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农村教育
关注
硅谷居士
2周前
我的两次中考 几个星期前,我送小女去家旁边的高中报到。看着她未经任何考试,就顺顺利利进入加州最好的公立高中之一,我心里五味杂陈,想起了自己当年的两次中考。 我的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下属一个山区小县的小山村。村里在80年代初的人口最高峰时期,也仅有75人左右。 我的小学是在离家一公里外的村小学,上学路上要趟过两次河水。河面上没有固定的木桥,只有几十块石头随便放置在河水中连成的“石头桥”。过河时,要在石头间跳跃前行;小脚掉进河水中的情形也是时有发生。遇上夏季山洪爆发,或者是冬天避免掉进冰冷的河水里,我们就会从村后山上的羊肠小道翻过一座小山,再顺着山下的河滩走到学校。 八十年代末期某年,十二岁的我以全乡镇第三名的综合成绩进入我们镇的初中读书。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里,只有不到20%的孩子考入初中,其他的孩子们就这样早早结束了5年受教育生涯。我的数学成绩全乡镇第二,因此我的数学老师特意到我家找到父亲,向他表示祝贺。多年以后,我在邻村的小学里偶遇这位数学老师,仍然对他感激不尽。 我们的初中,每届只有两个班;每个班上大约有60人吧。在初二时,我的成绩仍然是名列学校前五名,但却不是像初一时那样的一枝独秀。原因很简单:班上有几个故意留级的上一级“学霸”。起初我不太懂,但是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同学背后的考量。 在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非常低,每年的录取规模只有80万左右,仅仅相当于2023年的8%。我们老家的县城高中,在河南省属于二流学校,高考表现自然不敢恭维;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大专院校的比例不到10%。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根本不敢奢望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并进入大学;而通过中考进入中专院校(师范学校、护士学校等),拿到铁饭碗,就成了绝大部分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但是,那时的中专是不录取初三复读生的;因此,初二时班上成绩最靠前的几个孩子往往选择在初二留级,继续筑牢基础和积累优势,争取初三一战成名进入梦寐以求的中专。 因此,在我初二读完的时候,不出我的意外,我的班主任也劝我在初二留级,走那几个学霸的老路。我欣然听从了他的建议,并被任命为班长,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我的传奇就这么开始了。 我父亲有一个发小儿李叔叔,在学校里任教导主任。也许是他见我天赋异禀,居然找到我并力劝我直接升初三,和那几个留过级的学霸死磕。我自己也没有主见,当时又是住校生,没法及时和几十里外的父母亲商量,就听了他的建议,在开学几个星期后,“顺利”升上初三成了一个“插班生”。 很快我就在初三的前几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力压比我多上了一年学的一众学霸,成了全校的风云人物。在中考前,我的物理老师找到我,语重心长地劝我报考高中,放眼大学。但是,当时母亲已经患病在身,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不愿让我去高中冒险,让我报考最稳妥的中专学校--南阳市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当时,这类师范学校会给每个初中分配名额,这些学生在师范学校毕业后通常会回到原属乡镇任初中或者小学老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铁饭碗,而且由于教师的地位明显好于其它中专的职业,比如护士等;因此,师范学校的竞争最为激烈。 那年中考,我们那个初中有三个师范学校名额。我自信自己全校第一,信心满满。我的班主任倒是有些疑虑,因为那届有几个公办教师家的孩子;为了鼓励“内循环”,县教育局在中考前宣布教师子女会有加分10分的奖励政策。我当时比较天真,觉得就算给他们加30分,他们也赶不上我。 我的预测是对的。满分550分的中考,我考了516分,名列全校第二名;第一名被一个初二留过级的学霸夺走。但是,那几个教师子女,成绩比我低了不止30分;因此我自信前途一片光明,从此就要走上教书育人的康庄大道了。 我高兴得过早了。很快,县教育局发布新规:教师子女的分数只要过了分数线,就会被优先录取。正当我和家人们还在无望地等待着的时候,我们中学的中考状元和两个教师子女很被师范学校录取了。 在那个漫长的暑假里,连一向开明的外祖母也劝疾病缠身的母亲让我辍学在家照顾母亲或者进城打工;而穷困潦倒的父亲也犹豫不决。我非常感激家里的几个女性,包括病魔缠身的母亲和两个尚未出阁的姐姐;她们坚持让我去复读,走走高中这个独木桥。 那年的秋季,我去初中复读,几乎在看小说和玩耍中度过了第二个初三。 我记得刚开学不久的某个晚自习时间,班主任把我叫到学校的院子里。他先是骂了一通朝令夕改的县教育局官员,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凄然一笑:老师,您不用担心我;我也不恨他们。 一年后,我轻轻松松考入县高中。 三年后,母亲驾鹤西去,化作天上的星星。 四年后,我以全省前十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中考
#教育不公
#命运转折
#清华大学
#农村教育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光明网
