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

在我们眼前正发生的,是一场红二代与富二代的巅峰对决,也是一场红色中国与世界工厂的存亡之战。 在看起来的一片混乱、朝令夕改中,川普和他的团队一定会做的事是什么? 是讨好选民,是倾听美国选民的呼声,不论这呼声的内容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还是压低物价提高就业率。 是在漫天要价着地还钱的过程里 ,和各国、各方反复协商,最终得出符合民主国家政客的政治利益,也就是国家利益、国民经济利益的折衷方案。 这场开打时面向全球的关税战,最终的税率会取决于各国的议价能力。 在“各国”中,既包括美国,也包括中共国。 白宫的“胡作非为”开启了一场会促成全球贸易格局加速调整的大谈判,而美国的议价能力在其中同样会经受考验。属于甲方的优势会显现,但美国的地位远没有达到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能“说一不二”的地步。 所以,面对现实,川普只能让步。 在挟全球第一强国之势雷霆出击之后,杠精如他也要面对现实。 习近平同样需要面对现实,中共政权同样需要面对现实。 但在面对现实时需要竭力保留自己“世界工厂”地位,在这方面拥有一定议价能力的,并不是习近平,并不是中共政权。 而是“改开中国”,是在利益层面和习近平代表的红色中国针锋相对的改开受益者。 在仍然进行着的这场关税战中,如果“改开中国”不能顶住“红色中国”的压力,在欧美甲方面前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对中共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力,它就会从此一蹶不振。 因为盘整中的全球贸易格局对风险是敏感的,对把存在失控风险的部分排除出最终形成的新格局是乐见其成的。 如果中华沦陷区的供应商们没有能力对甲方们证明自己的可信可靠,全球各地的竞争者绝不会介意接手他们让出的份额。 如果中华沦陷区的企业经营环境维护者,也就是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向企业家们证明自己的维护能力,全球各地的竞争者们也绝不会介意“招商引资”,对所有被迫搬厂的经营者敞开大门,给所有必须随厂搬迁的技术人才发放签证、办理移民。 这世界是需要世界工厂的。 但世界并不是必须把世界工厂设在中华沦陷区内,设在红色中国治下。 现在仍在中华沦陷区经营的企业,也不是只有留在红色中国治下才能继续做世界工厂的一员。 打工人更不是。 如果习近平不死,如果中共国选择了继续做红色中国,为了继续做红色中国,它就只能放弃世界工厂。 或者说,被世界工厂放弃。 很多人会舍不得走,但随着邻国提供越来越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随着其他企业的搬迁,随着东南亚国家、南美国家因华商迁入逐渐形成以华裔为主的社区,形成对只懂使用中文的中老年人更便利更友好的生活条件,“走”这个选项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如果中华沦陷区面对历史抉择,选择了“红色中国”,它作为世界工厂的属性就一定会消失。 虽然不一定消失得轰轰烈烈。 改开受益者群体中有能力走的人,都会走,世界工厂的旧址会变成一个空洞。 这世界并不会失去它的工厂。即使制造业无法回流美国,即使在这场大调整、大搬迁的过程中,川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他和他的团队因后续施政失当被选民抛弃,没能得到好结局,由他开启的这一切便宜了别人、别国,新的世界工厂厂址落在北美之外的地区。 但红色中国会。 红色中国会失去它的工厂,失去它的工业,失去它的工人,失去它曾借以支撑现代化生活的一切资源。 这就是让习近平活着,选择“保政权”,选择红色中国的后果。 你们熟悉的那个“改开中国”会随风而逝。 让它消逝的不是风,是每个想活下去的人的选择。人们会象东北人在大下岗期间那样逃离故乡,会象先辈们在大逃港期间那样投奔怒海。 如果在抉择时刻他们没能选择反抗,在漫长的黑暗中他们就只能选择逃亡。 而所有的邻国都会向他们敞开怀抱,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工厂重新选址的时期,来自中华沦陷区的“老厂”的熟练工人会很受欢迎,会被新厂的雇主们当成技术骨干。 很多人会因逃亡,因选择“润”而活下来。 只是选择了“润”的人越多,留下来的人就越凄惨。 流失的精华越多,被抛弃的这片土地就会越贫瘠。 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 除非“改开中国”能奋起一搏。 除非至少有一部分改开受益者能顶住红色中国的压力,在世界工厂的原址留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需要足够的清醒,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实力。 对许多拥有大量中共国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的人来说这才是值得做的事。因为企业可以走,打工人可以走,但你如果走了,你手中在中共国境内才有用的资源将大大贬值。 留下,你有机会割地称王,走,却大概率只能为一寓公终老异乡。 对绝大多数体制内中高层改开受益者来说,把习近平吊到煤山上,再在加强加固中华沦陷区世界工厂地位的过程中确立自己和家族的政治、经济地位,才是最优策略。 只是,也许他们自己是看不透的——对除习家之外的红色家族来说,同样如此。
4个月前
