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

1个月前
转《中共为何不怕经济崩溃?一场建立在14亿人之上的制度性压榨》 很多人以为,中共面对经济困境应该感到焦虑。但你会发现,哪怕GDP下滑、外资撤离、青年失业率高涨、房地产爆雷,它却依然表现出某种“镇定”,甚至更强硬、更收紧。 为什么?答案很残酷——它不怕经济崩溃,因为它的统治逻辑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经济繁荣之上,而是建立在系统性剥削和权力控制之上。 我们从最基础的数据开始: 一、中国社会的真实结构 中国总人口:14亿 中共党员:9700万左右 其中真正拥有实权、能分配资源的:约1000万(含县处级以上干部、军官、国企中高层等) 其他8700万党员,大多是基层公务员、教师、医生、国企职员、村干部等,并没有实际权力,但作为制度“螺丝钉”被牢牢捆在体制之中。 这意味着—— 真正掌控中国的是:顶层1000万 + 被动协作的8700万 + 沉默麻木的13亿。 但中共最依赖的是其中那3亿左右的“经济主力”人口: •稳定就业、城市居住、有技能、能被征税 •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支撑者、消费主力、税收来源 这3亿人,是整个极权机器的“供血管道”。 二、剥削模型:每人1万 × 3亿 = 3万亿 中共并不依靠创造,而是依靠精密的制度设计,从这3亿人身上**“精准收割”**。方式包括: (1)明税与隐税双重机制: •工资扣税:个税+社保+公积金,扣掉25%–40% •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转嫁到物价里,你买什么都在“交税” (2)房产与土地财政: •房价远超收入,不是“居住权”,而是“财政割韭机” •70年土地使用权买成终身负债,实际为国家“融资” (3)消费与垄断: •油价、电价、水费背后都是垄断国企,年年盈利万亿 •医疗、教育、交通也是“慢性收税系统” (4)金融市场掠夺: •股市就是收割散户工具 •理财/P2P暴雷后,储户成替罪羊 •存款利率长期被压低,财富逐年贬值 只要这3亿人每人每年被榨取1万元,中共就能稳定吸走3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2023年中国中央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万亿,光这“韭菜税”就能贡献15%以上。 这不是国家治理,这是系统性掠夺。 三、这些钱用到哪去了? 它不是用于改善民生,而是进入了中共最优先的“政权机器”系统: (1)维稳系统: •公安、国安、武警、监控系统、天网工程 •支付宝刷脸、人脸识别、实名制、大数据建模,全民纳入“可预测风险” (2)宣传系统: •央视、人民网、新华社、新浪微博、抖音推荐算法 •每年财政直接补贴官媒系统超过3000亿元,外加网络水军+审查支出 (3)军工系统: •研发高超音速导弹、航母、核潜艇 •解放军体制独立,预算不透明,但规模全球第二 (4)统战系统: •对港澳台的渗透、买通华侨商会、海外社群、大学、媒体 •在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大量资金用于输出“党国利益” (5)外交撒币系统: •援助非洲、南太平洋、拉美,换取国际话语权与联合国投票权 •一带一路每年投入数千亿,但亏空极大 维稳优先、民生靠边。只要能维护统治结构,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第一目标。 四、他们不怕民众反抗吗? 这才是中共最“聪明”的地方——它从不指望所有人服从,它只要: •让顶层1000万人获利→忠诚维稳 •让3亿主力人口被困在生活压力中→疲于奔命 •让其余10亿人沉默原子化→互不信任、无法组织 整个社会就变成一个看似稳定但极度失能的巨型监狱: •没有大规模反抗,因为信息被审查、组织被瓦解、法律被操控 •没有真正的公共舆论,因为媒体全部被党控制 •没有有效的阶级联结,因为贫民互斗、各扫门前雪 这是一种动态稳定的极权结构,不是靠“全民支持”,而是靠“碎片化服从”。 五、为什么习近平敢“亲手毁掉经济”? 因为他知道: 只要政权机器、宣传系统、维稳资金源源不断,他就能稳住党国统治。 宁愿打压阿里、腾讯,也要防范权力失控 宁愿让失业率上升,也要扼杀言论自由 宁愿让经济倒退,也要保住体制安全 这不是误判,这是战略选择。 六、结语:这才是“中共不怕经济崩溃”的核心逻辑 中共的本质不是执政党,而是一个超大型、制度化的财富掠夺与舆论控制机器。 它不怕经济崩溃,因为它早已不靠经济赢得民心,它靠的是把人变成资源,把沉默变成力量,把对苦难的忍耐转化为统治的合法性。 这是一场建立在14亿人之上的静默剥削,代价是你的一生。
5个月前
根據台灣《自由時報》轉述BBC的報導, 中國碩博士生畢業後的就業率僅達三成, 大部分人畢業即失業. 以下是報導詳情: “中國經濟持續低迷,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很多年輕人擁有知名大學的博碩士學位,卻從事學非所用的低薪工作,引發望子成龍鳳的父母親友不滿。《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多名中國學非所用的大學畢業生,直言中國就業市場環境不佳,已被迫改變對「好工作」的看法,語氣中透露諸多無奈。 現年25歲,剛取得金融碩士學位的孫展,原本希望能在投資銀行找到一份「賺很多錢」的高薪工作,但一直無法如願,如今將去南京一家火鍋店當服務員。 在當前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下,高學歷人才從事低技能工作的現象愈加普遍。物理碩士做了中學的工友,哲學研究生成了外賣員,甚至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申請了輔警職位。 由於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不少大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面對生活壓力,不得不選擇低薪行業或重新調整職業期望。 在得知名校畢業的兒子將去火鍋店當服務員後,孫展的父母感到不滿,這讓他倍感壓力。孫展說:「畢竟,我讀書讀了很多年,上了一所相當不錯的學校。家人為我選擇這樣的工作感到尷尬,他們原本希望我成為公務員或當官。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暨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張珺表示:「目前中國的就業形勢確實非常艱難,所以我估計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期望。」她說,許多中國大學畢業生為了擁有更好的前景而選擇工讀更高的學位,但現實的就業環境卻打擊了他們。 擁有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碩士學位、現年29歲的吳丹,原本期望能在上海的金融業找到合適的職位,但因企業開出的條件和令她不滿意,最後沒有接受這些工作,最終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了從事運動按摩行業。 吳丹說:「就業市場真的很艱難。對於我的許多碩士同學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找工作,但找到工作的人卻很少。」 吳丹開始接受運動醫學培訓, 目前是上海一家運動傷害按摩診所的實習生,但這個決定讓家人難以接受。她說:「他們覺得我曾經擁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學歷背景也很有競爭力,不理解我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低門檻,需要做體力勞動的工作,薪水還那麼少。」 中國智聯招聘網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碩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3.2%,較2023年下降17%,也低於大學畢業生的43.9%。 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202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1179萬,較2023年增加2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許多畢業生發現自己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張珺表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被迫改變對「好工作」的看法,很多中國公司,包括許多科技公司,已經解僱了大量員工,曾經吸納大學畢業生的經濟領域,如今提供低標準的工作條件,這些領域中的工作機會也在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