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腐败

在北京密不透風的政治空氣中,四中全會成爲一次不尋常的聚會。表面上是例行的“總結與部署”,實際上卻像是一場無聲的地震。會議前後,超過六成的軍隊代表缺席,九名上将被開除黨籍與軍籍,而原本應補入政治局的軍方人選全部落空。高瑜所說的“三大異常”,不僅揭示了軍隊層面的權力震蕩,更是一個政體長期壓抑真相、封鎖透明度所積累的系統性崩裂的縮影。 這種震蕩并非孤立。它的本質,是一個極權體系在控制與失控之間的劇烈擺動。中共體制的慣性,要求軍隊絕對服從最高領袖;但權力的過度集中,也讓内部忠誠變得脆弱。九名上将的“依法處理”,無論是清洗、整肅還是“主動切割”,都指向同一個問題:軍隊不再是鐵闆一塊。幾十年來,中共以黨指揮槍的模式維系統治,而一旦黨内信任體系破裂,軍隊便不再是穩定的支柱,而是潛在的風險源。 四中全會的另一異常,是“會議的空心化”。出席率低、補員異常、軍人缺席、文官遞補,這些現象在正常政治體制中都意味着嚴重危機。但在中共政治中,它們反而被包裝爲“制度自信”的證明。對内的宣傳仍在強調“團結穩定”,對外的表态仍是“戰略定力”。這種不真實的政治語言,是一種制度性幻覺——它将危機轉化爲口号,将斷裂掩蓋爲秩序,将恐慌壓縮爲沉默。 事實上,軍隊問題并非突發。自火箭軍高層接連落馬以來,從裝備部到後勤保障、從導彈指揮系統到采購鏈條,幾乎所有環節都暴露出腐敗與權力交易的深層結構。那并非單純的“軍紀問題”,而是制度性貪腐的延伸。一個高度封閉、政治化的軍隊,在失去制度制衡與透明監督後,忠誠便變成了利益契約,權力變成了買賣。所謂“軍權鬥争”,其實是内部資源争奪的結果,而非理念之争。 與此同時,領導層面臨的困境也極爲尴尬。習近平以“整軍反腐”爲名确立個人權威,但這種權威本身建立在恐懼與清洗之上。九名上将的被捕,并非鞏固權力的表現,而是信任體系的再度崩塌。一個需要不斷清洗的權力結構,意味着它無法通過制度維持穩定,隻能靠不斷制造敵人來延續控制。最終,敵人不再是外部的,而是體制自身的循環吞噬。 外界許多分析試圖用“派系鬥争”來解釋這一切,似乎隻要找到權力的赢家與輸家,就能理解中國政治的全部邏輯。但這種叙事忽視了更深層的現實:在一個沒有政治透明、沒有公衆監督的體系中,“誰赢誰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系統正在失去合法性的支點。軍隊動蕩不是權力調整,而是信任危機的顯現——上級不信任下級,下級害怕上級,忠誠不再出于信念,而出于求生。 張升民的升遷更像是一種政治妥協:他被提爲軍委副主席,卻沒有進入政治局。這種“非典型晉升”,既反映了權力格局的混亂,也暴露出體制的不穩定。它像一個失去節奏的機器,在不斷修補、調整,卻無法恢複運轉的平衡。軍中、黨内、輿論場,三者之間的裂縫正逐漸擴大,而當内部恐懼擴散到民間輿論時,整個政治結構的脆弱就再也掩飾不住。 在這種背景下,四中全會的“沉默”反而比結論更具象征意義。沒有新的政治局委員、沒有制度改革、沒有路線調整——隻剩下一種冰冷的延續感。體制在繼續,但活力在衰竭。軍隊在整頓,但信任在消失。領袖仍在講話,但無人真正相信。這樣的政治生态,才是最危險的狀态:表面秩序完好,内在邏輯已然腐爛。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以恐懼爲基礎的權力結構,總會在其最強盛之時開始崩解。極權的脆弱,從來不是因爲外部壓力,而是因爲内部謊言無法再被掩蓋。 在今日的中國政治中,軍權的震蕩不隻是軍事問題,它是政治合法性、社會信任和制度穩定的共同斷裂。當權力的金屬外殼出現裂縫,光線未必立即射入,但空氣已經開始滲透。也許這不會立刻改變什麽,但它标志着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控制愈強,穩定愈弱;清洗愈頻,體制愈亂。 當一個政權需要不斷用“異常”來維持“常态”,它就已經進入自我懷疑的階段。四中全會或許不會改變任何表象,卻悄然揭開了中共内部深層的危機。那是一種被自身機制反噬的宿命,一種權力機器在自我清洗中走向虛空的過程。
WY
4周前
因为张尧学被查,透明计算的事又被翻出来。具体怎么回事我没能力也没时间去深究,但肯定也不是如某些人说不就是虚拟机、VNC那么简单,很多人估计从来没有参与过学术圈评奖的过程。 要得一个国家奖好好多顶会论文的Best Paper、国家专利金银奖、很多国际大牛的高度评价、很多应用单位的证明,虽然自然奖相比发明和科技进步对经济效益的要求较低,但空缺多年的国家一等奖的要求也不会太低。 我的感觉,科研学术圈的评价体系从论文、专利、课题到奖项的评选,看似非常可观公正(是的,很多时候打分的维度和标准看起来都很规范),但因为一些事情根子上没做好,导致制度性腐败。如果和对公司的评估体系相比的话,可以说是严重缺乏审计。 比如上面说的经济效益的证明,只要所谓的应用单位盖个章,用某种方式“证明”采用了你的技术或者发明实现了多少多少经济效益就可以了,这样就看谁有权有面子能拿到证明,这种证明根本没有机构去核实。再比如顶会论文不假(顶会几乎都是国际会议),但论文和报奖的事实通常压根就没什么关联,是在报奖的时候,把课题组所有比较好用的材料,硬生生攒一个故事。这种情况也是没人去认真核实,只要故事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过关了。这个就跟在公司里评职级时才把工作思路说的那么头头是道是类似的,其实平常都是乱干。 张虽然被查了,但要指望这事对学术体制带来什么改变大概率会失望。张被查很可能也不是因为学术造假而是其他原因。 有不少人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是不能信的,财报好歹还有专业的审计,和学术圈的很多所谓的成果相比,财报都客观严谨多了。
