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为红色中国收拾残局”转向“收捡改开中国的可用遗产”,在未来的沦陷区,什么地区会对欧美最有吸引力,什么地区更具备首先获得支援以恢复秩序的潜力,答案就呼之欲出。 而不幸被裹挟进乱世的逃生者也就可以依此为自己设计逃生路径。 在中共高层“弃船”后,秩序重建的方式大致会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由欧美列强出手,以军事介入的形式,在原本外企较密集的地区“圈”出面积不大的安全区域,保护欧美侨民和没来得及撤离的企业剩余资产。 第二种,则是各族各地独派中较有组织力的本土势力站出来发出呼吁,召集本族人手设立边界屏障,自行构建安全区。 第三种,才是与中国历史上最相似的,由手中握有一定军事资源的豪强出马,在乱世中重建伤害链,自行充当伤害链主,割据称王,并准备逐鹿中原。 在秩序重建的过程中,你会看到沿海制造业重镇中将有一部分地区优先得到欧美日韩台的强势介入和维护,因为这些地区残存的人力资源和物资,正是值得产业链国家前来收集的“改开中国遗产”,或者说“世界工厂遗产”。 你也会看到维吾尔人、图博特人抓住机会寻求独立,利用本族优于区内其他族群的组织度,在中共帝国衰亡之际夺回地区主导权。 最后,你会看到在这两类安全区之外,有现在籍籍无名的“英雄”凭自己掌握的军力,可能是残余的军警部队,可能是地方政府临时凑出的本地维稳力量,为自己占上一块地盘。 这时候,如果你是一名拖家带口的逃生者,你应该选择往哪里走呢? 很多人会直接回答说,去第一类地区。 但实际上,到时投奔第一类地区肯定没那么容易。这些地区依托于欧美列强的军力维持自身存在,能庇护的人口有限,且为防止混入太多安全威胁,他们对叩关者也会有甄别筛选。 第一类地区,实际上是处于“预备役”状态的产业链国家,它们未来几乎肯定会独立,到时身在境内的每个人,都会是在公投中有投票权的建国者。所以这些地区会倾向于接受“产业链链环”,接收一进来就能投入经济重建工作的熟练工人、熟练技术人才,和他们的家属。 如果你没有外企工作经历,也并不是产业链逻辑的信徒,不是一个合格的打工人,你对这类地区的治理者就没什么价值,因此你极有可能被他们拒诸门外。 第二类地区甄别筛选投奔者的标准很简单,你是他们的族人,他们就会敞开怀抱接纳,异族之人则一定会被拒绝。这些地区会成为未来的民族国家,他们的发展之路会是先成为民族国家,恢复其民族传统,恢复其独特语言和文化,再在此基础上完成现代化转型。 等到他们完成现代化转型之后,他们可能会象今天的韩国、日本一样,虽然不太积极接纳移民,但对异族访客仍持友善态度,但在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型之前的民族国家建设期内,他们将对异族颇为反感,保持警惕。 第三类地区,是最符合中国历史传统,会在乱世中自发涌现出来的地区。但它需要的既不是公民,也不是族民,而是臣民。在新生的小伤害链系统内,伤害链主为构建自身权威,将需要治下之民经常表现臣服,对自己表忠心,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本身就是伤害链逻辑的信徒,对这类规则适应良好,那么和需要你拿出较优秀工作技能证明自己价值的第一类地区相比,这种地方才更适合你。 但如果你有条件在这三类地区中自由选择,那么,你应该看哪项指标来选择你的道路呢? 如果你希望选定一个能让全家人长久过上安稳生活的地区,我的建议是,看经济重建的指标。 因为社会稳态的重建顺序,是政治重建➡️经济重建➡️文化重建。没有经济重建的成功,政治重建将无法在财政上长期维持。而届时哪个地区能在经济重建方面走得最快、最稳,哪个地区显然就会拥有整个沦陷区在重建方面的“先发优势”,并可凭这份先发优势拉到更多资源,成为最值得你提前抱紧的“大腿”。 在经济重建方面,第一类地区有明显优势。“改开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遗产会大多由它们继承,欧美买家也会愿意把订单交给由本国军队维持着生产秩序的安全区内企业,愿意使用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用产业链阵营的价值观来看,这些地区可以说是“改开中国浓缩精华版”,因为与更广袤落后的内陆地区相隔离,这些地区在人口基础、民情民俗上更接近欧美国家,在治理难度上也远低于内陆地区。对任何看重这类资源的产业链国家来说,把它们发展成可长期合作的盟友都是有利无害且极为划算的事。 它们会独立,会在欧美鼓励下独立成受国际法保护,其他国家不可轻犯其疆域的新兴独立国家,会在欧美扶持下构建起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有利于产业链升级的政治制度。 第二类国家是否能顺利完成经济重建,则要看这些国家的主政者是否意识到了经济重建的重要性。 民族国家首先的关注点会是民族情感需求,但仅关注民族情感需求的政权会“走不远”,主政者需要有足够长远的战略眼光,为同胞的未来做合理规划。 仅复兴民族传统行业显然是不够的,仅夺回矿产资源也是不够的,促成整个族群尽快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实现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和人口基础的现代化才是重点。 第三类国家的经济重建将最有“古韵”,可以参考朝鲜。它们会构成沦陷区治而复乱的风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