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中国看似强盛,民众生活却另有一番景象 11月13日,《纽约时报》刊发文章《China Looks Strong. Life Here Tells a Different Story》,指出当下中国正处在一种“外强中干”的矛盾状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强势,但普通人的生活却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文章描述了北京表面上的井然秩序:升旗仪式、整齐队列、鲜花与标语,让城市看起来繁荣稳定。 然而在这之下,是社交网络和日常对话中不断出现的失业、降薪、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不安。对很多人而言,那种曾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自豪感正在消失。 国际上,中国被视为美国唯一的全球竞争对手;国内,却充斥着“前景暗淡”的疲惫情绪。文章引用中国民间常用来形容当下状态的词“外强中干”,即外表强大、内部脆弱。 许多中国人认为,让国家在国际上显得强大的政策,却在伤害他们的生活。政府重心放在扩大全球影响力、保持出口优势、扶持战略产业,而不是回应家庭的实际困难。对民营经济的持续收紧打击了中产阶层的生计;稀土、光伏等产业的扩张带来全球竞争力的同时,也让本土承受环境污染。 文章指出,老百姓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国家对外强硬姿态下无声的代价”。这一情绪在最近几年越发强烈。政府的新五年规划继续强调国家实力优先,而不是改善民生。人民日报此前一篇强调“体制优势能抵御美国压力”的社论引发强烈反弹,许多网友指出:“找工作、吃饭、教育孩子都这么难,怎么还谈牺牲?”相关帖子随后被迅速删除。 文章还提到具体的经济困境:青年失业率高得需要“调整统计方式”;约两亿人依赖不稳定的零工经济;房地产崩盘让家庭财富蒸发,消费持续下降,经济陷入通缩;民众对生育的兴趣更低,人口加速下降;社会撕裂加剧,不平等扩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出,极端暴力事件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官方试图依靠“爱国情绪”支撑其外交姿态,却发现这一资源正在枯竭。大型阅兵式不再能激发民众的激情,反而引发“这些钱为什么不用来改善民生”的质疑。 政府近期开始整治社交媒体上“过度悲观”的言论,这被文章视为当局“意识到民众不满正在威胁政策正当性”的信号。但文章认为,压制情绪而非解决问题,只会加深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裂缝。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稳定 依靠“不成文的社会契约”:政府让人民获得更好生活,人民给予政治顺从。经济增长、就业机会、财富积累,这些是中国政府政治合法性最关键的来源之一。 但当前经济放缓、就业收缩、住房价值缩水,政治合法性的“绩效基础”动摇,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这份契约是否仍然有效。 习近平上任初期频繁提出的“中国梦”如今在宣传中消失,而对普通人来说,那个梦早已变得遥远。
11月13日,后浪出版公司历史类图书「汗青堂」在微博发发布紧急求助:其合作出版社以「色情暴露」为由,要求在新书中删除四幅世界级艺术作品:《垂死的高卢人》《拉奥孔》《创造亚当》以及一幅庞贝古城壁画。 汗青堂表示,他们已尝试抗辩,但未获通过,被要求提供“近5年内公开出版物的证据”证明这些艺术作品仍可合法呈现。 此事引起业内外一片哗然。 这四幅作品横跨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绘画与古罗马考古壁画,是艺术教育、宗教史、文明史乃至西方审美体系的基石。无论在卢浮宫、梵蒂冈、西方主流美院,还是国内高校的艺术史课堂中,其艺术与学术价值毋庸置疑。 然而在此次审查中,它们却被机械地归类为“色情暴露”,艺术在一纸尺度下化为“低俗”。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审查逻辑本身的转变。有网友指出:“寻找5年内公开出版物为证据”,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出版社认为哪怕5年前是合法合规的,今天也可能违法违规。稳妥的合法合规判断的有效期只有5年。 更荒诞的是一种责任导致: 汗青堂被要求“自证举证”名作可出版,而不是由审查方说明为何禁止出版。这已不是单纯的出版范畴,它指向公共文化空间正被消解的更广泛现实。 当艺术叙述的图像都可能因“裸露”被封禁,我们还剩下多少公共文化空间?又将用什么去建立美学判断、理性与历史意识?
11月4日至9日,福建福州福清市,一名网友发布视频控诉:其朋友杨雨涵 被父母与学校教官违背意愿强行送入一所所谓的“戒网瘾特训学校”,至今已失联八天。 据其描述,杨雨涵在事发前多次表达担心父母会将她送往类似机构,并提前录下视频声明自己“绝不会自愿前往”。10月28日晚,她最后一次发来“有急事”的信息,随后仅留下一个拨打妇联电话的截图便彻底失联。29日起,朋友多次尝试联系未果,报警求助却被警方以“父母有监护权”为由推脱,仅简单联系家长后便结案。 知情者称,杨雨涵长期遭受父母殴打、威胁和精神虐待,甚至曾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束缚用药。本次所谓“教育”实为非法拘禁,而当地部门与警方却以“家事”为名拒绝介入。福清妇联证实28日晚确曾接到一名女孩求助电话,对方称“父母要绑架她去戒网瘾学校”,但最终仅对家长进行“批评教育”。 随后经多方确认,杨雨涵被送往贵州修文一处名为“素质教育中心”的机构,但相关部门并未采取实质救援措施。与此同时,举报人被警方约谈,施暴者甚至反以“侵犯肖像权”为由指控举报人;妇联工作人员因对方拒绝提供个人信息,直接将其拉黑。 朋友在视频中指责称,这一连串荒唐举动暴露了当地部门的冷漠与推诿。 她强调:监护权不是非法拘禁的通行证,“家教”不能成为暴力与禁锢的借口。在确认杨雨涵安全、获得自由之前,呼吁社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