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初码
关注
统计数据
331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1941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初码
11个月前
为什么大模型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商业二进制训练结果大面积泄漏的事情,从技术逻辑的角度,这应该有足够的诱惑力和经济价值驱使技术人员这么做呀。
#大模型
#商业泄露
#技术经济
#训练结果
#技术逻辑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1年前
#初码观察 想到之前和某专栏作者聊天时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关于制裁,近些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开打和冲突的持续升级,也伴随着俄乌战争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性的认为,制裁,是一种对抗邪恶的有效手段,其实这完全是朴素群众自以为是的臆想,包括制裁者本身也是如此幼稚,我来浅聊两句 这里说的制裁,不仅包括贸易制裁,还包括科技制裁、金融制裁等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式的主动禁止,我觉得有两个主要点可以讲一讲,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细节的讲解让大家理解其中的误区。 一、自2000年开始,在贸易和互联网双双高度全球化后,制裁的直接作用,正在越来越弱 围观群众想象中的制裁:“美国是世界霸主,欧美日韩在价值观上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了强大的联盟,对世界秩序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任意管制贸易、科技和金融”。 没错,从行政命令的操作形式上来说,美国确实可以开展制裁的操作,但在执行落地和具体效果上呢,则越来越差。 我从贸易、科技和金融上来分别说明: 先说贸易,无论是世界工厂比如中国,还是资源消耗大户比如美国,又或是物资和生产都匮乏的比如非洲很多小国,全球化就像是一味毒品,一旦尝过,就再也停不下来。 而科技的发展也持续推动着运输行业的发展,运输能力持续提升,运费单价持续下降,当需求真实存在时,阻挡真正的货品全球化流通的,就只剩下那薄薄一层的海关,同时与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全球贸易中,走私量的占比则相当之大,不仅仅是违禁品需要走私,一般性的货物也有大量的走私生态。经济流通量越大的地方,走私越猖獗,也越成熟。 基于以上,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货物X从A国卖到B国,能否最终到达B国,不完全取决于A国是否被允许卖X,而是主要取决于B国有没有人需要这个东西,只要需求存在,价格高低只是附加因素罢了,而且价格最终也会动态调节的。通俗的说,就是供需关系决定了一切。 再说说科技,相比贸易,科技的制裁就更是天方夜谭了,特别是GitHub出现之后,以软件开源化、全球化为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高速发展,真正做到了全开放和无国界。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和代码禁止已经完全做不到了。 而在硬件制裁上,在贸易全球化的支撑下,也几乎形同虚设,我们拿硬件金字塔最高端的ASML来举例,没错,你确实可以阻止ASML卖给中芯国际。但是又有啥用呢?如果国内某个非万众瞩目的大靶向公司(比如华为)真的想做3nm-7nm的芯片,完全可以在海外成立一家公司,并向台积电等可以向ASML采购光刻机的圆晶工厂下单,甚至这个订单还可以很大,做出来的东西最后反向再卖回国内形成完整闭环。这是臆想吗?不是,在前几年的矿潮中,很多深圳的硬件公司就是这么操作的,做出的高性能挖矿芯片畅通无阻的销往国内和世界各地。为啥围观群众不知道,因为他们只知道华为,只知道中芯国际,可笑吗,不可笑,因为拜登和川普也是如此,美国国会的认知也是如此。 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贸易,包括消费级科技贸易以及企业级科技贸易的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运转体系。包括合作伙伴机制,包括各级代理商机机制,这些对科技公司来说,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是其命脉。科技产品研发出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的贸易体系支撑来完成产品的销售闭环。 还是举个例子,比如Intel最新的4代铂金系列CPU,AMD最新的EPYC9004系列CPU,NVIDIA最新的游戏显卡4090,NVIDIA最新的专业显卡H200 HGX,这些产品,美国政府当然可以禁止销往中国,Intel、AMD、NVIDIA公司当然也会严格遵守美国禁令和美国法律。