的偶然结果,而非制度自我修复的必然。 拜登任期内美国并未就关键问题采取实质性的修补:选举制度的漏洞依旧存在,社交媒体的失序仍在扩大,最高法院的失衡甚至加剧。 社会撕裂延续 极化趋势未见缓解,事实共同体的破裂持续扩大。拜登执政虽减弱了对白宫的直接冲击,但并未改变政治结构私有化与极化动员的根本逻辑。 川普的“必然性” 川普并非个别人物的偶然崛起,而是信息极化、身份政治与制度缺陷共同催生的产物。结构决定了类似的候选人必然反复出现。 巴西的博索纳罗、匈牙利的欧尔班、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以及接踵而来的各国川普体现了同样的逻辑:破坏型领袖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当代民主制度普遍的产物。 不可逆的风险 一旦这种领导人再度掌权,借助任命权、规制权和舆论操纵,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写制度规则,把民主转化为“威权合法主义”,形成长期锁定,几乎不可逆转。 对最坏情境的提前准备 “韧性”叙事在短期内安抚了人们的信念,但掩盖了更深层的必然性危机。当前民主制度的问题显然已不是暂时偏差,而是结构性失衡。不能再把未来寄托在“韧性修复”上,所谓“自然纠偏”的逻辑在结构性极化面前已经失效。 未来更可能是破坏型领袖的继续崛起与制度性倒退,而非轻易的修补与复原。思想与制度的努力,需要转向对最坏情境的提前准备,将破坏型领袖持续涌现并摧毁民主制度当作可能的未来场景,去思考如何进行民主的抵抗与制度的出口。
#美国民主危机
#川普主义
#政治极化
#制度性风险
#破坏型领袖
分享
评论 0
0
蔡慎坤
6个月前
赵晓撰文指出:万斯在印度斋浦尔(Jaipur)极具历史感的演讲,信息量之大,逻辑之清晰,理想之深远,已远远超出常规外交辞令。与其说这是一场访问致词,其实更像是一份时代宣告:全球经贸秩序正在重构,一个以信任、制度兼容与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新体系,已然浮现在地平线上。可以说,万斯已经准确传达了川普政府对21世纪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一、川普主义并不是政敌所攻击的“孤立主义”,而是有价值观的选择性全球化。万斯一开始就用自己“下层制造业家庭出身”的成长故事,反驳了外界对川普的误解:川普并非孤立主义者,美国也不会退出世界舞台。未来的全球化不再是“成本最低者通吃”的效率游戏,而是一场基于制度兼容与价值信任的新型全球重构。 未来全球经贸新秩序不再盲求效率第一,而是首要保障安全与信任;不再幻想自由贸易自动带来自由国家——贸易国家会走向价值趋同、制度趋同,更不能再相信“只要做生意就能变朋友(世界和平)”;不再忽视制度冲突,而是高度重视——把制度兼容性作为结盟的前提。这与过去“全球是平的”形成鲜明对比。彼时人们相信自由贸易将带来制度收敛,相信自由民主终将普世——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全球化。但如今,现实主义接管了话语权。川普主义提出的,正是新版的现实主义全球化。全球贸易不会终止,美国不会自闭,但合作必须基于信任、互利与制度对接。万斯此行的核心信息是:印美(U.S.-India)合作,就是新型全球秩序的试点与样板。 二、防务与能源双轮驱动,构筑新秩序的骨架。在演讲中,万斯反复强调:印美防务关系不仅是武器买卖,更是一种制度安全的深度绑定。他宣布印美防务合作框架(COMPACT)、联合自主系统产业联盟,并强烈推荐印度引入F-35战机。这绝不仅仅是以往的“军售外交”,而是要在印太地区,共同构建未来海权+安全秩序,保障全球贸易的海上生命线。印度若承担起“海洋护航者”的角色,全球供应链稳定将多一分保障,自由秩序也多一份底气。而在能源领域,万斯高举“Drill, baby, drill”的口号,明确主张主权能源、廉价能源、稳定能源是制造业与科技竞争的根本。他要求印度取消非关税壁垒,欢迎美国能源出口,并通过联合开发关键矿产与离岸天然气资源,打破第三方对能源的控制。 虽未明说,但对象不言自明:俄罗斯、中国。防务与能源,是川普2.0全球战略的“双轮驱动”:安全航道,保障自由贸易;能源稳定,托举工业繁荣。这正是全球经济未来可持续运行的底层逻辑。 三、万斯将科技竞争直接提升为文明竞争。