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

Journeyman
2个月前
昨天突然想到的2点: 1. 在1949年之后,教员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国和西方在资本和生产效率上的巨大差距, 前三十年,中国选择了练好内功,前三十年打下了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但当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盛时期, 而且中国坚决要搞两弹一星建立独立地位, 面临美国和苏联轮番的核打击威胁, 更是根本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 就像抗日战争中,在侵华日军初期兵锋正盛,当时教员就强烈反对和日本硬碰硬,主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是一个道理 但当时整个官僚阶层走资本主义的愿望特别强烈, 采用发动群众的方式就成了毛的选择, 而四人帮只是毛的工具而已, 就像武则天时期的来俊臣等酷吏, 不是说文革是好的(浩劫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场运动客观上讲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延缓了15-20年, 然后正好赶上“美苏缓解和西方资本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时机, 而在1970年,也是毛主导了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 所以, 毛对世界局势,对资本和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都太深刻太牛逼了 2. 邓小平是毛的最后底牌。 所以文革期间, 教员就严令汪东兴保护好邓小平的人身安全。 他难道不知道华国锋不堪大用吗? 他难道不知道他死后叶剑英一定会让邓小平上位吗? 华国锋用“两个凡是”吸收了官僚集团的所有愤恨, 让邓的改革更众望所归, 有更大的施政合法性 因为他很早就认定了邓, 认为他人才难得,而且是厚道人, 潜台词是不会做赫鲁晓夫彻底否定自己
装作很懂的样子,呵呵! 第一,美国🇺🇸崛起的殖民时代并不是农业开拓!北方不适合农业大规模发展,只是小自耕农,没有经济作物。依靠造船,航海贸易和对欧洲宗主国输出北美产品!南方适合种植经济作物,配合奴隶制发展,融入整个涵盖北美,拉美,非洲,欧洲的大西洋贸易体系来拉动经济!而大规模农耕中西部发展农业,畜牧业是建国后的事情! 第二,工业化根本不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欧洲国家模式的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工业化时代拥有技术人员形成的工会。美国所有白人男性和部分黑人男性拥有民主选举权,法律上只有女性无民主权利。 第三,美国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时代,这个跨度太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进行可洲际马路,铁路,航运运河的建设,二次工业革命时代铁路大发展,一战二战时期公路交通 体系大发展,和二战后航空运输大发展!联邦根本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支撑,并且十三州外的联邦土地分割规则也不连续。州政府和资本家的配合才是关键!联邦只管理州际体系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 第四,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美国久通过了累进税制,宪法修正案第十六条,来进行再分配,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也在罗斯福时代完成,根本不是什么左翼平权运动!左派主要是肤色,种族,性别议题上进行改革!大政府的六十年代,不仅仅没有开启消费主义,而是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和整个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而不得不美国战略性收缩,跟中国合作,跟苏联缓和,而采取基辛格的策略!所谓,消费主义在一战后,美国🇺🇸就全面开启了,那时候是右派,美国采取信用提前分期付款策略,大大激发了消费主义! 哎,这哥们拉黑我,就是怕我揭露他!看似说了一整套东西,但是完全不符合美国🇺🇸的历史事实!🤔……这就是中推,呵呵😄!