但是呢,这种禁止,在实操层面,最多向下延展1-2层就是极限了,比如Intel可以禁止核心合作伙伴卖货给中国,他们的合作伙伴也可以禁止总代或者下级代理卖货给中国,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这是链路管控的极限了。 就我知道的到的信息,Intel、AMD、NVIDIA、台积电这些公司,从资本的角度看,他们肯定想多卖点货,但他们也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愿意遵守美国制裁规则的,否则法律后果很严重,包括他们的核心伙伴以及大代理商也是如此。但在贸易实操中,代理链路5层以上是常态,更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客户把产品卖给中国呢?难不成你还能禁止客户把产品当二手卖?如果真到了这一步,那就不是制裁了,而是全球恐怖专治了。 最后再说说金融,要说金融管制手段和能力,如果中国说自己是老大,那美国也绝对要甘称小弟。那即使是中国这么强有力的对金融的主动干预和管制,也挡不住那无形的经济大手,本质原因,依然还是贸易的强劲流动。 比如光是每年从深圳用肉身蚂蚁搬家到境外的人民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出海后的市场化流通,甚至已经严重威胁了“被管制”的人民币汇率。 同样的道理,你美国虽然可以禁止俄罗斯的VISA卡和SWIFT使用,但是在贸易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俄罗斯最终建立起一套在某些国家之间自循环的金融支付体系,并以人民币等中间货币为跳板,形成与世界金融的“最终”对接,这是完全可行的,并且真实情况是,这一目标正在达成。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以各大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跨链应用、USDT稳定币等为代表的新数字金融秩序,也在天然对抗着金融制裁这一手段。在俄罗斯,以USDT为结算的对外贸易正在稳步增长,甚至越来越成为主流。 所以说,无论是传统贸易,还是高科技和金融,制裁手段正在越来越弱,越来越走向无效,这既包含不可动摇的客观规律,也是不可逆转的结果。 二、制裁中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上面讲了制裁在客观规律下的弱势,但很多人应该还是不服气,觉得很多国家在制裁下,确实深受打击。比如俄罗斯,比如朝鲜,比如中国。 确实,从结果现象上来说,确实有被制裁和走下坡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因果关系上来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里面有普遍存在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就拿贺江兵老师经常说的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来说吧,确实,贸易战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影响很大,但我认为,这种影响,更像是一种银行的抽贷,众所周知,如果企业在正常运营中,突然遭遇银行抽贷,包括提前还款、不给续贷、降低信用额度等等,会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死亡破产。 但是,抛开银行的支持不谈,回到本质上来说,企业到底能否存活,未来的现金流是否健康,还是要取决于自身的产品和业务发展,而不是银行的资金供给。优秀的企业,根本无需银行贷款就有着无比充沛的现金流,无论遭遇何种危机,哪怕是产品突然卖不动的销售危机,也能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和发展韧性来度过难关。 所以我们再回到制裁效果这个话题上来看,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下坡,我们得承认制裁确实造成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但也仅仅是影响而已。这个下坡路本身,归根结底还是内生性的、制度性的。众所周知,近些年中国的政治环境持续缩紧,自由市场氛围也每况愈下,企业家们、普通工商业者是因此才失去了活力,而不是听到了“贸易战”三个字就不去开公司不去创业了。 特别是15年去库存计划埋下的长达10年的经济结构性大雷,刚好在临爆炸的尾声合并上了贸易战和被制裁,所以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觉:“美国好厉害,制裁的中国哇哇叫”。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俄罗斯和朝鲜,在制裁下,到底是破茧重生还是坐等慢性死亡,美国是无法决定的,这完全取决于被制裁的国家自身的规划,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俄罗斯打仗也打了两年了,被制裁也很多年了,但在这个情况下,经济发展依然没有拉胯和死亡,反而正在有序的恢复并进入到了另一套体系和生态中欢快的玩耍,这就是内生性的发展愿望所驱动的。 