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抗战时期
关注
朱韵和
1个月前
关键的裁军 绝大多数国人不知“重庆谈判”关键细节:国府额定全国军队50个师,中共要占19个师,国府最初给9个师,一直让步至15个师,只要求签约后立即缩编。周恩来同意,毛泽东不同意。主持调停的美国大使赫尔利:“达成统一的障碍来自共产党的要多于来自国民党的。” 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远比中共讲团 结,更维护“统一战线”。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长的吴国桢: 从蒋介石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从中央宣传部到政府控制的新闻界,都下令说不要发表有关共产党与政府发生冲突的消息。再也没有比这个政策更使共产党高兴了。当我们傻傻地保持沉默,他们却大肆宣传,全世界只能听到他们的说法而听不到我们的。 国民党在丢失中国大陆之前,就早已在宣传上打了败仗。 1946年初,蒋介石召广州行辕主任张发奎至重庆,要张放中共东江纵队北撤,语重心长面谕: 经此八年抗战……民众痛苦,经济凋零,社会动荡;在国际上,美国希望中国统一,希望现政府成为强有力的政府,但不希望一党专政。基于上述原则,我们不能不与共产党妥协举行政治协商会议。这个会议可说是一种政策,吾人应当遵守。俟共产党加入政府后,我们的困难自会增加,希望大家忍耐,各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克服困难。我们不必忧虑,我有信心能控制住局面。 2300余人的东江纵队安全北撤,千余人的琼崖纵队亦未加围剿。而且抗战一结束,蒋介石就开始裁军。张发奎认为马歇尔明显偏袒中共—— 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马歇尔的无知促成了中国大陆迅速“赤化”。 ---重庆谈判真相——破裂主责在“共” 作者: 裴毅然
#重庆谈判
#裁军
#国共关系
#赫尔利
#统一战线
#抗战时期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个月前
蒋介石借不到的书 毛泽东轻易借到了 合刊《二十四史》自清代乾隆以后才出现,至今流行的版本主要有三种:一,清乾隆时官刻的“武英殿本”;二,民国由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三,1949后由中华书局印行的“点校本”。 《二十四史》历来为治政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为、治国安邦,士族文 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 蒋介石、毛泽东二先生也不例外。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想看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他亲笔写给马衡一张借条,命秘书陈布雷去找马衡借书。 马衡生于一八八一年,一九五五年逝世,浙江鄞县人,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精于汉魏石经,抗战期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工作。 当时,马衡看看蒋介石的借条,要陈布雷在条子上面签上“在一个月内归还”的保证,当即把陈布雷气走了。 陈布雷回去在蒋介石面前发牢骚说:“这《二十四史》是一个月内能看完的书吗?这不是存心刁难我们吗?” 蒋介石苦笑着说:“哪里是刁难啊,就是明摆着不借给我嘛。” 三天后,马衡送了一部由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民国新版《二十四史》给陈布雷,说:“蒋先生要的书我给您送来了。” 陈布雷只气得眼直翻,他讥讽地问:“马先生,蒋公要的是这个吗?” 马衡当时不客气地说:“蒋先生要是看书,就是这个。蒋先生要是别有图谋,就是那个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 马衡把陈布雷这位笔下生花,文坛老手抢白得张嘴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有小人在蒋介石面前搬弄是非,说马衡坏话。欲落井下石,取而代之。 蒋介石决然说:“故宫文物,只可托马衡。国宝由他保管,国人放心。” 无独有偶,一九四九年毛泽东进北京城后,指示秘书田家英,也要他置一部《二十四史》。 毛泽东要看《二十四史》,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田家英费劲心力,终于在琉璃厂一家书画古玩店里,看到了一部一九二三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影印版完整的《二十四史》。他如获至宝,二话没说就买下来,兴高采烈地把书运到毛泽东的书房。 谁知毛泽东一看,大皱眉头。说:“你给我把它都搬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我情愿看乾隆印的书,也不要看国民党印的书!” 田家英这才明白,毛泽东想要的,是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自己费尽心力买下的民国版本的《二十四史》,是出力不讨好了。 于是,田家英第二天就来到故宫博物馆,找到馆长马衡。田家英向马衡说明来意,想为毛泽东要一部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 不料马衡一听,数声冷笑后说:“真是异想天开,我这里每样东西都是国宝,任何私人都不能动。别说要,借都不行。此例一开,我这故宫博物馆,岂不成了私人宝库?” 马衡的一席话,当即把田家英说的面红耳赤,甚至有点无地自容。心里对马先生的敬业精神和骨气,钦佩不已。 可钦佩归钦佩,但这事是毛主席亲自交办的,还得交差啊。 田家英无奈,几次跟马老先生商量,委婉说出了自己的难处,也暗示了毛泽东非他人可比。 可马衡就是不买账,傲视君王的派头,一点不比毛泽东差。 就在田家英快要死心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马衡却被调到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离开了故宫博物馆。 马衡走后,田家英再去借这套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自然是一路顺风。 毛泽东如愿以偿,这部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整整伴随他终生。据说,毛先生在上面即兴挥毫,抒发了很多感慨。可以推断,他认为天下宝贝物都是自己囊中私物。 不知道在毛泽东死后,故宫博物院敢不敢、能不能将这一国宝收为国有? ---作者: 半醉汉