我并不会象很多人那样担忧解体后的中国,中华沦陷区各新兴国家,会象古代中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样开始彼此攻伐。 因为改开四十年已经重塑了沦陷区的人口结构,已经令这片曾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主导的土地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改造。 这里已经是一座世界工厂,不再是一片农田。 农民会为争地、争水械斗。 但工人之间的争斗不是这样的,在工厂之间,卷的是效率,争的是订单,竞争激烈但几乎不可能牵涉武力。 而解体,事实上,是中华沦陷区在无法完成整体转型时的无奈选择,是一群无法既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又保留现行政治秩序的人,为尽量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对现实作出的让步。 是在改开时代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益者群体,通过在政治上的重新设计和重新构建,尽可能保留既得利益的尝试。 帝国解体,本质上是什么? 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万生灵,要舍政权而保经济。 对许多掌握着在地资源的人来说,则是舍特权而保财富。 因此由他们主导构建的新秩序,只会是为保经济、保生产、保民生服务的新秩序。 只能是和平秩序。 尤其是对那些沿海富裕省份来说,对江浙沪闽粤桂港等地来说,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构筑一种前现代的,类似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并为维持这种秩序类型放弃与欧美甲方的经贸合作,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在经济层面已经工业化的新兴国家无法不成为工业国家,无法不成为现代化国家,因为在既有的经济基础上构建前现代的、基于帝国意识形态的旧式国家,等于全盘重起炉灶。 促成中共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承认我们独派的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是中华沦陷区在经历四十多年的改开,经历经济层面的发展之后出现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越来越明显的不适配。 是中共坚持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而这笔中共政权对历史欠的债,需要它以命偿还。 中共不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肯承担构建一份全新的、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秩序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虽然它竭力维稳,在社会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适配导致的一次次震荡中,它只能被推翻。 经济基础在呼唤一份与自身适配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时刻敢承接历史使命的人,能构建起恰当政治秩序的人,才是历史选择的人,才是“天命所归”。 我一直希望,即使中共帝国的覆亡不可避免,在其覆亡期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的发生和叠加不可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亿万生灵也能少遭些劫难,少受些苦楚。 因此我反复思考,在中华沦陷区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应该构建怎样的政治秩序。 因为越快找到适配的政治秩序,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匹配导致的社会震荡就能越快平息。 如果没有人提前思考这些问题,提前拿出可供大众参考的建议,社会就只能“艰难探索”,只能在一次次试错中,一次次走上弯路再掉头的迷茫中,不断支付代价。 那都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仅是底层平头百姓会支付代价。 试图逐鹿中原并在已半成型的工业社会基础上构筑古代皇朝的豪强,一样会付出代价。 历史也是会收“智商税”的,死神的镰刀收割强者的生命,并不比收割韭菜更艰难。 我相信在中共中央变得更加衰弱之后,在沦陷区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的不适配持续震荡,帝国趋于解体,旧秩序即将崩溃之际,能脱颖而出的,会是些聪明人。 会是能在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顺势而为的人。 因此,我相信在沦陷区成功构建起新兴国家的各地建国者,都会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和有意愿并有能力与邻国保持现代化国际关系的人。 道理很简单。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华沦陷区在全球市场上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不是低人权优势,是已经形成的产业生态规模。 而这个规模是通过各省各地的经贸合作实现的。 在政治上,中共帝国必须解体,必须分裂成规模足够小,不致令欧美列国有安全担忧的多个小国。 但在经济上,世界工厂需要尽可能保留其现有规模,才能既符合乙方的需求也符合甲方的需要。 因此,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邻国合作,才是各新兴国家的致富之道、强国之道和生存之道。 看不透这个道理的人在乱世中就算能乘时而起,也不可能笑到最后。 时代不同了,按中国古代构建皇朝秩序的思维模式去构想后中共时代的局势发展,一定会离题万里。 在别人修现代化高楼的同时,拿同样甚至更多资源去修猪圈的人,会输掉所有。 而真正懂得趋势的建国者,会学会象世界工厂的车间主任一样去思考,去构建不影响生产的厂区秩序。
朱韵和
7个月前
苏联专家的改造计划 当年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梁思成讲:“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也就是说,毛泽东希望将来的北京是一个工业化的大都市。 这正是当时苏联援华专家的观点。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曾说:北京没有大的工业,但是一个首都,应不仅为文化的、 科学的、艺术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之后,苏联专家搞了一份北京建设方案。它要求在长安街沿线建设中央政府办公大楼,并把北京建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这个方案呈送毛泽东后,毛大笔一挥:“照此方针。”北京的城市规划就这样定下来了,也就是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改扩建。在旧城内改扩建,涉及拆除老北京的牌楼。梁思成等专家表示反对,争论汇报到毛泽东那里,毛说:“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在旧城内改扩建,还涉及拆除老北京城墙,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等都反对。林徽因曾直接闯到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办公室,跟他争辩。彭真说,这是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城墙是封建象征,是皇帝挡农民的。有一天,梁思成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转述了彭真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 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党性战胜了科学理性和人性,拆解老北京,就这么定下来了,任何人不得“妄议”。 ---【百年真相】中共为何毁掉举世无双的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