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chen Liu
7个月前
遇到了复杂度可以和日本轨道交通费用体系一拼的目的地:瑞士。 先说说日本的车票,一般最多可能需要三张票:乘车券,特急券,指定席券。 乘车券用于支付从 A 到 B 点间的基础费用,不管在这两个站间使用了怎样的轨道,都需要支付,使用 IC 卡进出站就是付的这个费用。 但是如果乘坐了一些特殊的线路(一般叫特急线),则需要额外购买这个线路的特急券。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干线自助购票机会问是需要买乘车券+特急券还是单特急券。如果有 IC 卡就可以只购买特急券即可。也可以不预先购买,上车后再向乘务员补票,价格会贵一点。 但这样只能坐自由席,热门线路有时可能会没座,如果希望坐预留座位的指定席,则还需要再购买指定席券。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三种东西的叠加,由于乘车券票价不会改变,所以除了热门线路没有什么需要提前预定的。 瑞士这边就更复杂了,首先作为国际游客,可以买 Swiss Travel Pass 通票,可以免费乘坐大部分公共交通,但是价格比较贵,3 天二等座需要 2000 人民币。还可以买 BoP Pass,针对特定地区的通票,便宜一点。也还可以买 Swiss Half Fare Card 半价卡,享受所有公共交通半价优惠。 然后,每辆车都分一等与二等座,持有通票是可以直接乘坐的,或者单独购票,而购票又分不同费率,提前买可以买到很便宜的 supersaver 票,这种票指定了只能乘坐具体几点几分的哪班车,类似中国火车票。也可以买正价票(Point to Point),这种票一般乘车日有效,从 A 到 B 间可以随意乘坐,类似日本乘车券。都可以再叠加半价卡优惠。 有意思的是,由于半价卡和车票是分别购买的,所以购买车票时并不会验证半价卡,需要自己选择折扣类型,车上检票时会检查是否有半价卡,如果买错了可能会被罚款。 另外如果持有的是二等座的通票,也可以单独购买某条线的升舱券,非常灵活。 对于一些特别的线路,则还需要提前购买 Seat Reservation,如 GoldenPass Express 的 Prestige 席位。到时候查票要同时出示半价卡、一等座车票、预约票三个 PDF😂,堪比日本。
Yachen Liu
8个月前
最近 Apple 做了一系列动作,先是砍掉了汽车,又终于宣布开始发力 AI,在与监管的对抗中耍各种小聪明(如要求外部支付渠道提供财报并收取27%佣金),罕见的公开发文批评其他厂商(上一次可能还是 2010 年乔布斯的 Thoughts on Flash,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了广泛争议)。 这突然的一系列操作让我怀疑,是不是这些年 Apple 高层一直在做着 Vision Pro 会大卖的美梦,认为这是下一个 iPhone,最差也是下一个 Apple Watch,等到上市后看到真实的数据才如梦初醒,开始慌乱的行动起来。 Vision Pro 确实有它优秀的地方,但是它现在就是一个有钱人的玩具,这和 iPhone、iPad、Apple Watch 的一代产品有本质的不同,这三个东西我也都是一代产品的拥有者,虽然一代产品是有很多不完善,但我依然爱不释手(Well,Apple Watch 可能也没有很爱)。而我的 Vision Pro 已经两周没动过了。 这些产品是早就在一代就奠定了成功,后续产品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能一步步的在市场中取胜。而 Vision Pro 是否能解决它的舒适度等严重问题,是未知的。 我本人从感情上,非常支持这种有魄力的创造性行为,这比在成熟产品上与友商去拼那些细节差距有意义的多。但是商业是残酷的,创新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现在看来 Apple 已经被分神太多,Mac 产品线自 M1 后基本就是常规更新,iPhone 的竞争力日益衰退,iPad 产品线更是已经一年多没有更新。 所以中短期来看,Apple 的财报可能不容乐观。但是 Apple 仍然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最好的软件生态,与忠诚的用户群体。这些根本因素尚未发生改变,所以 Apple 依然有的是机会,比方说 privacy + AI 就是很好的故事。等出现合适的机会我依然会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