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势力

每当中国人民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总会有一股势力兴高采烈地跳出来,挥舞着“历史求真”的大旗,围绕“30万”这个数字大做文章。他们或自称学术中立、理性求证,或直接嘲讽中国政府“造假宣传”,将全部精力用于“鸡蛋里挑骨头”,妄图以“数字疑云”掩盖侵略罪行,混淆视听,制造舆论战的突破口。这类质疑看似冷静客观,实则居心叵测,逻辑荒谬,罪恶昭彰。 首先必须明确,南京大屠杀“30万”这个数字,是基于多源史料的交叉比对、合理统计所形成的估算概数,不是臆造的“宣传数字”。它包括: ❶战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记录; ❷国际观察者如约翰·拉贝、魏特琳的日记和报告; ❸日本战犯供述与东京审判采纳证词; ❹南京市红十字会等机构当时的尸体处理记录; ❺民政系统与学术界的长期研究成果。 在当时尸体大量被焚、抛江、深埋的情况下,这样的统计只能是近似估算,而非尸体逐一编号、实名登记。正如犹太人大屠杀的“600万”死难者、广岛原爆的“14万”死亡人数、苏联肃反中的“千万”被害者一样,这些数据全是人口学、战争史、法庭证词等方法推导而来,绝非精确到个位的“行政数据”。 但正是这种常识性的统计学现实,成为反华势力攻击的“突破口”——他们荒谬地要求中国对战时屠杀进行“精准统计”,否则就否定这场大屠杀的真实性。这种“吹毛求疵式质疑”,看似理性,实则冷血恶毒。这种质疑不是求真,而是为侵略洗地。如果一个人以“难以精确统计”为由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严重性,那么请问: 犹太人被屠杀的600万人,没有一一登记过身份,是不是也可以否认? 苏联劳改营的几百万死亡人数,没有完整名单,是不是也不真实? 广岛长崎的原子弹遇难者尸骨无存,是不是也只是“政治宣传”? 为何唯独到南京,才要搞“精确到人头”的统计游戏?为何唯独中国,才被要求为每一位受害者“实名背书”?这些恶毒的真正动机,不在数据,而在否定中国的受害者地位,弱化日军侵华罪责,掩盖帝国主义殖民历史。 这些杂碎不敢直接说“日本没有屠杀”,于是假借“数字存疑”,实则行“历史洗白”之实。这些烂货,有的是亲日立场的政治代言人,有的是内外反华势力的合唱团,有的甚至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为政治立场服务。 南京大屠杀早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反人类罪行之一。东京审判和中国战后法庭早已在法律层面定性,数以千计的日记、证词、判词、照片和证据链构成了事实铁证。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确认了其历史地位。 30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它能成立,与全世界法理确认的其他战争伤亡人数性质一样。30万,是战争罪行规模的标志,不是争议的借口。正义,不需要在每一具尸骨上刻上编号才成立;历史,不会因“精确性不足”而失真。否认大屠杀,不只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对全人类反法西斯斗争的亵渎。 今天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但对那些跳出来质疑、抹黑、讥讽、攻击的人,绝不能一味容忍,要替所有遇难同胞骂一句——去你妈的大傻逼! 这些杂碎不是历史的质问者,而是道德的失落者;不是学术的捍卫者,而是邪恶的同路人。30万,是记忆的界碑。面对否认者,沉默就是纵容。我们有责任说清楚——数字可能不是最精确的,但罪行绝对是真实的;伤亡可以被统计,罪恶不能被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