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是真的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今天在抖上刷到一个视频,采访一个女老板是怎么花10年时间从月薪4000的打工人做到年收入20多亿的。 一般这种视频我都是直接划过去的,但这次我认真看完了,而且我觉得非常值得分析一下她在一些关键节点的行动。 当你完整观察完她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的时候,会发现她这种人身上,真的有一些让成功变得必然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又确实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这类人非常喜欢建立结果导向思维。 这个女生叫dita,她之前上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差,所以家里人就建议她有个特长,去学美术。 当时她画室里有个同学画得特别好,但年年考不上。 她当时就问那个同学为什么,那个同学说,钻得太深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这句话点醒了她,她突然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而是先想清楚要什么结果,然后倒推需要做什么。 所以她改变策略,只抓考试核心要求,结果专业考试的时候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广州美院、中戏全过了。 这就是认知的第一层:过程导向的人会想我该怎么做这件事,结果导向的人会想我要什么结果、倒推需要什么条件、然后一步步实现。 第二点,就是理解价值交换的本质。 她中戏毕业后,进了一家当时很有名的传媒公司,实习期月薪3500。 她当时有个男朋友在公司当总监,这给了她一个很多人没有的认知:其实职场晋升是有路径的。 于是她开始主动观察,什么样的人会被看见,什么样的事情能创造价值。 她发现老板总让大客户来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人接待的。 所以她就主动去帮忙,结果被大领导注意到了,问她是哪个部门的。她当时说自己只是帮忙,但这里有个细节:她让领导看到了她的价值边界比岗位描述更大。 但光被看见还不够,有一次公司接待外部领导,对方说管理章程做得不错,但好像缺了点什么。 她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于是就找师兄师姐要来了国家大剧院、朝阳剧院的管理章程,参考着重写了一份。 当她把新章程交给领导时,领导直接抬头问:谁让你干的? 她说是自己想干的。领导当场把人事叫过来,让她当经理。 从实习生到经理,她只用了3个月:第一个月过实习期,第二个月转正,第三个月当主管,第四个月当经历。 月薪从3500涨到12000。 她说:你要让职位更高的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换句话说,就是要理解价值交换的本质。 职场不是看你干了多少活,而是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解决的问题越大、越难,你的价值就越高。 她后来去了万达做地产营销,年薪做到了40万。 在万达那里,她学到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法论:3到5个亿的预算,如何卖出100个亿? 这套方法论包括投放策略、ROI计算、渠道管理等等,不是简单的执行,而是要理解投资回报率的逻辑。 每一分钱投在哪里,回报率是多少,你要有清晰的感知。 这个认知,后来帮了她大忙。 第三点,就是从认知到直觉。 她其实没在万达待很久。 因为她发现自己业余时间卖面膜,一个月能赚三四万,甚至可以跟工资一样多,于是她裸辞专心做微商。 这时候其实就能看出她和别人的差距了,别人送面膜一般都是快递寄过去,但她是开车一个个送到客户手里,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情感信任。 当面膜卖不出去的时候,经销商也不知道原因,她就会自己跑到三里屯最中心的十字路口,拿着面膜发传单,一分钱不要,加微信就送一片面膜。 她发了300份,她统计了添加率和转化率,算出了精准的转化模型,然后用这套数据去指导经销商怎么做地推。 发现了吗? 她把在万达学的那套营销方法论,完整地用在了卖面膜这件事上。 用户转化漏斗,ROI模型,渠道管理体系,这些东西不管在房地产还是在微商,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一年多时间,她从月入三四万做到月销两三百万,全年卖了三千多万,自己赚了大概三百万。 但精彩的还在后面。 赚到第一桶金后,她做了个决定:自己做品牌。 她当时选了酵素,逻辑很简单:当时面膜太卷了,而酵素在2017年还是蓝海,国内几乎没有。 但她没有盲目做,而是先自己试用,确认有效。 她会每天问经销商:复购率怎么样?因为复购率是最能反映产品好坏的指标,只有确认复购率高了,她才敢放量。 她做酵素品牌做到3个亿营收,赚了3000万。 同理,后来她后来做燕窝,也是这个套路。先测试市场反馈,确认复购率没问题,然后高举高打,请明星代言,快速放量。 但她做燕窝火了之后,发现市场上到处都是同款。 淘宝上甚至一堆人都是直接抢她的搜索词,经销商也被别人挖走了,因为别人给的利润更高。