2周前
【光明论坛】特岗教师:农村教育战线上的“筑梦人”
#特岗教师
#农村教育
#筑梦人
#教育扶贫
#乡村振兴
分享
评论 0
0
前端之虎陈随易
3个月前
【农村现象观察】农村小孩出头有多难? 读书时期,父母每天都会叮嘱你要好好学习,但到底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和策略?他们一概不知,也一概不懂,更是一窍不通。 上班时期,他们会告诉你好好上班,但通勤的麻烦,工作的压力,加班熬夜的辛苦,他们一概不闻,也一概不问,更是无法理解。 更要命的是,他们会以一种折磨自己甚至是消耗自己生命的方式(繁重的农活),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慰藉,却从未意识到,身体健康才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财富,也丝毫不顾因为这些道德枷锁而郁郁寡欢的孩子们。
#农村教育
#代际差异
#职场压力
#健康意识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4个月前
财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与的报告分析,大规模留守儿童因家庭结构破碎与情感支持缺失陷入困境,农村学校面临专业心理师资匮乏、课程体系薄弱的现实,叠加贫困、校园欺凌、低龄寄宿等压力源,形成系统性风险,亟需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 报告指出,农村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高于以往中国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其中,21.5%的农村学生有轻度抑郁风险,8.1%的农村学生有抑郁高风险,抑郁风险检出率是城市学生的1.5至2倍。 农村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率突出,例如“不做作业或抄作业”、“骂人或说脏话”的行为发生率均超过半数,“与人争吵”的发生率也达46%。分年级来看,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的发生率均超过60%。 而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心理健康状态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39.3%的农村学生成绩处于60-70分区间,15.8%日常成绩不及格。随着分数的降低,抑郁风险检出率升高。 家庭支持的薄弱增加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风险。报告指出,父母离异的学生抑郁高风险率(10.0%)高于父母结婚家庭(7.5%)。父母关系越差的学生抑郁风险越高,父母关系非常和睦的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父母关系很不和睦的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 亲子沟通是父母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遇到的困难时,其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认为父母了解的学生组的7倍。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心理支持不足。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师资普遍短缺。报告指出,79.7%的农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但多为兼职,仅有少数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农村教育
#社会支持
#抑郁风险
#贫困问题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5个月前
很多农村家长根本没有学习天赋这个概念,本质上就是他们自己也没读过书啊,在他们眼里,只要孩子不是真智障,唐氏儿,就是有潜力的,孩子成绩不好只是因为不努力,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只要逼一逼,只要自己愿意学,马上就奥数冠军了。。。 这种家长其实也挺可怜的,首先自己智商肯定不高,没有信息收集能力,没有思考社会分配法则的能力,你哪怕和他好好讲道理,没用,只要不和他心意,就给你开始摆谱,开始骂骂咧咧,气了,急了,根本无法交流。 这种农村家长要的,就是孩子和奴隶一样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然后读书还优秀,还不怎么花钱,考个名校,毕业当个领导,带自己走出农村。 所以为什么都说农村孩子翻身难,能不难嘛,都是什么样的奇葩爹妈。。。 我为什么这么了解,因为我爹就是这种纯煞笔。
#农村教育
#学习天赋
#家长观念
#孩子教育
#智商问题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7个月前