以血引雷霆:罗帅宇之死与医疗黑幕的正义号角 “我肯定不会寻短见。如果我出事了,请帮我报警。” 这句话,出自一位年仅28岁的医生罗帅宇。他不是公众人物,也没有深厚背景,只是一位普通医者。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在2024年5月8日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地疑云、万千悲愤,也敲响了中国医疗系统最黑暗角落的警钟。 医者仁心,为何惨死于制度之下? 罗帅宇,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原本前途光明,却在实习期间亲历了他所说的“医疗黑幕”——术中加价、患者资料伪造、非必要手术、器官移植疑云、回扣分成、收受贿赂……他选择了不是沉默,而是实名举报。 这种正义之举,照理应当受到鼓励与保护。但现实是,他遭遇的却是彻底的孤立、打压与清洗。 他被调离临床、勒令闭嘴,甚至在举报之后收到医院大量“劳务报酬”,疑似封口费。他的精神被逐步逼入绝境,直到他最终坠楼身亡,而身边人却在同一时间收到一条奇怪短信:“罗帅宇出事了”。 这一切,真的只是“自杀”吗? 一场“自杀”背后的漏洞百出 警方在案发后迅速定性“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但种种疑点却引发了舆论爆炸式质疑: 坠楼现场反常:他是从宿舍楼15层通过仅80公分的通风孔坠落,而落地距离达7米。医学专家质疑,这样的落点几乎不可能是单人跨越栏杆、主动跳下所致。 床铺凌乱、眼镜碎裂、现场血迹:房内混乱且物品散乱,手机被人操控发送诡异短信,指向可能遭受袭击或胁迫。 电脑数据被“清空”:死后其医院工作电脑的举报证据全被删除,所幸其家属提前备份,保留了超过13119页的举报材料,部分已经被曝光,内容触目惊心。 而这正是本案的最大意义所在——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自杀”,而是一次悲壮的吹哨人殉难。 罗帅宇留下的,是一座真相的墓碑 被恢复的举报资料显示: 大量伪造病历:正常人被强行开腹、插管、化疗,以满足医院创收与科室“手术量”指标; 器官移植乱象:疑似通过操控死亡判定标准,诱导甚至制造供体来源; 数百万资金流转不明:与医药公司联手虚开发票、套现回扣; 湘雅系统性腐败链条:刘翔峰案只是冰山一角,大量医生、护士、行政人员可能卷入其中。 罗帅宇不是偏执狂,他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证据的调查者、记录者。他是冒死敲响警钟的人。 我们为他发声,不只是悼念 “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警告。 我们为罗帅宇发声,不只是为他个人伸冤,而是为所有未来可能成为“躺在手术台上的受害者”呐喊。正如他自己所说:“若医疗的黑暗不能被照亮,每一个普通人,迟早都会成为他们的目标。” 今天你对他人冷眼旁观,明天你在手术室呻吟,却无人听见。今天你嘲讽“何必多管闲事”,明天你发现被诊断为“必须截肢”,只能签下那一纸“知情同意书”。 罗帅宇曾经试图为这个体系补一块砖,而这个体系却将他推向深渊。 以血引雷霆,呼唤制度之变 罗帅宇已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控诉,也是一次社会动员的机会。 今天,我们不能再以“太复杂”“不关我事”搪塞自己。医疗体制的腐败,不是医生个体的堕落,而是制度的系统性失控。没有人能靠“听天由命”脱险,除非这个系统被深度清理。 我们呼吁: 1. 重新调查罗帅宇死亡真相,公开完整监控与法医鉴定报告; 2. 全面披露其举报内容,依法追责相关人员; 3. 确立“吹哨人保护法”,为医疗行业守门者提供制度保障; 4. 改革医院财政机制,终结以创收为导向的“病人变利润”模式; 5. 引入独立医疗监察机制,防止“医院调查医院”式的利益勾连。 最后的告别,也是开始的呼唤 有人说,罗帅宇是“时代的异类”;也有人说,他太天真。但正是他的“天真”——相信正义,相信制度,相信可以靠一己之力改变黑暗,才让他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身影。 他不是殉道者,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人,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他说出了真相。现在,轮到我们站出来,为他说话。 以血引雷霆,正义不死。 愿这声呐喊,穿越时空,不被遗忘。愿罗帅宇安息,他未竟之路,我们接力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