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危机

3个月前
纽约时报发表龙应台专栏文章:(美国靠不住),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台湾的出租车司机是出了名的健谈。最近我在台湾南部坐上一辆出租车,刚安顿好,司机大哥就转过头来,乐呵呵地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紧接着话锋一转,突然冒出一句:“今天乌克兰,明天台湾。” 自从特朗普总统收回了美国对乌克兰的强力支持,甚至在二月底还在白宫羞辱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给他伤口上撒盐之后,这位司机大哥说出的担忧,其实在整个台湾弥漫开来。 现在台湾人都在想:要是美国能为了讨好俄罗斯那样对待乌克兰,那会不会为了讨好中国也这样对我们? 几十年来,台湾的领导人一直把我们与中国的对峙描绘成一场自由民主的保卫战,其潜在的假设就是:一旦中国入侵,美国会力挺我们。 但这造成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台湾的政客和民众都推迟了一场本该进行的全国性反思——到底该用什么最佳方式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才能确保我们民主体制的长久生存。 如今特朗普把民主价值和美国的朋友都抛在一边,台湾必须立刻、严肃地展开一场全国大讨论:我们要如何以自己能接受的条件,和中国达成和平?我们不能再让大国来决定我们的未来了。 在网络评论和日常对话中,台湾民众对美国承诺的疑虑越来越深,大家都在问:如果美国看起来连支持像乌克兰这样的友好国家捍卫自由都不愿意了,那成千上万为国奋战牺牲的乌克兰年轻人,他们的血是不是白流了? 三月初,一个深受台湾大学生欢迎的网络平台搞了个非正式民调,问大家考虑到乌克兰的最新情况,是仍然愿意抵抗中国的攻击,还是倾向于投降。结果,大多数人选了投降。 但台湾总统赖清德似乎对这些民情充耳不闻。他非但没有去团结台湾各界,就我们未来方向发起一场紧急的全国讨论,反而是在煽动恐惧、制造对抗,重拾冷战时期的那种阴暗论调。 3月13日,赖清德以中国搞间谍活动、颠覆渗透和军事威胁为由,正式将中国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承诺要更严格地审查与中国的商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他还宣布计划恢复军事法庭制度,用来审判现役军人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这个制度因为人权方面的担忧,在2013年已经被废除了。台湾的主要反对党国民党指责赖清德正在把台湾推向战争,而中国方面也毫不意外地警告他这是在“玩火”。 赖清德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台湾已经不能再把宝押在美国的支持上了。这并不是因为特朗普我们才刚明白过来的。特朗普除了背叛乌克兰,早就对他是否会协防台湾含糊其辞,甚至还指责我们偷走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 我们早就痛苦地意识到,美国跟任何国家一样,都是把自身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台湾各年龄层的人都记得1978年12月16日发生的事:当时的总统蒋经国在凌晨2点被叫醒,被告知美国将与台湾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把我们这个冷战时期的盟友抛弃了,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特朗普那种粗鲁的方式,只不过是风格上的差异,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随着中国实力日渐增强,美国又开始奉行“美国优先”、不太管世界的事,台湾加强军备、以求吓阻攻击,这本身没错。但是,台湾想要和平地保障自己的自由,唯一的出路恐怕还是得想办法跟中国和解。 近期的历史其实也表明,和解并非不可能。 过去几十年,台湾和中国大陆长期隔阂,基本上处于战争状态。但冷战结束后,关系逐渐缓和。在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担任总统期间(2008年至2016年),两岸关系达到了顶峰。国民党主张通过与大陆合作来确保台湾的稳定与繁荣。 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在学术、文化、商业等领域的交流空前繁荣,最终促成了他在2015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历史性会面。那时似乎让人觉得,敌对了几十年后,和解是有希望的。 可惜,这个机会之窗很快就关上了。台湾内部对与大陆关系走近的疑虑逐渐增加,尤其是在中国对2014年开始的香港民主抗议活动采取强硬镇压(至今仍在持续)之后。 对中国抱有合理不信任、并强调保护台湾主权的民进党,在2016年赢得了总统大选,并一直执政至今。两岸关系又回到了对抗和恐惧的老路。 但或许,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恐惧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严重到在台湾的政治语境里,哪怕只是提议与中国和平相处,都会被轻易地斥为天真、不爱台,甚至更糟——被当作是投降和背叛。 恐惧还会催生加强控制的冲动,就像赖清德现在正在做的那样。我是在1950年代的台湾长大的,那时我们生活在戒严之下,时时刻刻担心着对岸打过来。 今天这种日益紧张的气氛——台湾购买美国武器、赖清德挑衅地将中国标为敌人、以及围绕两岸交流重新出现的冷战式猜忌——都让人感觉像是不祥地回到了那个年代,威胁着和平,也威胁着台湾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开放民主社会所取得的进步。 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特朗普和习近平预计很快会举行会面。经历了乌克兰的事情之后,特朗普为了跟习近平达成某个贸易或地缘政治协议而把台湾牺牲掉,这种风险是非常真实的。 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想守护我们珍视的自由。我们的分歧在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通过与中国和解,还是对抗? 但有一点现在非常清楚:完全依赖美国,同时又排斥、敌视中国大陆,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先确保和平,才可能谈得上维护民主。
