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中国解体
关注
佛瑞德里希4th😷
1周前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为红色中国收拾残局”转向“收捡改开中国的可用遗产”,在未来的沦陷区,什么地区会对欧美最有吸引力,什么地区更具备首先获得支援以恢复秩序的潜力,答案就呼之欲出。 而不幸被裹挟进乱世的逃生者也就可以依此为自己设计逃生路径。 在中共高层“弃船”后,秩序重建的方式大致会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由欧美列强出手,以军事介入的形式,在原本外企较密集的地区“圈”出面积不大的安全区域,保护欧美侨民和没来得及撤离的企业剩余资产。 第二种,则是各族各地独派中较有组织力的本土势力站出来发出呼吁,召集本族人手设立边界屏障,自行构建安全区。 第三种,才是与中国历史上最相似的,由手中握有一定军事资源的豪强出马,在乱世中重建伤害链,自行充当伤害链主,割据称王,并准备逐鹿中原。 在秩序重建的过程中,你会看到沿海制造业重镇中将有一部分地区优先得到欧美日韩台的强势介入和维护,因为这些地区残存的人力资源和物资,正是值得产业链国家前来收集的“改开中国遗产”,或者说“世界工厂遗产”。 你也会看到维吾尔人、图博特人抓住机会寻求独立,利用本族优于区内其他族群的组织度,在中共帝国衰亡之际夺回地区主导权。 最后,你会看到在这两类安全区之外,有现在籍籍无名的“英雄”凭自己掌握的军力,可能是残余的军警部队,可能是地方政府临时凑出的本地维稳力量,为自己占上一块地盘。 这时候,如果你是一名拖家带口的逃生者,你应该选择往哪里走呢? 很多人会直接回答说,去第一类地区。 但实际上,到时投奔第一类地区肯定没那么容易。这些地区依托于欧美列强的军力维持自身存在,能庇护的人口有限,且为防止混入太多安全威胁,他们对叩关者也会有甄别筛选。 第一类地区,实际上是处于“预备役”状态的产业链国家,它们未来几乎肯定会独立,到时身在境内的每个人,都会是在公投中有投票权的建国者。所以这些地区会倾向于接受“产业链链环”,接收一进来就能投入经济重建工作的熟练工人、熟练技术人才,和他们的家属。 如果你没有外企工作经历,也并不是产业链逻辑的信徒,不是一个合格的打工人,你对这类地区的治理者就没什么价值,因此你极有可能被他们拒诸门外。 第二类地区甄别筛选投奔者的标准很简单,你是他们的族人,他们就会敞开怀抱接纳,异族之人则一定会被拒绝。这些地区会成为未来的民族国家,他们的发展之路会是先成为民族国家,恢复其民族传统,恢复其独特语言和文化,再在此基础上完成现代化转型。 等到他们完成现代化转型之后,他们可能会象今天的韩国、日本一样,虽然不太积极接纳移民,但对异族访客仍持友善态度,但在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型之前的民族国家建设期内,他们将对异族颇为反感,保持警惕。 第三类地区,是最符合中国历史传统,会在乱世中自发涌现出来的地区。但它需要的既不是公民,也不是族民,而是臣民。在新生的小伤害链系统内,伤害链主为构建自身权威,将需要治下之民经常表现臣服,对自己表忠心,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本身就是伤害链逻辑的信徒,对这类规则适应良好,那么和需要你拿出较优秀工作技能证明自己价值的第一类地区相比,这种地方才更适合你。 但如果你有条件在这三类地区中自由选择,那么,你应该看哪项指标来选择你的道路呢? 如果你希望选定一个能让全家人长久过上安稳生活的地区,我的建议是,看经济重建的指标。 因为社会稳态的重建顺序,是政治重建➡️经济重建➡️文化重建。没有经济重建的成功,政治重建将无法在财政上长期维持。而届时哪个地区能在经济重建方面走得最快、最稳,哪个地区显然就会拥有整个沦陷区在重建方面的“先发优势”,并可凭这份先发优势拉到更多资源,成为最值得你提前抱紧的“大腿”。 在经济重建方面,第一类地区有明显优势。“改开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遗产会大多由它们继承,欧美买家也会愿意把订单交给由本国军队维持着生产秩序的安全区内企业,愿意使用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用产业链阵营的价值观来看,这些地区可以说是“改开中国浓缩精华版”,因为与更广袤落后的内陆地区相隔离,这些地区在人口基础、民情民俗上更接近欧美国家,在治理难度上也远低于内陆地区。对任何看重这类资源的产业链国家来说,把它们发展成可长期合作的盟友都是有利无害且极为划算的事。 它们会独立,会在欧美鼓励下独立成受国际法保护,其他国家不可轻犯其疆域的新兴独立国家,会在欧美扶持下构建起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有利于产业链升级的政治制度。 第二类国家是否能顺利完成经济重建,则要看这些国家的主政者是否意识到了经济重建的重要性。 民族国家首先的关注点会是民族情感需求,但仅关注民族情感需求的政权会“走不远”,主政者需要有足够长远的战略眼光,为同胞的未来做合理规划。 仅复兴民族传统行业显然是不够的,仅夺回矿产资源也是不够的,促成整个族群尽快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实现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和人口基础的现代化才是重点。 第三类国家的经济重建将最有“古韵”,可以参考朝鲜。它们会构成沦陷区治而复乱的风险。
#中国解体
#秩序重建
#经济重建
#逃生策略
#地缘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3个月前