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国家利益这同一个大原则之下,各种政治派别提出的主张却未必一样,常常是很不一样,但同时又都坚称他们是为了国家利益。我在2001年写过一篇“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家利益原则”。全文如下: 在制定和讨论外交政策时,美国人最爱提到的原则莫过于“美国利益”原则或“国家利益”原则。于是,不少中国人说:看哪,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他们的外交政策只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什么人权、人道、自由、民主,什么国际主义、世界和平、全球新秩序,统统不过是骗人的谎言罢了。 这是对“美国利益”(或“国家利益”)一词的误解。众所周知,美国盛行个人主义。过去,一提到个人主义,国人马上联想到的就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谢天谢地,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人家所说的个人主义并不是那种意思。不错,美国人从不讳言个人利益,但是,他们始终强调的是“正确理解的利益”。正象托克维尔早就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决不反对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又极力证明个人的利益应当来自诚实”。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有符合和相通之处”,“人为他人服务也就是为自己服务”,因此,“个人的利益在于为善”。 在传统社会,统治者总是大力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总是培养人们对义务的崇高思想,要求人们应当象上帝那样为善而不图回报。这种说教是否造成了更高的道德水平固然大可怀疑;问题是,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更关注自己,更关注自己的利益。道德学家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去制止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因此只能设法因势利导。他们并不否定每个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强调人们应该对自己的个人利益有“正确的理解”。 所谓“正确的理解”,就包含了对他人利益的尊重,包含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和全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这种“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有时竟会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美国的道德学家们决不劝他们的同胞为了表现自己伟大而去牺牲自己。但他们却敢于宣称,这种牺牲精神对于牺牲者本人和受益者都是同样必要的”。 托克维尔发现,本来,美国人也是有出于人的本性的义无返顾的无私激情的,但即便当他们出于这种无私激情而做出舍身忘我的行为时,他们也往往不承认,而宁肯说自己是在遵循“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所以托克维尔要说:美国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并不全对”,“他们宁愿让自己的哲学生辉,而不愿意让自己本身增光”。 如上所述,美国人主张个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强调对个人利益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同样的,当美国人主张在外交事务上要坚持国家利益时,这个国家利益也是需要“正确理解”的。它决不等于一味的自私自利,罔顾甚至损害他国的利益;它并不否定平等交往,也不否定无偿援助或见义勇为。事实证明,在对外关系上,美国的友善和慷慨并不比那些口头上唱高调的国家逊色。 还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美国人在讨论对外政策时强调美国利益,往往是为了说服孤立主义。众所周知,美国有著深厚的孤立主义传统。一般美国佬为人处事的原则是既不想被人管,也不想管别人--这实际上是一枚铜币的两面。除非你向他们说明在别国发生的什么事情和我们自己也有关系,参与或干预某些国际事务符合我们美国自身的利益,否则,他们是不大肯参与或干预的。 同样一句话,出自不同的人之口,其意义可能不一样;类似地,同样一条原则,放在不同的国民和不同的政治传统下,其意义也可能不一样。有的民族,就象密尔所说,统治别人的热望比个人独立的愿望强烈得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好象军队里的士兵,甘愿把他个人的自由出让给将军,只要这个将军能打胜仗,他能自夸为征服者之一就行,尽管他认为在对征服者实行的统治中有自己一分的想法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而已。这种民族的国家往往有过辉煌帝国的历史并依旧怀有帝国的迷梦。对于这种民族和国家,强调“国家利益”很有可能暗含著对外侵略扩张的意味。不过,美国人不是这种人,美国也不属于这类国家。 只有充分理解美国人的国民性,充分理解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所说的“美国利益”究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