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35岁了 复盘人生,意识到我走过最大的弯路,是那条看似最直的路——“为了赚钱而赚钱”。 我先粗略讲一下我的经历来“抛砖引玉”。 我的故事很俗套,但足够血腥: 我曾老老实实打了7年工,卡里存款几乎为零。29岁那年,我像发了疯一样想搞钱,辞职创业。用7年在公司摸索的模式。 从零开始 一个人跑资源 一个人跑场地 一个人组团队 一个人培训团队 一个人跑业务 也许是运气爆棚,第一年,我真的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 那一刻,我飘了。我觉得自己是商业天才,以前那7年都白活了。 我开始挥霍,开始盲目扩张,一年扩张两个分店 我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 然后现实狠狠给了我一巴掌。 第二年,一场疫情来临,我的傲慢让我付出了惨重代价。我不但亏光了那100万,还背了一身债。 我又花了一年重塑自己,用现在的话讲,我gap了一年 是的,我整整一年没有去上班,我开始读书,健身。 重新梳理自己的未来 这个故事很俗套,以后有机会,我会认真详细写出来。 我人生最大的弯路,不是亏钱。 而是那两年里,被金钱彻底绑架了心智,失去了对风险的敬畏,我一直认为我的商业模式是无敌的,但是没想到疫情这个因素,我无法抗过去,也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从巅峰跌落谷底,我花了整整一年才把心态拼凑起来。调整好我的生活节奏之后,我在2025年,正式开始我的自媒体10年的事业之路,虽然还没成功,但我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我现在的每一条推文,都是我用真金白银的教训换来的认知。 这条推文,是一个树洞,也是一个重新出发的起点 人们常说,你没有学历,可以有经历,你没有经历,也要有阅历 对于成功的故事,我更喜欢失败的经验,因为那才是最真实的试错总结,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想听听你的故事, 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人生至今走过最大的弯路是什么?是错爱了一个人?是选错了赛道?还是像我一样被欲望蒙了眼? 如果你的弯路也让你痛过、醒悟过,请你分享出来。 让我们这些“吃过亏”的人,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少走两步弯路,多赢两局。
所有的“非暴力沟通”,都是对自己的【二次暴力】 今晚我有个非常反直觉的领悟,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 所有的沟通技巧,当双方认知不同,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语言暴力,除了增加内耗,毫无作用。 30分钟前我结束了这场自我暴力,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开始写下这个复盘 我在沟通上,看过不少书: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好好说话》、《开口之后》、 《非暴力沟通》 这些书确实帮我说话变得更“得体”,更“高级”。 但是直到今晚,我才醒悟:技巧在认知鸿沟面前,一文不值。 我的真实案例:关于猫、孩子和“为了你好” 起因是猫。前几天,因为我妈一句“为了娃的健康,要把猫扔出去”。 不得已,我和媳妇紧急联系了朋友,临时安置了两只猫 今晚趁媳妇出去外地游玩,我用平静的语气和我妈沟通关于猫这件事: 我:“妈,孩子半年都没因猫生病,您在群里还反驳别人说要接触微生物。为什么唯独对猫这么大意见,说要把猫扔出去?这是我们两口子的生活习惯,您可不可以尊重一下?” 我妈的回应,直接展示了认知的完全错位,避开所有事实论据 我妈:“我那都是为了孩子好。” 第一层鸿沟出现:我谈逻辑和事实,她谈动机和立场。我们使用的根本不是一种语言。 我没有放弃,继续尝试用“她能理解”的框架去引导 我: “为了孩子好,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就像你们无理由就觉得孩子冷,孩子身上都长满热痱了,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穿少点?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孩子到底冷不冷?” 情绪瞬间引爆,她根本不接招 我妈: “你不要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话可以吗?我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我老人家那么辛苦为了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帮你们,结果还要被你们怨?!”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像个傻子,在跟一堵墙辩论。 我无力地说到:“好的我知道了,以后我不说了,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说完我就后悔了 这句退让,在我妈看来不是结束,而是我反抗的信号。 后续她继续输出她对我的极端不满和情绪指控,而我只有沉默。 我的非暴力沟通,变成了她眼中“不耐烦、不孝顺”的代名词。 我花了时间和精力去试图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桥梁,最后发现,我的一切努力和克制,都是对我的【二次我暴力】 家确实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但是我不能眼看着问题出现而不去解决 我理性思考,真情沟通,换来的是简单的道德绑架和态度控诉 我的沟通,被重新定向:从“讨论猫的去留”重定向到“讨论你的态度是否孝顺”。 从开始我就注定没有任何赢面 这种对话,让我心力被掏空,像挥着拳头大力冲向树上的叶子,结果摔倒的是自己 所以我领悟了 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逻辑频道”的接收器。他们活在一个只有“我辛苦”和“你听话”的道德世界里。 其实最高级的沟通技巧,不是“如何说”,而是“与谁说”。 你和你的兄弟发小闺蜜,是不是有话直说? 你和你的亲密伴侣,是不是也有话直说? 先在认知和理解维度上作排除法,然后才是沟通技巧,甚至根本无需任何沟通技巧。 和认知对齐的人高效协作。 和认知错位的人,保持距离,沉默。 保护自己的能量, 别再为了徒劳的沟通而自我暴力了。
