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钱穆
关注
徒步的骑手
4个月前
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有丰富的知识,我读他的书,很亲切。但他的现代政治知识、世界知识和历史观完全是坐井观天和异想天开。他是中国救亡图存时代的独特产物,亲情与敬意过剩,学术理性不足,可以说是救亡图存时代的兴奋剂,但过了那个时代,就是精神鸦片。严格讲,他写的不是中国历史,是抒发他对国史的亲情与敬意。
#钱穆
#中国历史
#现代政治
#学术理性
分享
评论 0
0
Octavian Li
4个月前
突然想起钱穆先生 先生对于西学基本上是门外汉,但是本国学问,不论是传统思想 ,还是史学以及地理,都做得非常扎实。 在史学方面,他最让人诟病的一个论断就是: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绝非专制制度。 和他同时代的那些对中国文化保有温情和敬意的学者,基本都不认同这个论断。 比如牟宗三和徐复观,以及熊十力。 我不太感兴趣这个论断的对错,我更感兴趣的是,他这个论断会给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首先要知道: 钱穆先生是在为中国传统辩护,而不是在为专制辩护。 当他在说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的时候,他也认为专制是不好的。 其次我们看一看现实。 现实中,民主派反红色,往往会同时反对中国文化。 80年代的和河殇派就是代表。 钱穆先生这么做,其实是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政权做了切割。 引进民主一定要打倒民族文化吗? 民族主义和自由派是死对头吗? 团结起来才是好的。
#钱穆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专制制度
#中国文化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6个月前
1949年,国学大师钱穆出走香港,为了抢时间,他甚至连妻儿老小都不顾。那时,钱穆被点名批评,他气得跳起来说道:"我从来都是单枪匹马,一介书生,谁都不能控制我,谁也不能让我变成走狗。" 钱穆的祖父仅活到37岁就撒手人寰,留下一家老小,不得不靠变卖家产度日。父亲钱承沛虽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秀才,却也未能逃过厄运,41岁就离开人世。 这个原本五代同堂的大家族,眼看着一点点衰落下去。家中的顶梁柱接连倒下,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和兄长的肩上。 钱穆七岁那年被送进私塾读书,在其他孩子还在抗拒读书时,他已经开始缠着父亲给他讲《三国演义》。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虽然生活艰难,母亲仍坚持让钱穆继续求学。但是由于社会动荡,学校停办,钱穆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不足十年。 钱穆的第一任妻子邹氏在分娩时因难产离世,新生儿也未能存活。这一连串的打击还未结束,他的长兄钱挚因过度劳累病逝,年仅40岁。 面对接连不断的变故,钱穆选择了用知识武装自己。1912年春天,年仅十八岁的钱穆开始在小学任教,后来又转到鸿模学校。 为了充实自己的学识,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清晨读经典古籍,中午阅读闲书,晚上专攻史书。这样的学习节奏一直保持了数十年。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钱穆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论语文解》。 1929年,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在《燕京学报》上发表。这篇文章一经刊出,整个学术界都为之震动。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名叫钱穆的中学教师,当时正在苏州中学教授国文。这篇深入探讨古代经学流派的论文,展现出惊人的学术功底。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立即向北京大学推荐钱穆担任历史系副教授。这次机遇让这位"野路子"出身的学者,正式走上了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 北大的讲台虽然光鲜,但钱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而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北大的课堂上,钱穆的授课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经常讲到兴起时会扔下讲稿,手舞足蹈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但是随着时局的动荡,北京大学被迫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这次搬迁成为钱穆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昆明,钱穆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他在联大旁边的小镇上租了一间破旧的瓦房,除了上课时间,其余时间都在这里专心写作。 正是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钱穆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国史大纲》。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见解。 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处世态度,钱穆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孤云"。这个名字既表达了他甘于寂寞的生活态度,也暗示了他不愿被世俗羁绊的精神追求。 1949年,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钱穆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选择离开大陆,独自前往香港,甚至顾不上携带家眷。 当时有人对钱穆的选择提出批评,面对质疑,他愤然回应:"我从来都是单枪匹马,一介书生,谁都不能控制我,谁也不能让我变成走狗。"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坚持独立人格的决心。 在香港,钱穆继续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不理会外界的纷扰,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向。 钱家"三世不寿"的魔咒,让钱穆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没有健康的体魄,再高深的学问也无法持续发展。 从二十岁开始,钱穆就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方式。他完全戒烟,严格控制饮食,保持清淡节制的生活习惯。 每天清晨,他都会雷打不动地练习太极拳。这项传统的养生运动,他一直坚持了几十年。 更为独特的是他对打坐的坚持。即便在最忙碌的时期,钱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静坐,用这种方式调节身心,恢复精力。 这种严格的生活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钱穆不仅打破了家族短命的宿命,最终活到了95岁高龄。 在学术研究方面,钱穆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他一生著作等身,完成了八十多部著作,涵盖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著作不是简单的学术论文,而是凝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见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即便在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钱穆依然没有停止写作。他通过口述的方式,在妻子的协助下完成了《晚学盲言》等著作。 在香港期间,钱穆创办新亚书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这所学校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钱穆
#1949年
#国学大师
#香港
#出走
#家庭变故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