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最近,一些经济学文盲,高频率传播经济学家赵晓的文章,关于特朗普、关税战和美元霸权。赵晓的分析文风凌厉、煽动性强,但逻辑上存在关键性错误与误导,下面逐点拆解:1)他误解了“特里芬难题”的本质;2)他混淆了“实力锚定”和“结构循环”;3)他误判了关税与“美元信用”的关系;4)他用“文明冲突”话术偷换经济问题;5)他将“去金融化”误认为“重建主权”。 一、他误解了“特里芬难题”的本质 赵晓的说法: “特里芬难题”是书呆子的理论,现实中美元霸权不是靠逆差建立的,而是靠美国的实力。 错点: 特里芬难题并不是历史描述,而是结构性悖论,说的是一个国家无法同时维持全球货币地位与本国货币信用的长期稳定。这不是“靠不靠实力”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运作的必然副作用: •如果你想让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就必须长期向全球输出美元(即产生贸易或资本账户逆差); •但这会损害本国制造业、财政与债务健康,从而削弱长期的货币信用。 所以特里芬难题不是说“靠透支称霸”,而是指出称霸的代价,这不是逻辑漏洞,而是结构宿命。 二、他混淆了“实力锚定”和“结构循环” 赵晓的说法: 美元霸权是靠制造业和军事实力,不是靠输出赤字。 错点: 美元最初的确靠黄金和制造业确立地位,但现在的美元霸权早已变成“金融霸权”,它依赖的是: •美债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 •美元的流通性; •美国的制度、资本账户开放、资产透明度等。 美国制造业再强,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美元的全球结算功能。赵晓试图回溯到黄金锚定时代,实则否定了过去50年美元霸权从“实物锚定”转向“信用锚定”的过程,这是对历史阶段性认知的混乱。 三、他误判了关税与“美元信用”的关系 赵晓的说法: 川普搞关税,是为了恢复制造业与美元信用锚,才是高阶解法。 错点: 1.关税不能恢复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的迁出根本原因是全球成本结构、自动化和供应链效率。贸易战只会推高成本、扰乱资源配置。 2.关税会削弱美元信用,而不是增强。它破坏全球贸易秩序,促使国家多元化储备(如去美元化),反而会动摇美元主导地位。 3.用保护主义打全球贸易,无法恢复特里芬难题下的平衡,只会引发新的失衡。 四、他用“文明冲突”话术偷换经济问题 赵晓的说法: 川普搞的是文明筛选,中国必须选边站。 错点: 这是典型的政治化经济问题,把全球化的结构矛盾说成文明冲突,是在回避制度层面的竞争力和结构改革问题。 •如果川普的目的是排异“制度套利”,那问题根源应该放在全球制度协调机制上,而不是关税棒子上。 •他对“自由国家俱乐部”的设想,实则是“选择性全球化”,但这种排他型贸易体系过去屡屡失败(如TPP在美国内部都遭反对)。 五、他将“去金融化”误认为“重建主权” 赵晓的说法: 川普是用制造业取代虚假的美元金融霸权。 错点: 金融霸权并非虚假,而是现代美元体系最核心的支点。美债、美元清算系统(如SWIFT)、美元资产吸引力构成了现代货币霸权的基本盘。 想用制造业替代这个结构,就像想用蒸汽机替代互联网,不是“高维打低维”,而是“拿锤子打电波”——根本错位。
2个月前
赵晓撰文指出:万斯在印度斋浦尔(Jaipur)极具历史感的演讲,信息量之大,逻辑之清晰,理想之深远,已远远超出常规外交辞令。与其说这是一场访问致词,其实更像是一份时代宣告:全球经贸秩序正在重构,一个以信任、制度兼容与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新体系,已然浮现在地平线上。可以说,万斯已经准确传达了川普政府对21世纪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一、川普主义并不是政敌所攻击的“孤立主义”,而是有价值观的选择性全球化。万斯一开始就用自己“下层制造业家庭出身”的成长故事,反驳了外界对川普的误解:川普并非孤立主义者,美国也不会退出世界舞台。未来的全球化不再是“成本最低者通吃”的效率游戏,而是一场基于制度兼容与价值信任的新型全球重构。 未来全球经贸新秩序不再盲求效率第一,而是首要保障安全与信任;不再幻想自由贸易自动带来自由国家——贸易国家会走向价值趋同、制度趋同,更不能再相信“只要做生意就能变朋友(世界和平)”;不再忽视制度冲突,而是高度重视——把制度兼容性作为结盟的前提。这与过去“全球是平的”形成鲜明对比。