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成长过程
关注
宝玉
1个月前
转译:在无人阅读时坚持发表文章,在默默无闻中蓬勃成长 作者:Jeet Mehta 通往创意大师的道路,总是要先经历数年沉寂。但请你,依然去发布。 --- 很多事情的成果,总是要等很久。 即便是最成功的创作者,也都经历过多年甚至数十年的默默无闻。他们做的视频可能只有4个观看量,发送的邮件订阅人数不过3个,播客听众只有10个人,博客的读者只有6位,歌曲下载只有4次。除了父母和伴侣外,可能根本无人问津。有时候,甚至连家人也不关注。 如果你纯粹只是为了那遥远的梦想——数百万人的关注、喜爱与赞扬,那么你的坚持注定不会长久。每个领域都是如此,要经历数年练习、重复和无数次“失败的演出”,才能迎来第一次成功。最糟糕的是,有的艺术家一生都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赞赏。比如梵高,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却在贫穷潦倒和精神病院中死去。他的所有名望,都是在他去世后才降临。 --- 那么,你要如何坚持? 当你知道没有人看、没有人听的时候,你怎样能够一次又一次按下“发布”按钮?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也还在寻找答案。 但我发现了一些有用的思维方式和名言,想在这里与你分享。 --- 1 — 做你热爱的事情,有时候世界也会认同 这段 [Shaan Puri 和 Mike Posner 的访谈](youtube/watch?v=sBATMZSVPOw&t=1171s&ab_channel=MyFirstMillion) 非常精彩。Mike 谈到了他表面上突然成名、迅速跌落谷底以及之后慢慢重新站起的经历。 Mike 从6岁开始创作音乐,写了整整10年之后,他的一首歌《Cooler Than Me》突然大火。此前,他所有的歌曲只有他妈妈听过。《Cooler Than Me》冲到了公告牌排行榜第6名,当时他还在杜克大学读书。 但随后7年,他不停地追逐成功,每首新歌的反响却越来越差。这种追逐让他陷入了抑郁,走向了毒品,甚至差点死于蛇咬。他后来步行穿越了美国,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最终,他找到了更健康的心态(并且创作了更多受欢迎的歌曲): > 去做你喜欢的事,有时候世界也会认同。 Mike 不再追逐所谓的热门歌曲,他只创作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 * 自己觉得好的音乐。 * 自己愿意听的音乐。 * 对自己来说已经成功的音乐。 有时候,世界会和他产生共鸣。 --- 2 — 把你自己推出来 和 Mike Posner 的观点类似:与其一直试图猜测观众喜欢什么,不如去创造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即便目前根本没有观众,你也更容易保持动力,更容易度过平台期,享受整个创作过程。最终,你还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最棒的是,这种方式会吸引与你志趣相投的人——真正喜欢你所创作内容的人。 > 你的观众,就是另一个你自己,被推向世界。 --- 3 — 建立你的“追剧银行” 与其为没人看你的作品而沮丧,不如把这些作品看成是对你未来的投资——投资你的追剧银行。 什么是追剧银行? 它就是你所有创作的内容集合。未来的粉丝们会想去翻阅你的旧作,追寻你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现在根本没有观众,但将来肯定会有。当你真正拥有粉丝后,他们会回头观看你以前所有的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拥有百万粉丝的 YouTuber,最初发布的视频后来都有成百上千的点击量。那些视频刚发布时根本无人观看,却在他们成名之后,被最忠实的粉丝重新挖掘出来。 ---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正身处默默无闻之中,请记住: 继续坚持下去吧。
#创意写作
#坚持发声
#默默无闻
#长期努力
#成长过程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1个月前
看到这段我慢慢理解自己之前的一些情绪。我明明已经逃离了原生家庭,可当我得知父母吵架后还是会忍不住难受。小时候他们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我像个小大人一样把他们拉开。 后来我离家越来越远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觉得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告诉自己不能再背负他们的关系,可是得知他们相处的不好时还是会有一些负罪感。 就像书中说的,因为对最初依恋关系的忠诚,我的身体虽然早已离开,却还是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跟他们在一起。而跟其他人的相处模式,都是跟他们相处模式的延伸。
#原生家庭
#情绪管理
#家庭关系
#成长过程
#负罪感
#心理健康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