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

“黑天鹅”之后的修复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短—— 这次不是“外力暴击”,而是“内部修复”! 昨天的下跌看起来尤为猛烈:爆仓194万人200亿美金资金,为史上最大爆仓; 但我今天仔细看了下,这次下跌本质上,它与 312、519 那种“外部恐慌型暴跌”完全不同。 那两次的共性是:系统性风险 + 流动性枯竭。 这次的不同在于——它是内部结构失衡后的主动出清。 就好像一件事情内部出现问题,就一定会有一次由内而外的调整,就好比你感冒就会发烧,发烧是为了消除你体内的细菌,但是发烧结束后,就是另外一个更健康的自己! 1️⃣这不是黑天鹅,是“系统自净” 比特币的历史,每一轮牛市中期都伴随一次剧烈的清洗。 但这类调整往往不是因为外部政策、黑天鹅,而是因为市场内部过热、杠杆堆叠、资金层错配。 这次的暴跌也是如此。 不是外部打击,而是内部资金和叙事需要换气。 这意味着: 恐慌的底部会更快过去; 调整的空间更有限; 修复的速度会比以往更快。 2️⃣技术上:仍在“牛市支撑带”之上 从图上看,比特币依旧在 Bull Market Support Band 附近运行。 历史上,每次牛市中段的回踩,只要守住这个带区,都会开启新一轮上涨: 2023 年初:+58.89% 2023 年底:+197.15% 2024 年中:+121.51% 2025 年:+67.51% 现在的回调,正处于类似阶段性震荡区间内。 每次都在支撑带完成修正后重新起飞。 现在的形态,几乎如出一辙。 所以,与其恐慌,不如静观它完成“技术性洗牌”。 3️⃣情绪面:去杠杆 ≠ 去信仰 这次杀伤的是杠杆,不是共识。 没有出现链上挤兑、没有CEX踩踏、没有稳定币脱锚。 这说明: 市场信任基础仍在; 资金没有“出逃”,只是“换仓”; 底层共识仍然稳固,一旦风险资金被清理,市场恢复理性,价格往往比想象中更快重建趋势。 结语—— 市场总会找理由暴跌:有时是新闻,有时是情绪。 但价格永远是最诚实的: 它只在寻找新的平衡。 真正的熊市崩塌来自外部打击—— 政策、美元流动性、系统性恐慌; 而这次,更多像是牛市的中场休息, 下跌是修复,修复是为了走得更远。 这不是终结,而是“去泡沫的进化”。 这轮调整过后,泡沫被挤掉,市场会更健康; 新资金会趁恐慌入场,旧玩家会重新定价风险; 比特币的多周期上升逻辑,没有被改变半分。 市场短期恐慌,但结构性趋势未改。 别被波动带节奏,真正的风险不是下跌, 而是你在恐慌时失去了判断。
“黑天鹅”之后的修复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短—— 这次不是“外力暴击”,而是“内部修复”! 昨天的下跌看起来尤为猛烈:爆仓194万人200亿美金资金,为史上最大爆仓; 但我今天仔细看了下,这次下跌本质上,它与 312、519 那种“外部恐慌型暴跌”完全不同。 那两次的共性是:系统性风险 + 流动性枯竭。 这次的不同在于——它是内部结构失衡后的主动出清。 就好像一件事情内部出现问题,就一定会有一次由内而外的调整,就好比你感冒就会发烧,发烧是为了消除你体内的细菌,但是发烧结束后,就是另外一个更健康的自己! 1️⃣这不是黑天鹅,是“系统自净” 比特币的历史,每一轮牛市中期都伴随一次剧烈的清洗。 但这类调整往往不是因为外部政策、黑天鹅,而是因为市场内部过热、杠杆堆叠、资金层错配。 这次的暴跌也是如此。 不是外部打击,而是内部资金和叙事需要换气。 这意味着: 恐慌的底部会更快过去; 调整的空间更有限; 修复的速度会比以往更快。 2️⃣技术上:仍在“牛市支撑带”之上 从图上看,比特币依旧在 Bull Market Support Band 附近运行。 历史上,每次牛市中段的回踩,只要守住这个带区,都会开启新一轮上涨: 2023 年初:+58.89% 2023 年底:+197.15% 2024 年中:+121.51% 2025 年:+67.51% 现在的回调,正处于类似阶段性震荡区间内。 每次都在支撑带完成修正后重新起飞。 现在的形态,几乎如出一辙。 所以,与其恐慌,不如静观它完成“技术性洗牌”。 3️⃣情绪面:去杠杆 ≠ 去信仰 这次杀伤的是杠杆,不是共识。 没有出现链上挤兑、没有CEX踩踏、没有稳定币脱锚。 这说明: 市场信任基础仍在; 资金没有“出逃”,只是“换仓”; 底层共识仍然稳固,一旦风险资金被清理,市场恢复理性,价格往往比想象中更快重建趋势。 结语—— 市场总会找理由暴跌:有时是新闻,有时是情绪。 但价格永远是最诚实的: 它只在寻找新的平衡。 真正的熊市崩塌来自外部打击—— 政策、美元流动性、系统性恐慌; 而这次,更多像是牛市的中场休息, 下跌是修复,修复是为了走得更远。 这不是终结,而是“去泡沫的进化”。 这轮调整过后,泡沫被挤掉,市场会更健康; 新资金会趁恐慌入场,旧玩家会重新定价风险; 比特币的多周期上升逻辑,没有被改变半分。 市场短期恐慌,但结构性趋势未改。 别被波动带节奏,真正的风险不是下跌, 而是你在恐慌时失去了判断。
Leva
10个月前