彼时人们相信自由贸易将带来制度收敛,相信自由民主终将普世——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全球化。但如今,现实主义接管了话语权。川普主义提出的,正是新版的现实主义全球化。全球贸易不会终止,美国不会自闭,但合作必须基于信任、互利与制度对接。万斯此行的核心信息是:印美(U.S.-India)合作,就是新型全球秩序的试点与样板。 二、防务与能源双轮驱动,构筑新秩序的骨架。在演讲中,万斯反复强调:印美防务关系不仅是武器买卖,更是一种制度安全的深度绑定。他宣布印美防务合作框架(COMPACT)、联合自主系统产业联盟,并强烈推荐印度引入F-35战机。这绝不仅仅是以往的“军售外交”,而是要在印太地区,共同构建未来海权+安全秩序,保障全球贸易的海上生命线。印度若承担起“海洋护航者”的角色,全球供应链稳定将多一分保障,自由秩序也多一份底气。而在能源领域,万斯高举“Drill, baby, drill”的口号,明确主张主权能源、廉价能源、稳定能源是制造业与科技竞争的根本。他要求印度取消非关税壁垒,欢迎美国能源出口,并通过联合开发关键矿产与离岸天然气资源,打破第三方对能源的控制。 虽未明说,但对象不言自明:俄罗斯、中国。防务与能源,是川普2.0全球战略的“双轮驱动”:安全航道,保障自由贸易;能源稳定,托举工业繁荣。这正是全球经济未来可持续运行的底层逻辑。 三、万斯将科技竞争直接提升为文明竞争。他宣布启动“TRUST计划”,强调重建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共建自由国家半导体供应链;联合铺设安全可控的海底光缆;建立制度内部的技术生态圈。这一计划意味着:未来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技术合作将不再中立,也不会全球通用,而是按制度划界、按文明分层。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判断更令人警醒:“没有能源安全,就没有AI的未来”。科技不再只是企业游戏,而是国家战略的延伸;算法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是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数据、能源、芯片——最终统统都回到文明根基之上。一句话,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不再是市场竞赛,而是制度联盟之间的博弈。 四、川普全球经贸新秩序的愿景、门槛与可能性。愿景是什么?川普要构建的是一个三支点支撑的新秩序:信任+制度兼容+国家实力这不是传统的经济殖民,不是全球主义下的资本霸权,而是制度与文明认同基础上的联盟重塑。门槛是什么?制度共识与战略不信:法治、产权保护、主权互尊、工会独立等;可预测与政策稳定;愿意共担责任,而非搭便车。可能性有多大?印美、美日、美欧三大合作轴线已具雏形;全球南方中,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家正在快速“入队”;最大的不确定:西方自身的分裂、盟友摇摆,以及中国的反击——对全球南方的反向拉拢。 五、对中国的挑战与未来抉择。 万斯整场演讲虽未正面提及中国(China)一个字,但处处都是对中国当前战略路径的挑战:能源合作,绕开中国能源-转运链;防务合作,牵制中国在印太的海权布局;科技联盟,对标中国“数字丝路”。如果未来10-20年,中国仍坚持“特色道路 + 制度异质 + 技术自立 + 供应链自闭”的路径,那将面临被逐步排除在新全球体系之外的风险。 中国当然可以对美国意图“去中国化”的新版全球化作出反击,但中国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赢得中美贸易战”,而是是否完成现代文明转型并加入人类共同构建的新型全球秩序?是否愿意告别数千年历史传统,走向现代文明?是否愿意融入一个基于信任与规则的自由秩序?是否放下“对抗—控制—胁迫”的冷战式安全观念,转向“互信—透明—契约—共建”的新全球观?如果不能,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自己。 万斯这场演讲清晰传递出川普要重建的不是乌托邦理想主义全球化,而是一个更可信、更公平、更可控的全球文明网络。不是退出全球化而是重构全球化,不是孤立主义而是选择性联盟主义;不是交易性应急而是战略性重塑;是一场文明同盟的重新集结。 历史的钟声已经敲响,建造未来的人,正在重新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