上一次分享《认知觉醒》,大家都很认可,问题来了: 觉醒之后,你要做什么? 今天分享他的姐妹篇《认知驱动》 99%读完《认知觉醒》的人,都卡在了同一个地方。 你知道了“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你也知道了为什么自己一直学不会。 你甚至开始觉醒了。 但然后呢? 觉醒之后,你要做什么? 这是周岭的第二本书《认知驱动》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认知觉醒》是把你叫醒, 那《认知驱动》就是教你怎么走路。 我读完的第一感受是: 原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卡在同一个死循环里。 你在用时间换钱,而不是用作品换自由 周岭在书里提到一个核心区分: 1️⃣转换类活动 vs 复制类活动。 转换类活动: 你干一小时,就有一小时的钱 你不干,就没了 你的时间有限,你的天花板就在那儿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越忙越穷。 2️⃣复制类活动: 你花几个月写一本书 它可以卖十年 你开发一个系统 公司可以用很多年 你做一个课程 它可以被反复购买 你不用再花时间,但它们依然在为你创造价值。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转换”,从来没有“复制”。 你越努力,越忙碌 但你停下来,一切归零 没有积累,没有复利,没有自由 周岭自己2017年开始写公众号。 初期就是些稚嫩的读书笔记。 跟我现在一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但他坚持打磨,三年后: 他的文章打开率保持20%-30% (微信公众号平均才2%-5%) 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被反复阅读 他的每本书都能卖好几年 他不用再每天忙碌,但作品依然在为他创造价值。 这就是复制类活动的力量。 但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你不是先学再用,而是先用再学 书里讲了两姐妹的故事。 两个人都喜欢写东西,也都有天赋。 姐姐: 一直在写 一篇一篇地发表 最后成了作家 妹妹: 也在写 但她更享受写作的过程 在咖啡馆里感受文艺气息 但很少真正完成一篇文章 这个故事异常真实 因为我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妹妹!! 买了一堆书 = 没看完 报了一堆课 = 没用上 做了一堆笔记 = 没再翻 你以为自己在学习,但周岭说得很清楚: 你只是在麻痹自己。 那他是怎么做的? 输出驱动。 他不是先把所有书看完再开始写, 而是看一点就尝试写一点。 写不清楚 = 没学透 再回去学 写清楚了 = 真懂了 继续下一个 他不是靠毅力,他靠的是“正反馈”: 学一点 → 立刻用 用了有反馈 → 产生动力 动力推着你 → 继续学 这就是为什么他三年能干掉别人十年。 我现在回想起来: 我学得最扎实的知识,都是因为用过。 写过一篇文章 做过一次分享 解决过一个问题 那些只是看过、听过的? 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什么, 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能用它创造什么? 我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答案, 你学了却总觉得没用。 你总是在问“我该做什么”,而不是问“我想成为谁” 书里还有个模型让我印象很深: NLP思维层次模型。 它把人分成六个层次: 环境 → 行为 → 能力 → 信念 → 自我意识 → 使命 举个例子: 一个人工作不顺利。 如果他在环境层:“这公司太烂了”“同事都不好相处” 如果他在行为层:“我应该更努力一点” 如果他在能力层:“我缺什么能力?” 如果他在信念层:“这份工作符合我的价值观吗?” 如果他在自我意识层:“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 更高层次的思维,能解决低层次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当时读完这部分有点受冲击。 因为我意识到: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困, 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或者不够努力, 而是因为一直在低层次里打转。 我们总是在问:“我该做什么?” 而不是在问:“我想成为谁?”“我能创造什么?” 前者让你焦虑, 后者给你方向。 成长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你做出了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 成长这件事,比我们想的更具体。 它不是每天学习、坚持打卡这些模糊的努力, 而是你实实在在做出了什么。 你写了什么 你建了什么 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帮助了什么人 这些东西可以被看见、被使用、被验证。 它们不会因为你停下来而消失, 反而会继续为你创造价值。 周岭36岁才开始, 花了3年也只是初有成果。 但他证明了一件事: 即使你不是天才, 即使你开始得晚, 只要你愿意真正创造点什么, 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能改变你的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你改变了多少。 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做到了多少。 不是你看了几百本书,而是你创造了什么。 《认知觉醒》让你明白“为什么”, 《认知驱动》让你明白“做什么”。 两本一起看,才是完整的成长地图。 他36岁都可以, 我为什么不可以? 现在我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