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用户兴趣
关注
吴美律AI日记
1个月前
很多X推友可能不知道,早在2023年,X的博客网站就公开过X/Twitter的推荐算法,如果你下定决心要认真运营X账号,一定要了解背后的算法流量机制,更有的放矢地制作优质的内容。 一. 整体逻辑:X如何筛选推文? X每天要从 5 亿条推文中筛出你可能感兴趣的几十条,整个流程分为三步: 挑选候选推文:从海量内容里找出约 1500 条可能和你相关的推文(既包括你关注的人,也包括没关注的人)。 机器学习排序:用一个有 4800 万个参数的神经网络,对这 1500 条推文打分,预测你会不会点赞、转发或回复。 规则过滤与混合展示:过滤掉你不想看的内容(比如已屏蔽用户、成人内容、重复推文),再把广告、推荐关注等内容一起混合显示。 二、候选推文的来源 可以理解为“算法先去哪里找素材”。分两大类: 1. 网络内推荐(你关注的人) 从你关注的人中挑最新、最相关的推文,使用一个叫 Real Graph(真实关系图) 的模型来预测“你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可能性”。你和谁互动多,他的内容就更容易被推给你。 2. 网络外推荐(你没关注的人) 这是算法的重点创新部分,靠两种方式: (1)社交传播图法(GraphJet):看你关注的人最近和哪些推文互动,再看那些推文是谁发的。简单说,“朋友的朋友喜欢的东西” 也可能推荐给你。 (2)兴趣相似度法(嵌入空间 Embedding):用算法把所有人和所有推文映射成数字向量(“兴趣坐标”),看你与某个话题或用户的相似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 SimClusters,它把全站分成约 14.5 万个兴趣社区,比如“科技圈”“韩流圈”“新闻圈”等,每三周更新一次。推文和用户都被标记在哪些社区中,一条推文在某个圈子越火,就越可能被推给同类用户。 三、推文的排序逻辑 当系统得到约 1500 条候选推文后,会用一个大型神经网络模型来打分。 这个模型的目标是:预测你与每条推文的互动概率(点赞、转发、回复等),并据此排序。 它考虑了上千个特征,比如你最近浏览的内容、与作者的关系、推文发布时间、主题类型等。 四、展示前的“微调与平衡” 为了让时间线更自然、不过度偏向某些内容,算法会做一些“人性化调整”: 去重与屏蔽:屏蔽被拉黑/静音账号的内容,或你已经看过的推文。 内容均衡:保持网络内与网络外内容大致各占一半。 作者多样性:防止同一个人连续刷屏。 负反馈降权:你曾经点“不感兴趣”的内容会被系统记住。 社交背书机制(Social Proof):如果你关注的人没和某条推文有任何二度关系(比如点赞或关注作者),这条推文可能不会被推荐。 对话串联:在回复下方显示原帖,帮助理解上下文。 实时更新:如果推文被编辑,会替换为新版本。 五、最后一步:混合上架 当所有推文都排序、过滤完后,系统还要把广告、关注推荐、提示等非推文内容混合在一起,然后发回你的设备。整个流程在后台每天运行 约 50 亿次,平均每次只需 1.5 秒。 一句话总结: 从原始社交行为数据 → 提取兴趣与信任特征 → 生成候选推文 → 神经网络打分排序 → 规则过滤 → 内容混合展示。
#X/Twitter算法
#推荐算法
#社交网络
#内容筛选
#用户兴趣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看懂推荐算法:从数据到内容,它如何影响你看到的世界 推荐算法就像一位智能管家,每天根据你的喜好筛选信息。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吗?我们用简单的步骤拆解这个过程,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信息如何触达你。 第一步:收集“原材料”——数据从哪里来? 算法的起点是数据,就像厨师需要食材一样。推荐系统主要依靠三类“原料”: 社交关系网:你关注了谁、谁关注了你,朋友之间的互动,这些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告诉你“你是谁的圈子”。 互动记录:你点赞、转发、评论、收藏的内容,这些行为是最直接的“喜好证据”。 