余永定,大家都熟悉,经济学家,社科院学部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在最新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源于政策失误。 去杠杆的时候简单粗暴,下手很重,房住不炒,限购限售,银行对中小企业抽贷......疫情期间强行抑制消费需求......一通儿操作猛如虎,而应对通缩则动作迟缓......竟然说出“物价便宜了大家不高兴吗?”这样的论调......最后就是二百五。 从2012年开始,提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供给,释放需求潜能...... 但中国在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个说法在2022年底就开始有了。 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一直不说,就是居民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加杠杆加不动了,他们需要还债,投资和消费当然会受到抑制,但中央一直坐视不管,也管了,但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中央到现在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自己化债,从来没有说替地方政府还债。目前给出的12万亿,并不是中央拿钱出来给地方政府还债。 首先看12万亿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扩大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由原来的29.52万亿,提高到35.52万亿,24-25-26每年扩大2万亿; 政府专项债中,每年可以用8000亿做债务置换,把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专项债是用来做项目投资的,但中央允许地方可以拿出一部分做债务置换,每年8000亿,5年,4万亿。 最后是棚户区改造2万亿,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隐性债务,政府融资平台已经与承包商签了合同的,本来2028年之前这些债务和合同要全部结束,现在不需要2028年之前处理了,可以推后或者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例如合同规定2030年执行,那就按原来的合同办。 6+4+2=12万亿 中央实际上没出钱,还是地方出钱,自己借债,自己还债,或者搞债务置换,借新还旧,把高息债换成低息债,或者把隐性债化成显性债...... 中央从来没有吐口说替地方政府还钱,而地方政府找谁去借钱呢?去社会借,去商业银行借,而不是向中央政府伸手。 化债,不是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钱,让地方把债还掉,这个要搞清楚。很多人不清楚问题实质,一看到12万亿,就非常鼓舞,会错意了。 地方政府得到的政策,就是延期、降息,但债务还在。中央的新政,并未设计中央增发国债支持地方基础建设投资。 其实中央对地方看得很透,这帮败家子,除了祸害钱,基本上啥也不会干,把钱给他们搞基建,只能让GDP数字好看点,当然,搞一堆豆腐渣,培养一群贪污犯。 但余永定提出,中央政府应该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也就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弥补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的拖累,但非常遗憾,新政中没有这个提法。 还有新政中,没有提“房地产收储”的钱哪里来,也没有提地方显性债务怎么办。 余永定说,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中央就是不出钱,就是捂钱包。余永定讽刺道,中国中央政府财政状况非常好,绝对世界冠军👏,那么代价是什么? 这很符合当今圣上的风格,毕竟是插过队的。 余永定强调,我们的财政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过多地担心“财政收支平衡”,我们需要的是“财政收支不平衡”,要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 而政府支出向民生倾斜,向居民家庭部门倾斜,这也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普遍共识了。 余永定强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很差,通缩持续,财政收支平衡又有什么用?没有持续性。我年年都借钱,但我年年都挣钱,我还得起,这才是现代财政观念。 天天“四个自信”,天天鼓舞信心......中国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吗?有信心为啥不借钱给大家?为啥要捂紧口袋? 言外之意,当今圣上是老农民,穷人思维,还是毛主席那一套,“我们不借外债,借完了还得还”,这是毛主席原话(沈志华教授语)。“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中国政府曾引以为傲,到现在观念也转不过弯儿。 看看人家皇军,中央政府背债,让民族企业和渡边太太们发财,由政府向民间转移财富。中国,怎么跟日本比啊,这样下去经济还能好了,见鬼了。 余永定曾说:不断犯错,中国经济就可能日本化。 中国经济能日本化?做啥大头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