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袁立在社交平台谈及“为何不移民”。她表示,自己完全具备申请海外永久居留权的条件,作为“特殊人才”获得绿卡对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且她知道演艺圈中已有许多人选择移民。 然而,她写道,真正让她选择留下的理由在于“去国外后,我就没有这些需要关怀的孩子,也没有我所牵挂的弱势群体可去探访”。她坦言,即便身处国内,依然要面对网络攻击、被“请喝茶”的压力,但这些都无法动摇她的决定。她说:“我去国外养老发呆、和贵妇喝下午茶虚度光阴吗?我觉得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和我的祖国,一天都不能分割。” 袁立自2016年成立公益基金会以来,专注尘肺病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救助。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基金会累计帮助10769人次患者及子女,发放医疗物资1.4万余件,资助额达4625万元,支援地区遍及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等地。袁立本人多次深入偏远山区,亲自探访患者家庭。 11月7日,社会学者于建嵘评论:袁立的选择,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种精神困境。当“离开”成为许多人现实的选择时,为什么仍有人选择“留下”? 她的回答朴素而真诚:“我和我的祖国,一天也不能分割。”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联结,她与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建立起的关系。 “当所有人都向往远方时, 总要有人,回头拥抱此处的荒芜。”
在中国,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曾出现自残行为 11月5日,据《国际邮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急剧恶化。多项研究显示,全国已有数千万名儿童与青少年受到心理疾病困扰,每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曾有自残行为。 中国科普网站“果壳网”10月3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近年来“非自杀性自残”在中国青少年中日益普遍,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正视这一问题。 中国教育部在10月底首次以“国家层面”回应这一危机,发布“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措施”,包括减轻学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每周设立一次“无作业日”,并要求学校不得按成绩排名学生。数据分析博客“数据开放”评论称,这是“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反应”,显示问题的严重性。 事实上,这场心理健康危机早有迹象。早在202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就显示,全国约有三千万未成年人存在情绪障碍与行为问题。央视当时报道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成社会焦点问题。” 同年发布的《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学龄阶段的心理风险:高中生抑郁比例高达40%,初中生约30%,小学生也超过10%。研究者指出,家庭压力导致的过度期待、成绩焦虑、情感缺失是导致心理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 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指出,农村地区三成儿童存在抑郁风险,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调查认为,留守儿童的长期孤独、教育资源匮乏与父母缺位,是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 除学业与家庭压力外,手机成瘾也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中国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12至18岁的青少年平均每日使用手机达4.2小时,其中70%的人承认“离开手机就会焦虑”。专家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障碍和睡眠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失衡。 据《中国青年报》援引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仅为7.6小时、7.5小时和6.5小时,远低于教育部推荐的10小时、9小时与8小时。超过六成青少年表示,他们牺牲睡眠时间玩手机、刷短视频或追剧。研究人员指出,长期睡眠不足与电子依赖相互作用,使青少年的情绪失调和抑郁风险持续攀升。 《国际邮报》评论称,中国的“心理健康危机”是社会结构性压力的产物:教育体制强化功利性的竞争与排名、家庭关系情感化缺失、技术沉浸式依赖。政府虽呼吁“减负”“关爱心理”,但在优绩主义的社会评价体系体系下,个体情绪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的伤口不仅来自刀片,也来自一种被忽视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