好了,差不多就说到这了,今天为啥要说一下这个话题,因为我发现太多人对此有误区了,而很多时候,舆论又被完全没做过生意、没在底层待过的精英媒体人所把控。他们对于对贸易和经济的认知,完全停留在意淫层面,并进一步把这种意淫传导到了国家的最高管理层,没错,包括美国的最高管理层。 大家都想这个世界少一些邪恶,多一些普世价值,但如果方法错了,那不仅最终徒劳,过程更会劳民伤财,荼毒生灵。更可怕的是,这一过程正在发生。无论是对中国的贸易战,还是支持乌克兰坚决的打俄乌战争,这其中都有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认知。 总的来说就是,行政命令永远无法战胜自然规律,特别是社会和经济的自动运转调节大手,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一味地开展制裁,一定会落入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自欺欺人的境地。聪明的政治家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时,一定需要更精准和强硬的手段,后续的变化,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
#中美贸易战
#俄乌战争
#制裁
#科技制裁
#金融制裁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1年前
闲来无事又去看了下电报最近咋样了,吓我一跳,这机器人的特性,已经迭代到这么牛逼了吗。。真的,有那么一瞬间,我恨不得所有事都不做了,All In电报得了,这玩法和想象空间实在太大了,电报的技术和产品组,应该加1万个鸡腿
#电报
#机器人
#技术迭代
#产品创新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1年前
#初码观察 这几天说了好几次,可以埋伏小米股票,很多人还不理解,觉得小米汽车只是1个简单的产品发布会,在这再强调一次:小米股票2年极大概率内看涨1-2倍(高的话可能2-3倍),下面详细说说内因。 1、雷军是非常非常正统的科班技术人员,做事的逻辑思维非常清晰,而他财富自由的早,企业管理接触的也早,所以从小米创建之初,就坚持现代企业治理架构,在企业管理上,犯大错的可能性几乎为0。 3、雷军用了10年时间,在供应链上搞出了大名堂,无论是供应链管理能力,还是联合自研能力,以及到了近3 5年来,开始自研自建工业4.0工厂,以手机为主的小米消费端产品的持续爬坡清晰可见,这种爬坡包括产品性的提升,包括对供应链话语权的提升,包括对现金流管理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持续在反哺集团的经营能力。 4、通过最近放风出来的消息可以看出,雷军在完全使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在新势力里面,这是第一家达到这么高高度的车企,后劲十足,未来可期。 5、哪怕考虑品牌、社会等各种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扰,小米汽车的未来,也会走一条和小米手机近似的路,那就是稳健发展,持续提升,靠管理能力和产品力来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6、小米集团从创立之初开始,整个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非常稳健,充足的自有资金+合理的融资资金+严苛的预期管理和回报测算,相比之下,狂比大傻的新势力,特别是蔚来之流,与这种稳健风格相比,毫无竞争力和生命力。、 7、另外根据市场观察,小米之家转型到轻量级4S店的探索如果成功,也会是另一个突破口 所以综上,不吹不黑,从逻辑角度,小米汽车的爬坡会非常精彩,小米的股价十分看好。
#小米
#股票
#雷军
#小米汽车
#企业管理
#技术人员
#产品发布会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1年前
昨天说到因为有信息差,所以要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今天再说另外一点,因为有信息差,有时候也要堤防坏人,今天先聊一个在日本的中国女人,为啥说她呢,因为她真的是我见过的,很少见的能把绿茶婊、撒谎王、共享女友、混圈女、自杀媛、整容怪、P图精、虚荣心、赖皮健忘症等标签集一身的女人 可以搞笑到什么程度呢?搞笑到我甚至可以不列任何证据的来讲她,都不怕被人说我造谣,因为当我列出这些词汇的时候,在日本、在币圈,但凡了解她,特别是感受过她的人,立马就能精准导航定位到她本人,哈哈哈 那么回到话题本身,信息差是啥,信息差就是,不了解她的人,如果平时只是看看她的微博、推文,完全无法把这些词汇和她建立起任何关联,比如她前段时间发过一个推文,大概意思就是,她有个困难需要借钱,问了一圈“她曾经真心帮助的人”来借钱,没有一个人帮她。她感慨人心险恶,也叹息自己太善良了。 哈哈哈,那篇真的,说真的,不茶婊10年的女人是写不出来的,要不是我知道一些情况,要不是我对绿茶文字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如果我是刚认识她的朋友,想冲过去保护她给她钱的冲动恐怕要溢出屏幕了。 