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2个月前
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在《耿飚回忆录》中说:“特别令我感到忧虑的是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问题。 “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锁、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提供的。从1954年以来,我们给阿的经济、军事援阿将近90亿元人民币。阿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这是个不小的 数字。我们援助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平均一公顷地达400公斤,远远超出我国农村地使用的化肥数量。而军援项目之繁多,数量之大,也超过了阿国防的需要。在阿方领导人来,向中国伸手要援助,似乎理所当然。霍查曾经毫不掩饰地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帮助,就如弟弟向哥哥要求帮助一样。’谢胡还说:‘我们不向你们要,向谁要呢?’ “阿还存在一种不适当地向欧洲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看齐的思想,如他们在向我们提出援建电视台时说,计划在阿全国实现电灯照明后,做到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而当时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黑白电视机的拥有量都少得可怜,更不用说农村了。 “由于阿方领导人存在上述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们向我国提出了不少极不合理的援助要求。例如,我们帮他们搞了纺织厂,但他们没有棉花,我们还要用外汇买进棉花给他们。他们织成布,做了成衣,还硬要卖给我们,倒过来赚我们的钱。在援助物资的使用上,阿方浪费极其严重。我在实地调查时看到:马路边的电线杆,都是用我国援助的优质钢管做的。他们还把我国援助的水泥、钢筋用来到处修建烈士纪念碑,在全国共修建了1万多个。我们援助的化肥,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诸如此类的浪费现象,不胜枚举。 ---看中国三十年前援助阿尔巴尼亚 李学数
2个月前
当年和中国关系密切时,毛泽东称它为“东欧社会主义的明灯”。中国可看的电影是越南,朝鲜,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人们有一个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这个莫名其妙的国家在“文革”期间派了许多代表团到中国伸手要钱使得中国穷 于应付。 根据前中国国际办公厅外事处长后改任军委总参外事局常务副局长朱开印先生的回忆: “当时阿尔巴尼亚已转入正常建设,军队也没有打仗,也没有很过不去的困难,可是他们的代表团一个接一个来,一来就是一长串‘帐’单,一副不容讨价还价,非给不可的架势,仅在1972这一年,我们给阿尔巴尼亚的各种无偿援助,平均到他们国家每个人头上,达一人五千人民币之多(相当于当时中国一个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毛泽东说过,我们把他们包下来,我们一人少吃一口,他们全国都饱了! “可哪里只是包他们全国吃饱饭?各种军事装备,各项建设器材,医药,日用品,还有他们需要而中国没有只有到外国去弄的外国钞票,他们都把手伸到你鼻子跟前。 “我们当时还有一项义务,就是帮这些友好国家到外国购买先进的装备,技术与器材。后来我们发现,他们将我们高价买来的‘无偿’援助,又转卖给别人,价钱低于我们买进的一半甚至更少!出于‘友谊’,我们有苦说不出! “阿尔巴尼亚曾将我们进口来的用于制造某种精密机器的不锈钢材,制作成门窗挂钩出口,其他国家也干过这类事。” 朱开印向周恩来反映这种情形。周总理说:“我们太慷慨大度了,但有什么办法呢?外援原则是毛泽东主席定的。” 毛泽东说:“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人家认为中国只是口头支持他们,我们并不富裕,困难也不少,但我们宁愿作出牺牲。” ---看中国三十年前援助阿尔巴尼亚 李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