#蒋介石
#毛泽东
#二十四史
#民国历史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重庆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5个月前
法门寺地宫的保卫者 当时间跌跌撞撞地扑进20世纪,法门寺地宫珍宝圣物又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危机,那惊险程度让所有的知情者倒吸一口气。 佛门居士朱子桥将军 那是20世纪30年代末,中华大地烽火连天,日寇飞机已经多次深入到法门寺上空盘旋,然而就是在这个动荡的时候,一位将军来到陕西赈灾,他姓朱字子桥,对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古刹一往情深,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依然走到哪里都要进寺拜佛,终于他走进了古风浓郁的扶风县。但是,当他把目光久久停留在法门寺斑驳的山门上,这座盛唐时曾经七千僧侣的佛门圣地,此时此刻只剩一座歪扭的青砖古塔和一个残垣断壁的二进院落了,而且寻遍古刹角落竟无一僧人值守香火,这让走南闯北的将军不禁怆然泪下。他挺身而出号召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修复颓败的佛像和塔刹。朱将军调来一个连负责寺院的维修,一群身上沾满硝烟的士兵开始了修复渭河北岸古刹的“战略工程”。 这些在前线听惯了枪炮声的战士们,又听到沉稳悠扬的晨钟暮鼓,心灵便像接受了和平与慈善的洗礼,他们砌好了残墙,补好了漏房,又搬开塔边石板灌下灰浆,试图以此阻止古塔继续倾斜。然而,几天以后在塔基忙碌的士兵们发现了一个石砌的洞口,犹如张开的幽深喉咙,可窥一条石板铺就的阶梯缓缓伸向漆黑的塔底。朱子桥闻讯后当即赶到塔下,他手持电筒深入塔底细细观察,就见迎面一道石门,从那门缝朝里窥望,隐约可见影影绰绰的黄斑,似有硕大的佛案支在里面。他顿时明白了,那年唐僖宗敬奉的几千件绝世珍宝和那护国真身舍利就在这道石门的后面,只要撬开来就会是一个惊世的发现。但是,这位深明大义的将军果断地返回地面,他明白这些宝物足以让贪婪的冒险家发动一场战争了,而现在日本人就在黄河对岸觊觎徘徊,随时可能踏进关中决战。况且在这兵荒马乱之时,要保住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物,需要大量的军警夙夜护卫,国难当头我们的战士更应该坚守在抗日的战场上! 当时的维修委员会,有县长、乡绅。参与的,也有普通乡众和工人。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泄露过秘密。这是一群人,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面对倾城财富的故作不知。 朱子桥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即封存地宫,宝塔维修只补裂缝,不再向地下延伸。为了避免不测,朱子桥请来一尊石佛压在地宫口的石板上,还搞了一个简单的安奉仪式,与参与维修的官兵面对佛陀发下毒誓,今生今世绝不把地宫秘密透露给任何人,声声誓言久久撞击着古老禅院的垣壁。同时朱子桥又专意让部下放出谎来,法门寺塔下地宫游动着一层青蛇,揭开石板就会有青蛇飞出咬人,任谁听了都会心悸胆寒,以至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宝塔下隐藏青蛇的传言在周原上不胫而走;多年后法门寺宝塔又迎来一次重修,当地百姓依然担忧塔基下会窜出红信抖动的青蛇。这大概称得上是最为灵验的护宝咒语了,神奇地把邪恶挡在了法门寺的残墙之外。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谎言”。 但这个恐怖的谎言,并没能在30年后的“文革”中挡住红卫兵“挺进”的步伐。在一个阳光昏懒的日子,一群“小将”手持镢头铁锨集聚到法门寺。他们首先捣毁了大雄宝殿的佛像,又撕烂了藏经阁里的佛典,最后把目光投向青砖宝塔。他们当然不知道地宫口在哪里,一群人扩散在塔基周围,抡起各种工具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掘地行动。当时凋残的法门寺只剩下两位僧人了,有位良卿法师是住持,他想上前告诫激情万丈的“小将”们,挖掘地宫将会吞下恶果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但那些造反的“小将”们哪里听得进这般忠告,他们挥镢刨地的劲头更足了,破“四旧”的声浪直逼岌岌可危的塔刹,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和难堪的时刻啊!这时,且听突然有人尖叫起来,只见良卿法师把一团被褥抱到大殿后门,自己端坐其上,默言心语,然后淡定地把两瓶液体从头浇下。接着他点燃了一根火柴,只听“轰地”一声,火苗四蹿,立刻燃遍了法师全身,也染红了法门寺的角落和上空,整个世界在那一刻似乎都停止了呼吸。 至今让目睹者难忘而又叹服的是,良卿法师在熊熊烈火中竟然双手合十神态安详,直到被烧成炭人,仍保持着坐禅涅槃的姿势。“小将”们哪里见过这般情形,一伙人撒腿跑出了法门寺山门。毫无疑问是良卿法师驱走了地宫珍宝的又一次劫难,难以想象如果那些“小将”们当时掘开地宫,用镢头砸烂那些精美绝伦的“封建残余”,捣碎凝结着信徒梦想的真身佛指舍利,多少辉煌和秘密将会随着“小将”们的亢奋而毁于一旦,会给今天留下多少扼腕长叹的遗憾。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良卿法师用肉身化解了,他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宝藏和佛界尊严。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涅槃”。
#法门寺
#地宫珍宝
#二十世纪
#朱子桥
#赈灾
#佛教文化
#抗战时期
#陕西历史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