我并不会象很多人那样担忧解体后的中国,中华沦陷区各新兴国家,会象古代中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样开始彼此攻伐。 因为改开四十年已经重塑了沦陷区的人口结构,已经令这片曾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主导的土地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改造。 这里已经是一座世界工厂,不再是一片农田。 农民会为争地、争水械斗。 但工人之间的争斗不是这样的,在工厂之间,卷的是效率,争的是订单,竞争激烈但几乎不可能牵涉武力。 而解体,事实上,是中华沦陷区在无法完成整体转型时的无奈选择,是一群无法既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又保留现行政治秩序的人,为尽量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对现实作出的让步。 是在改开时代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益者群体,通过在政治上的重新设计和重新构建,尽可能保留既得利益的尝试。 帝国解体,本质上是什么? 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万生灵,要舍政权而保经济。 对许多掌握着在地资源的人来说,则是舍特权而保财富。 因此由他们主导构建的新秩序,只会是为保经济、保生产、保民生服务的新秩序。 只能是和平秩序。 尤其是对那些沿海富裕省份来说,对江浙沪闽粤桂港等地来说,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构筑一种前现代的,类似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并为维持这种秩序类型放弃与欧美甲方的经贸合作,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在经济层面已经工业化的新兴国家无法不成为工业国家,无法不成为现代化国家,因为在既有的经济基础上构建前现代的、基于帝国意识形态的旧式国家,等于全盘重起炉灶。 促成中共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承认我们独派的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是中华沦陷区在经历四十多年的改开,经历经济层面的发展之后出现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越来越明显的不适配。 是中共坚持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而这笔中共政权对历史欠的债,需要它以命偿还。 中共不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肯承担构建一份全新的、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秩序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虽然它竭力维稳,在社会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适配导致的一次次震荡中,它只能被推翻。 经济基础在呼唤一份与自身适配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时刻敢承接历史使命的人,能构建起恰当政治秩序的人,才是历史选择的人,才是“天命所归”。 我一直希望,即使中共帝国的覆亡不可避免,在其覆亡期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的发生和叠加不可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亿万生灵也能少遭些劫难,少受些苦楚。 因此我反复思考,在中华沦陷区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应该构建怎样的政治秩序。 因为越快找到适配的政治秩序,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匹配导致的社会震荡就能越快平息。 如果没有人提前思考这些问题,提前拿出可供大众参考的建议,社会就只能“艰难探索”,只能在一次次试错中,一次次走上弯路再掉头的迷茫中,不断支付代价。 那都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仅是底层平头百姓会支付代价。 试图逐鹿中原并在已半成型的工业社会基础上构筑古代皇朝的豪强,一样会付出代价。 历史也是会收“智商税”的,死神的镰刀收割强者的生命,并不比收割韭菜更艰难。 我相信在中共中央变得更加衰弱之后,在沦陷区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的不适配持续震荡,帝国趋于解体,旧秩序即将崩溃之际,能脱颖而出的,会是些聪明人。 会是能在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顺势而为的人。 因此,我相信在沦陷区成功构建起新兴国家的各地建国者,都会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和有意愿并有能力与邻国保持现代化国际关系的人。 道理很简单。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华沦陷区在全球市场上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不是低人权优势,是已经形成的产业生态规模。 而这个规模是通过各省各地的经贸合作实现的。 在政治上,中共帝国必须解体,必须分裂成规模足够小,不致令欧美列国有安全担忧的多个小国。 但在经济上,世界工厂需要尽可能保留其现有规模,才能既符合乙方的需求也符合甲方的需要。 因此,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邻国合作,才是各新兴国家的致富之道、强国之道和生存之道。 看不透这个道理的人在乱世中就算能乘时而起,也不可能笑到最后。 时代不同了,按中国古代构建皇朝秩序的思维模式去构想后中共时代的局势发展,一定会离题万里。 在别人修现代化高楼的同时,拿同样甚至更多资源去修猪圈的人,会输掉所有。 而真正懂得趋势的建国者,会学会象世界工厂的车间主任一样去思考,去构建不影响生产的厂区秩序。
#中国解体
#地方割据
#工业化
#经济转型
#社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