就目前网上学习资源的量,是我们当年根本不能想象的,换句话说,哪怕是农村穷人家的孩子,只要爹妈脑子正常一点(当然,这一点很难),愿意提供一个相对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能够正循环学习,也就是取得一点学习成绩,能够用来装逼,老师吹捧,同学吹捧,继续学习,继续装逼。 再加上网上数不清的名师加资源,农村有天赋,愿意主动学习的孩子进步的空间将会大幅度提升。 默认孩子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孩子想要进步,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参数 1 家长的眼界➕资源 2 家长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 3 学习环境即周围同学的素质 4 教育资源即老师水平 以前的农村穷人孩子,可以说全方位落后。目前来看,由于网络发达,至少第四点可以勉强追回一点了。 不过由于农村家长普遍sb(废话,不sb早进城了),农村孩子的翻身,似乎真没那么容易。。。
#网上学习
#农村教育
#学习资源
#教育公平
#学习氛围
#名师指导
分享
评论 0
0
搜狐新闻(镜像)
7个月前
【该如何看待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我发现家乡出现了新形式的‘读书无用论’,且得到不少乡亲的认可。”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丽芬在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绝大部分农民认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再困难,砸锅卖铁也要读完初中,孩子不愿读,绑都要把他绑到学校去”。但对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文章提到,农村出现了与高中、大专以及研究生相关的“读书无用论”。比如,虽然人们普遍认同硕士研究生是较高学历,但一些研究生毕业后的经历,也让大家开始反思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这引起舆论的关注,一些人担心农村出现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会进一步拉开城乡的教育差距。但不得不说,这是将个体教育选择与“读书无用论”混淆。有部分人选择不上高中、上大学或者考研,并不是说上高中、上大学或者读研无用,而是这些教育并不一定适合他们。事实上,在教育普及化时代,受教育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能避免无谓的学历“内卷”。这不只是农村家庭的学生要考虑的,城市学生同样需要做出理性规划。另外,是上本科还是读大专,抑或是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这是个体的选择,不能只有“升更好学校”的唯一选择。因此,不能把“上完高中直接就业”等同于“读书无用论”。对于农村家庭对读子女大学、考研出现的“新看法”,可视为理性的回归,但这不是说读大学无用、考研无用,而是适合不适合自身情况。这也是城市家庭需要有的子女教育观、成才观。《南方都市报》评论称,新的“读书无用论”是在农村经济转型、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与以往的辍学打工不同,这一代农村父母具备更浓厚的教育意识,对子女期望更高,但与此同时,又面临着教育支出高企、回报不成比例等新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反映了农民对于农村教育成本和教育质量的焦虑,毋宁说,背后更多是一种基于“理性人”的经济选择。应该说,新“读书无用论”依然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而农村内部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则加剧了这样的不均衡。“读书无用”的另一个面向,是农民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许多人质疑传统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反倒凸显出来。并不是说,针对农村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农村就业市场。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大潮下,农村出身的青年一样可以在高科技等前沿领域有所建树,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应该成为反思和改进农村教育的契机,国家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如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来回应农民的教育焦虑,重建他们对教育的信心。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59872162?serialId=503b7b0acac0e8edee89adac65fd44f3&showType=news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59927178?serialId=91ec6f051c039639cf57ce799d3dc1c6&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covS4QvD#搜狐新闻
#读书无用论
#农村教育
#教育观念
分享
评论 0
0
Jacobson🌎🌸贴贴BOT
8个月前
知乎提问: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就难成才?
#农村教育
#阶层固化
#教育资源不均
#成才之路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