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去金融化
关注
亚洲金融 Asia Finance
1个月前
最近,一些经济学文盲,高频率传播经济学家赵晓的文章,关于特朗普、关税战和美元霸权。赵晓的分析文风凌厉、煽动性强,但逻辑上存在关键性错误与误导,下面逐点拆解:1)他误解了“特里芬难题”的本质;2)他混淆了“实力锚定”和“结构循环”;3)他误判了关税与“美元信用”的关系;4)他用“文明冲突”话术偷换经济问题;5)他将“去金融化”误认为“重建主权”。 一、他误解了“特里芬难题”的本质 赵晓的说法: “特里芬难题”是书呆子的理论,现实中美元霸权不是靠逆差建立的,而是靠美国的实力。 错点: 特里芬难题并不是历史描述,而是结构性悖论,说的是一个国家无法同时维持全球货币地位与本国货币信用的长期稳定。这不是“靠不靠实力”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运作的必然副作用: •如果你想让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就必须长期向全球输出美元(即产生贸易或资本账户逆差); •但这会损害本国制造业、财政与债务健康,从而削弱长期的货币信用。 所以特里芬难题不是说“靠透支称霸”,而是指出称霸的代价,这不是逻辑漏洞,而是结构宿命。 二、他混淆了“实力锚定”和“结构循环” 赵晓的说法: 美元霸权是靠制造业和军事实力,不是靠输出赤字。 错点: 美元最初的确靠黄金和制造业确立地位,但现在的美元霸权早已变成“金融霸权”,它依赖的是: •美债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 •美元的流通性; •美国的制度、资本账户开放、资产透明度等。 美国制造业再强,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美元的全球结算功能。赵晓试图回溯到黄金锚定时代,实则否定了过去50年美元霸权从“实物锚定”转向“信用锚定”的过程,这是对历史阶段性认知的混乱。 三、他误判了关税与“美元信用”的关系 赵晓的说法: 川普搞关税,是为了恢复制造业与美元信用锚,才是高阶解法。 错点: 1.关税不能恢复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的迁出根本原因是全球成本结构、自动化和供应链效率。贸易战只会推高成本、扰乱资源配置。 2.关税会削弱美元信用,而不是增强。它破坏全球贸易秩序,促使国家多元化储备(如去美元化),反而会动摇美元主导地位。 3.用保护主义打全球贸易,无法恢复特里芬难题下的平衡,只会引发新的失衡。 四、他用“文明冲突”话术偷换经济问题 赵晓的说法: 川普搞的是文明筛选,中国必须选边站。 错点: 这是典型的政治化经济问题,把全球化的结构矛盾说成文明冲突,是在回避制度层面的竞争力和结构改革问题。 •如果川普的目的是排异“制度套利”,那问题根源应该放在全球制度协调机制上,而不是关税棒子上。 •他对“自由国家俱乐部”的设想,实则是“选择性全球化”,但这种排他型贸易体系过去屡屡失败(如TPP在美国内部都遭反对)。 五、他将“去金融化”误认为“重建主权” 赵晓的说法: 川普是用制造业取代虚假的美元金融霸权。 错点: 金融霸权并非虚假,而是现代美元体系最核心的支点。美债、美元清算系统(如SWIFT)、美元资产吸引力构成了现代货币霸权的基本盘。 想用制造业替代这个结构,就像想用蒸汽机替代互联网,不是“高维打低维”,而是“拿锤子打电波”——根本错位。
#经济学
#特朗普
#关税战
#美元霸权
#赵晓
#文明冲突
#去金融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