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破坏型领袖
关注
Lixiong Wang 王力雄
11小时前
2020年拜登取代川普入主白宫时,西方思想界一度将其视为美国民主“韧性”的证明:制度依然能够纠偏,选民最终会拒绝破坏规范的领导人。然而,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幻象。拜登当选与其说是民主必然回归,不如说是结构性危机间隙中的偶然喘息。 思想的失职 川普第一任期之后,美国政治与思想界并未展现足够的危机感,普遍寄望于“选民自然纠错”。这种麻木与拖延,使得拜登的四年成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窗口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改革,反而让极化与侵蚀进一步加深。 侥幸的胜利 2020 年的选举差距极小,几州的数万张选票决定了政权归属。拜登的当选更像概率分布下的偶然结果,而非制度自我修复的必然。 拜登任期内美国并未就关键问题采取实质性的修补:选举制度的漏洞依旧存在,社交媒体的失序仍在扩大,最高法院的失衡甚至加剧。 社会撕裂延续 极化趋势未见缓解,事实共同体的破裂持续扩大。拜登执政虽减弱了对白宫的直接冲击,但并未改变政治结构私有化与极化动员的根本逻辑。 川普的“必然性” 川普并非个别人物的偶然崛起,而是信息极化、身份政治与制度缺陷共同催生的产物。结构决定了类似的候选人必然反复出现。 巴西的博索纳罗、匈牙利的欧尔班、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以及接踵而来的各国川普体现了同样的逻辑:破坏型领袖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当代民主制度普遍的产物。 不可逆的风险 一旦这种领导人再度掌权,借助任命权、规制权和舆论操纵,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写制度规则,把民主转化为“威权合法主义”,形成长期锁定,几乎不可逆转。 对最坏情境的提前准备 “韧性”叙事在短期内安抚了人们的信念,但掩盖了更深层的必然性危机。当前民主制度的问题显然已不是暂时偏差,而是结构性失衡。不能再把未来寄托在“韧性修复”上,所谓“自然纠偏”的逻辑在结构性极化面前已经失效。 未来更可能是破坏型领袖的继续崛起与制度性倒退,而非轻易的修补与复原。思想与制度的努力,需要转向对最坏情境的提前准备,将破坏型领袖持续涌现并摧毁民主制度当作可能的未来场景,去思考如何进行民主的抵抗与制度的出口。
#美国民主危机
#川普主义
#政治极化
#制度性风险
#破坏型领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