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解决方案

Y11
4周前
从人工智能7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重要启示:通用解决方案往往更具生命力。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随着计算能力的持续进步,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让机器处理更复杂问题成为可能。 就像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移动设备的运算能力飞跃,这种进步为通用算法的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反观人类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常用的经验式方法,往往容易陷入“规则定制”的陷阱。 我们习惯用固定逻辑拆解问题,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动态性。 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解决特定场景,但当环境变化时,系统就会变得僵化、难以维护。就像搭积木,用固定模块堆砌的结构,永远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需求。 真正有价值的技术突破,应该是开发能让机器自主学习的“元算法”。 这就好比教孩子认识世界,我们不需要把所有规则都写进程序,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当机器能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归纳、迭代来发现规律时,面对新问题就能快速调整,而不是困在预设的规则里。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才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关键——不追求定制具体结果,而赋予系统持续进化的能力。 回顾技术发展的轨迹,从早期的专家系统到如今的深度学习,成功的突破往往源于对“通用”和“灵活”的追求。 未来的人工智能,或许就像人类的思维模式一样,不是靠固定规则去框定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在变化中找到最优解。这需要我们跳出“规则依赖”的思维定式,相信机器自主发现的力量。
dontbesilent
5个月前
关于知识付费的客单价,低单价要做通用解决方案(俗称面向“小白”),高单价要做专用解决方案(俗称面向“老板”) 对后者而言,他们不寄希望于低单价产品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需要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些人总数有限,对低单价产品也兴趣不足,所以标品,是不适合卖给他们的 而对前者而言,大家既愿意买高价产品(服务),也愿意买低价产品(商品),可是这个服务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 多数情况下,他们手头的业务尚未成型,缺的并不是业务里面的解法,而是不愿意独立思考、不愿意积极执行,提供服务的人无法降本增效 在商业结构上成立的,就只能是标品、通用解决方案,100 小时视频课,看完入门 交易产生财富,我认为做业务要让买家和卖家完成有效的互换。低价通用标品,高价非通用非标品,这两个选项都成立 但二者之间并不是所谓的「升单」逻辑,实际上我非常不喜欢「升单」这个词 这个词默认买家买了低价产品之后,后面一定有一个高价的产品适合他,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 赚钱的欲望不能逾越商业的客观规律 那么,在没有「升单」的情况下,流量是不是被浪费了呢? 这就好比地球上的氧气,没有被人类吸光,是不是就浪费了呢? 不要试图赚取每一个铜板,尊重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