当然了,我不想在具体细节上过深讨论这个女人,之所以敢这样写,因为她作的这些事真的是太有名了,我今天想说的就是,信息差在网络上是大量存在的,对人们的误导和影响是超乎想象的。 也说个我经历过的故事,2021年的时候,网络上有个墨茶事件,来龙去脉先说一下:有一个B站的Up主,经常在动态里发一些悲惨的文字,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很惨,贫穷典型大凉山的人,家庭也不幸,父母不管他,甚至他想吃个草莓吃个冬至的饺子都做不到,也没有钱买药。本来只是少部分的网友同情,在帮助他,后来突然有一天,另一个Up主说墨茶因为没钱看病,去世了。结合他生前的这些动态,网友一下子破防了,点燃了全网舆论。 而我是这波舆论中,最早质疑的人,我质疑的逻辑很简单,我说 1)多个人指出来墨茶多次借钱不还,这很奇怪 2)以我对大凉山扶贫体系的了解,他所描述的悲惨很违和,与实际不符 3)他的多条动态显示,他应该是有钱的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我说这个人说话不可信,死讯可能是他联合网友一起做的假,目的是逃避债主的追债,我还补了一句,如果我猜错了,我吃屎。 但始料未及的是,凤凰卫视在当天下午确认了他的死讯,确实是去世了,瞬间1小时内,我知乎的站内信涌入两万多条谩骂,逼我兑现吃屎,因为我一直实名上网,全家、全公司被开盒网暴,当时和我一起质疑墨茶的有3个人,另外两个人被网友跑去公司前台谩骂骚扰,不得不公开道歉,而我比较吊,我无所谓,又开了几个小号和极端的网友对骂哈哈,后来骚扰电话竟然持续打了有1个月。 那么实际情况是啥呢?经过前后1个月的全网调查,真相大白,实际情况是,我还是低估了人性的可怕,我全部都猜对了,唯一没猜到的是,人可以懒惰到连生命都无所谓了,墨茶的实际情况是: 1)是个200斤的死胖子,和他文字中描述的吃不起东西大相径庭 2)因为沉迷游戏,每天吃垃圾食品,摄入大量碳水,早就身患糖尿病 3)家人非常关心他,给他不少的生活费,也积极的治疗,但是他沉迷游戏,不配合治疗,还把看病的钱,拿来玩游戏吃东西 4)前后3年内,大量的和网友借钱,买高级的游戏装备,几千上万的消费,所有的悲惨文字只有一个目的,博取网友同情,赖掉前账,再找新网友借新账。 5)最后死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看到没,全国几千万网友、B站官方,就因为信息差,被这个连自己生命都不尊重的家伙给戏耍了,他营造出的景象和背后的实际情况的差异令人震惊。 而网友的记忆也更短暂,破防的人,对信息的吸收也就几天,后续也无精力去探究真相,时至今日还有人来问我说,你欠墨茶一个道歉。 再回到我们要聊的话题,我想说,不仅是出现在这个日本女人、墨茶事件里,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失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差已经充斥了全网,有些是无意的,但更多的甚至就是故意制造和喂料的。很多人对TikTok(抖音)模式的诟病之一,就是他制造信息和喂养信息能力的失控和不受监管。 信息差不仅在影响人们的认知,还在持续制造矛盾,甚至制造仇恨,典型的这次由哈马斯和左媒带领的加沙地带信息差和信息喂养。 我想,如何治理信息差,这将会是未来信息世界一个重要的议题
#日本
#中国女人
#标签
#绿茶婊
#撒谎王
#共享女友
#混圈女
#自杀媛
#整容怪
#虚荣心
#赖皮健忘症
#搞笑
#币圈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2年前
#初码观察 关于房价,写点东西,先说结论: 房价的崩塌一触即发,一泻千里的条件正在形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支撑高房价和房价增长的条件都已经不存在了。无论什么城市、什么地段,支撑房价下跌的铁链条也在逐渐形成,并慢慢加强,现在是出逃的最后机会。 一、加速这一波房价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疫情三年 我们不敢轻言整个危机都是疫情造成的,毕竟这是外因,制度性的内因和众所周知的其他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关键。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三年对经济的阻塞和对民生的折腾是灾难性的。最终提前带来了地产和房价的毁灭。 二、疫情三年,头铁与天为敌,进而天灾降临 在三年内,随意的封城静止,胡乱的财政支出,以及对资本的政治性管控等等,总结一句话,就是以人为的力量来对抗客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塌糊涂。 中央层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也是在这三年逐渐加强的,总以为一个命令就可以执行出想要的结果,殊不知社会管理最忌讳这种没有智慧决策、没有全局性设计的玩法,玩到最后,一定是各种小问题堆叠出大问题。 三、房企原本可以透析多活5年,现在被加速抬进ICU 房企与土地财政的共生模式,在此不多赘述了,这种模式依赖经济的持续增长,原本也伴随着经济放缓而接近尾声了。