个人信息:你的头像、简介、浏览历史,甚至你忽略了什么内容——这些细节都在悄悄告诉系统“你可能喜欢什么”。 第二步:给数据“贴标签”——特征工程如何理解你? 原始数据就像一堆杂乱的积木,需要“装修”成有用的信息。这一步被称为“特征工程”,系统会用各种工具给内容和用户打上标签: 社交关系图谱:实时追踪谁和谁互动,比如A关注了B,B又转发了C的内容,这些关系会被标记出来。 兴趣分组:通过模型把你和内容分到不同的“圈子”,比如“科技爱好者”“美食圈”,就像学校里的兴趣小组。 信任与安全:过滤垃圾信息、广告和你不喜欢的内容,就像门卫筛选访客。 第三步:筛选候选内容——从“海量库存”中挑重点 内容池里可能有成千上万条信息,系统需要先“捞”出可能适合你的候选内容,主要有两类: 你关注的人:从你已关注的圈子里选,比如你关注的博主发了新动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系统会根据你的喜好,推荐一些你还没关注但可能合得来的内容,比如你常看科技,它可能推荐相关领域的新人。 这一步就像整理书架,避免你只看到同一类书,让内容更多元。 第四步:打分排序——神经网络如何决定“谁排前面”? 候选内容会被送进一个“打分机器”(神经网络),它会根据你可能的反应来评分,比如: 你会点赞这条内容吗? 会转发给朋友吗? 会花时间看完吗? 分数越高,内容就越容易排在你前面,就像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注意到。 第五步:人工“微调”——让体验更人性化 AI打分后,人工规则会介入,让推荐更符合人的需求: 避免你连续刷到同一个人的内容,防止“审美疲劳”。 平衡内容类型,比如不会全是视频,也不会全是文字。 再次检查安全,过滤掉不合适的内容。 这些调整就像帮你整理房间,让环境更舒适。 第六步:最终呈现——你的“推荐页”是怎么来的? 最后,所有筛选好的内容会和广告、“关注谁”的建议一起,混合成你的“为你推荐”页面。你看到的每一条内容,都是算法和人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普通人如何利用算法逻辑? 了解算法后,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增长密码”: 1. 专注一个领域:比如只分享摄影技巧,算法会更快识别你的定位。 2. 做有价值的内容:能引发点赞、评论的内容,更容易被推荐。 3. 积极互动:在领域内回复他人,能让更多人注意到你,提升可信度。 算法不是“敌人”,而是一位需要“沟通”的伙伴。理解它的逻辑,你就能更高效地表达自己,让有价值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
#推荐算法
#数据分析
#内容推荐
#用户兴趣
#算法逻辑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1个月前
AI 抖音不会影响真人抖音,都是刚开始新鲜,很快就没兴趣了,而且内容创作者在这个平台很难变现,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AI抖音
#真人抖音
#内容变现难
#用户兴趣
#平台良性循环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个月前
都是写 AI 产品的文章,在小红书上大概有 40-50%% 的女性读者,在公众号只有 10%。最初我发现只要写科技类笔记,公共号女性读者就很少的时候,我感觉女生好像天性不喜欢这些东西。遇到科技和技术趋势,都是男的嗷嗷冲上去。 后来发现了小红书的数据,又觉得不是这样子。小红书的数据主要靠首页推荐,女生愿意点进来,说明还是很关注趋势发展的。 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AI产品
#小红书
#女性用户
#科技趋势
#用户兴趣
分享
评论 0
0
独立开发者|欧维Ove
3个月前
当你发纯营销的内容时候,你的内容其实不是内容,只是营销物料。真正的内容是对用户有用的部分,也是用户感兴趣的部分,去掉所有营销内容后,用户依然会有兴趣阅读的部分。
#内容营销
#用户兴趣
#营销物料
#用户价值
#内容价值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