2/25/25: “新专制轴心:特朗普、普京和习近平如何悄然瓜分世界”, The Intellectualist, Feb 25, 2025 Source: 自北约成立以来,它的生存首次面临公开质疑。欧洲领导人正在为一个没有美国作为安全保障者的世界做准备。曾受美国军事保护的台湾,如今也面临同样的命运。莫斯科和北京正在观察,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这不是猜测,也不是缓慢的演变,而是全球权力结构的突变,在现实中迅速成形。问题已不再是特朗普、普京和习近平是否在合作,而是他们的利益是否——无论是有意还是出于机会主义——正在加速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崩溃,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快。 特朗普、普京和习近平正在主动拆解二战后建立的全球秩序,将世界划分为三个由威权统治的势力范围,毫不顾及民主价值观、全球稳定或人权。 一份欧洲防务机密简报警告称,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北约“在本十年内将无法作为一个有效的威慑力量存续”。特朗普拒绝承诺履行北约第五条,使欧洲领导人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安全依赖。特朗普与普京的直接谈判——没有北约盟友在场——表明这个自二战以来定义西方安全的联盟正在被边缘化。同时,特朗普公开质疑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暗示他愿意迫使乌克兰在俄罗斯的条件下谈判,从而进一步巩固俄国的领土扩张。这些发展,再加上特朗普对欧洲盟友的贸易战,使得俄罗斯在美国注意力转移之际更具侵略性。 在特朗普回归白宫的数周内,俄罗斯便自信地扩大了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以前看来不可能的挑战北约极限的行动如今成为现实。欧洲盟友过去依赖美国的坚定支持,如今不得不紧急制定替代性的防御战略。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必须为“后北约”安全架构做好准备,而德国则悄然提高国防开支,以应对美国可能减少的军事支持。如果特朗普继续脱离北约,该联盟可能完全丧失作为军事同盟的意义。 这一变化与过去的地缘政治转折点相似。正如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标志着英国全球帝国的终结,北约在特朗普领导下的分裂可能标志着美国霸权的终结。但即便这个类比,可能仍低估了当前变革的规模。如果北约解体,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帝国的衰落,而是整个地缘政治秩序的瓦解。 在北约危机加剧之际,中国加大了对台湾的军事施压。泄露的中国中央军委讨论表明,北京已经计算出了“特朗普窗口期”——即美国对台干预最不可能发生的时间段。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北京大幅升级了军事演习、包围式操演和对台经济施压。所谓的“武统”已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而是一项现实且短期的战略。美国并未加强台湾的防御,反而将重点放在经济杠杆上,尤其是通过威胁对台湾半导体产业征收高额关税。 特朗普已威胁对台湾制造的半导体征收25%至100%的关税,此举将彻底改变全球供应链。其意图十分明显:迫使台积电(TSMC)和其他芯片制造商将生产迁往美国。这种策略与他过去针对中国的言论相似——将台湾不仅视为战略盟友,也视为经济竞争对手。 这不仅是经济争端,而是台湾的生存危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不仅是其经济命脉,更是其安全保障。长期以来,美国依靠台湾的技术优势作为对抗中国入侵的威慑力。如果这一优势被削弱,台湾的脆弱性将呈指数级增长。如今,台北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因美国犹豫不决而更为大胆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将其视为经济对手而非军事盟友的美国。北京看准了机会,而台北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张。“一带一路”倡议已加强北京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经济立足点,确保其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限于军事联盟。此外,中国正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安全合作,这一联盟正成为对抗西方影响力的关键平台。 对台湾的经济施压并非孤立现象。类似的策略——利用企业影响力而非直接军事行动——在另一个出人意料的领域浮现:TikTok。在特朗普就职典礼上,TikTok CEO周受资被安排与特朗普提名的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并肩而坐。在华盛顿,高级别活动的座次安排绝非随意,而是反映了关系、影响力及未来意图。 特朗普已从最初寻求封禁TikTok转向提议让美国直接持股——这一立场的转变,与其重要金主、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的主要投资人Jeff Yass的利益高度一致。一份共和党内部备忘录透露,特朗普对TikTok的立场转变被包装为竞选策略,以吸引年轻选民,而非出于国家安全考量。这一举动引发了严重的国家安全隐患:TikTok是否正被用作特朗普政府与中国之间的秘密沟通渠道? 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主权财富基金可能为政府直接收购TikTok铺路,使其置于美国掌控之下,同时维持对华经济关系。字节跳动目前估值高达3000亿美元,TikTok的估值则在5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如此规模的政府主导收购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使美国的权力投射方式从军事联盟转向企业控制。 世界秩序不再是正在变化,而是已经变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已进入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一个三极世界,没有任何单一超级大国主导全球稳定。 美国正在放弃全球警察的角色,转向本土势力整合,并更倾向于利用企业杠杆而非军事威慑。俄罗斯正在利用美国的撤退扩大其军事影响力,特别是在欧洲。中国正在加速对台战略,同时通过“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拓展全球经济与安全版图。 这不是猜测,而是模式识别——一种新的全球格局正在成形。美国的对外压力正从俄罗斯和中国转向巩固其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俄罗斯则趁机规避西方制裁,并准备进一步的冲突;中国则在美国转向经济施压的同时,增强对台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还有更隐晦的信号——TikTok CEO在特朗普就职典礼上的座位安排,特朗普对TikTok政策的突然转变,以及看似迎合中国战略目标的经济政策。无论这是一种未明言的地缘政治重组,还是独立战略利益的交汇,结局已然相同。 世界秩序已经改变。 这不是理论,也不是遥远的可能性。 当世界意识到已经发生的变化时,它将已经身处一个新的现实——一个不属于民主国家的现实,而是属于那些足够冷酷,敢于夺取权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