但作为企业来说,现金流为王,如果能够妥善善后,精准打击和处理,很多明眼上的困难与灾难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 但这三年里,房企在病危时,一次又一次的遭受突发性“电击治疗”,各种随意一刀切的政策红线,不停的打乱房企计划,说停贷就停贷,说违规就违规,说停售就停售。 虽说房企有原罪,企业也伴随巨大风险,但不管多大的规模,也经不起这种随意的折腾,现金流直接断裂,最终造成恒大、融创这样激进型房企的提前死亡。 原本集全国之力和智慧,可以软着陆的房市,被的弄得一败涂地,直接硬坠毁。这就带来了影响拉低房市的第一个恶性结果,延迟、烂尾,房企彻底失信,直接降低了群众的购买欲。 四、财政崩塌把房价推土机中的最强生力军给打趴了 疫情三年加速了土地财政的终结,同样也加速了全国范围内地方债和城投债的暴雷,加之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彻底萎缩。 财政收入的下行,直接影响了全国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公务员和事业编里,普遍出现降薪、迟发工资、拖欠工资甚至回收奖金等情况。 在2014年后的这波去库存涨价中,除去炒房投机客外,最强购买力其实就是公积金高且稳定、事业极其安稳的这波政府伴生群体。但是这两年的变化,让他们的世界观出现了一丝裂缝,小心翼翼的怀疑着,是不是铁饭碗也可能会破碎? 一旦这种潘多拉心魔打开,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加速上车立刻转为挤兑离场。 同样类似的购买力,还有各大厂、高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的高收入人群,在这波经济折腾中也伤得不轻,降薪、裁员,打击的不仅是工资,更是信心。 试问购房主力军都离场时,就算救活了房企,盘活了资产,那又有谁来买呢? 五、购房也只剩下了最后一代 疫情中关于最后一代的回忆很惨痛,但这不是玩笑,是实际情况。为啥人口问题会拖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复杂而深远的,既有中国特有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在这里我们不做深刻的讨论。 但结果是很现实的,就是最后一波上车的人,也就是90后们的六个钱包,已经所剩无多了。 往前的老一代如上所说没钱也没信心再买了,而往后的新一代主观上躺平,客观上也没有6个钱包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代购房者。 六、任何政策都无效了,供需关系面前,只是下跌速度快慢的问题 这几天城中村大新闻下,又有人出来分析,说在救市、能救回来、还是有希望的云云。这些经济论断,都是空中阁楼,在绝对的供需关系失衡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超大的未去化库存,加速断裂的房企资金链,彻底丧失信心的民众,掏空的口袋和钱包,背后还有无数听其言观其行的焦虑中产阶级。请问需求在哪里? 七、最后的成交是一轮残忍的财富转移 对于最后一代购房者来说,如果社会认知不足,信息闭塞,那就会陷入被割的无尽深渊,甚至多年辛苦付之一炬。 目前二线大城市的房市是这样的,前些年高位5万的地段,目前普遍挂牌3-4万,实际成交2-3万,同位置海量的改善型法拍房(150平以上)2万不到还无人问津。 但是就有那么一群,日常新闻联播,无任何第三方信源的老老实实的家庭,他们的社会认知,还停留在要买房车、房子会升值、国家在发展。完全接触不到真实有效的社会信息。 这样的人群是可怜的,但数量还不少,单价500万,贷款300万的房子,入手就亏100万是常态,亏200万也不稀奇。真为他们未来的艰难捏把汗。 假他们之手实现风险脱手、财富转移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这是最后一轮逃跑的机会。 八、至暗时刻还没到来,大的来了还有1-2年 虽然我们说了这么多狠话,但实际情况也不是一泻千里的样子,而是温水煮青蛙,至少在目前: 1)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都无法立刻承认房子的真实价格,毕竟房产抵押物太多了,如果接受50%以上的真实下跌量,那就是全国范围的系统性金融大风暴乃至大灾难了,这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安全威胁。 2)人口灾难带来的学区房消失的问题,也会在未来几年成为新的抛售加速剂。 3)当前是先觉先行者的抛售,但各地还有3-5年的限售政策,最后一波上车的冤大头,即使意识到了不对劲,暂时也没法脱手,所以还形成不了踩踏搬的挤兑潮,但1-2年后,就真的不好说了。全世界的人民有个特点:买涨不买跌,当下形势下,限售政策已经从房价蓄水坝变成了岌岌可危的决堤口。 好了,写完了,如果你能认真的阅读如上内容,相信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PS:本人爱国爱党,本文仅为学术探讨,如有不适,请勿传播,如有冒犯,立刻删除)
#房价崩盘
#疫情影响
#土地财政危机
#购房者信心
#财富转移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