他宣布启动“TRUST计划”,强调重建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共建自由国家半导体供应链;联合铺设安全可控的海底光缆;建立制度内部的技术生态圈。这一计划意味着:未来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技术合作将不再中立,也不会全球通用,而是按制度划界、按文明分层。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判断更令人警醒:“没有能源安全,就没有AI的未来”。科技不再只是企业游戏,而是国家战略的延伸;算法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是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数据、能源、芯片——最终统统都回到文明根基之上。一句话,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不再是市场竞赛,而是制度联盟之间的博弈。 四、川普全球经贸新秩序的愿景、门槛与可能性。愿景是什么?川普要构建的是一个三支点支撑的新秩序:信任+制度兼容+国家实力这不是传统的经济殖民,不是全球主义下的资本霸权,而是制度与文明认同基础上的联盟重塑。门槛是什么?制度共识与战略不信:法治、产权保护、主权互尊、工会独立等;可预测与政策稳定;愿意共担责任,而非搭便车。可能性有多大?印美、美日、美欧三大合作轴线已具雏形;全球南方中,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家正在快速“入队”;最大的不确定:西方自身的分裂、盟友摇摆,以及中国的反击——对全球南方的反向拉拢。 五、对中国的挑战与未来抉择。 万斯整场演讲虽未正面提及中国(China)一个字,但处处都是对中国当前战略路径的挑战:能源合作,绕开中国能源-转运链;防务合作,牵制中国在印太的海权布局;科技联盟,对标中国“数字丝路”。如果未来10-20年,中国仍坚持“特色道路 + 制度异质 + 技术自立 + 供应链自闭”的路径,那将面临被逐步排除在新全球体系之外的风险。 中国当然可以对美国意图“去中国化”的新版全球化作出反击,但中国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赢得中美贸易战”,而是是否完成现代文明转型并加入人类共同构建的新型全球秩序?是否愿意告别数千年历史传统,走向现代文明?是否愿意融入一个基于信任与规则的自由秩序?是否放下“对抗—控制—胁迫”的冷战式安全观念,转向“互信—透明—契约—共建”的新全球观?如果不能,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自己。 万斯这场演讲清晰传递出川普要重建的不是乌托邦理想主义全球化,而是一个更可信、更公平、更可控的全球文明网络。不是退出全球化而是重构全球化,不是孤立主义而是选择性联盟主义;不是交易性应急而是战略性重塑;是一场文明同盟的重新集结。 历史的钟声已经敲响,建造未来的人,正在重新集合。
#赵晓
#万斯
#印度
#斋浦尔
#外交
#全球经贸秩序
#川普政府
#21世纪新秩序
#川普主义
#选择性全球化
分享
评论 0
0
量子跃迁
8个月前
万斯和海格塞斯在慕尼黑表达"川普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欧洲的事务应该由欧洲人来承担,美国不再当冤大头了!我赞同。美国既然不当出钱出力的"冤大头"了,就别再掺和欧洲事务。但是,"俄乌和谈"本是欧洲事务,你却大包大揽,背着乌克兰与俄罗斯密商交易,尤其过分的是始终不让欧盟参与!这是什么理!
#川普主义
#欧洲事务
#俄乌和谈
分享
评论 0
0
被迫上分
9个月前
我算发现了,川普主义的特点就是对敌人毫无办法,肏自己人凶狠异常。支鹅伊、巴勒斯坦,民主党,罗姆尼,龟丞相,非法移民,屁眼怪,爱猫无孩集美……哪个不是活蹦乱跳,越活越好。相反坚定的川普支持者即使没有在J6中蒙受不白之冤,也会在川皇翻身后被川币骗走身家,而永远得不到任何同情
#川普主义
#敌人
#支持者
#J6
#民主党
#非法移民
#川币
#时事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