连工厂都被人拉去做同款,还打出同根同源同研发的口号。 她突然发现,这道题没解过。 这就讲到了第四点,持续学习迭代。 于是她开始读商学院,报了长江商学院、北大商学院,每个商学院学费差不多都是一百万。 在商学院里,她学到了品牌、护城河、饱和攻击。 护城河这个概念来自巴菲特,意思是你的产品得有别人复制不了的东西。 她意识到,单纯卖货是没有护城河的,因为你卖什么,别人都能卖。 那怎么办?做产品壁垒。 她去美国做商务调研,找最好的博士、最好的研发中心合作,用了一年半时间,做出了新产品。 然后在营销上,她用了饱和攻击的策略。 什么叫饱和攻击? 就是短时间内密集投放,让竞争对手跟不上节奏。 她连续请了刘嘉玲、关晓彤、刘涛、朱丹四个明星代言,三天一个明星,啪啪啪把牌打出来,整个行业都傻眼了。 这个策略其实借鉴了星巴克的开店模式。 星巴克每进入一个新市场,不是一家家慢慢开,而是短时间内开几十家。这样既能快速建立品牌认知,也能让竞争对手来不及反应。 但2020年,消费需求骤降,她发现用过去的所有方法,都换不回当年的市场了。 她想起商学院教授说的一句话:当你用尽所有力气,都换不回原来的市场时,要思考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不存在了。 于是她决定转型,从杭州开始,带团队学短视频、学直播、学内容。 她说自己当时像做实验一样,播珠宝、播黄金、播服装、播尾货,全都试了一遍。 每试一个品类,她都会问自己5个问题: 第一,能不能持续做到100万。 第二,转化率会不会掉。 第三,有没有增长空间。 第四,退货率能不能打正。 第五,做到3亿到10亿的时候,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这个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大多数人试新东西,成功了就继续做,失败了就放弃。 但她不一样,她会去思考这件事的可持续性和天花板在哪里。 最后她选择做自己的护肤品牌,因为化妆品有技术壁垒,有复购,退货率低,而且中国在供应链上有优势。 回头看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升级路径。 认知就是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程度,你理解得越深,你就越能找到杠杆点,用更小的力气撬动更大的结果。
西里森森
1个月前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百万粉丝博主的内容生产工作流。 同样是用AI辅助创作,很多人用AI写的内容自己都看不下去;而有些创作者用同样的工具,产出的内容却能在多个平台拿到百万级曝光。 这中间差了什么? 前几天看到Dan Koe的一个访谈,他全网有几百万粉丝,内容遍布Twitter、YouTube、Newsletter。 但其实,他每天只花2小时创作,就能覆盖所有平台。 他说:我从不让AI替我写东西,但AI帮我把6小时的视频浓缩成1000字的知识点。 很多人用AI写作,直接打开ChatGPT,输入"帮我写一篇关于XX的文章",然后AI刷刷刷输出3000字,复制粘贴,发布。 结果AI味太浓,根本没人看。 但AI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写,而是拆解和重组。 Dan的做法是,把内容生产分成了几个清晰的模块,每个模块AI都有明确分工。 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首先第一步,他会选择用Twitter做想法的试验场。 什么是好内容? 在Dan看来,好内容首先得是经过验证的想法。 他不会拍脑袋写,而是先在Twitter发短内容测试反应。280个字的限制反而是优势,因为你必须把一个idea压缩到最精炼的状态。 他会把Twitter上表现好的帖子,扩展成Newsletter的选题。 同理,YouTube上播放量高的视频主题,他也会拆解成Twitter帖子。 这最终会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每个平台互相喂养。 然后是第二步,让AI辅助整理相关素材。 Dan经常看3到6小时的长视频学习,但他不会边看边记笔记,为什么? 因为有Gemini这样的工具,可以直接处理YouTube视频,把核心观点提取出来。 这就相当于把6小时的信息浓缩成1000字的关键点,让你可以快速回顾和引用。 同理,当他写Newsletter时,会把之前的推文、看过的视频、读过的书,全部丢给AI,让AI找出相似点和可以组合的角度。 这不是让AI代写,而是让AI帮你整理思路的原材料。 第三步,拆解爆款内容的DNA,这一步也是整个系统里最精妙的部分。 Dan不会直接让AI写帖子,因为AI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很平。 他做的是:找一条自己或别人写得特别好的帖子,让AI分析它为什么好。 他有条推文是这样的:"如何判断你在做有意义的事?你会感觉好几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没进步。然后突然某一天,成长一下子全来了。" 他会让AI回答:这条推文用了什么结构?触发了什么心理机制?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共鸣? AI给出的分析包括:钩子声明、痛苦与挣扎、回报、洞察与警告等等。 然后Dan把这些结构要素提取出来,变成一个模板。 下次写类似主题时,他不是照搬那条推文,而是把新的想法套进这个经过验证的结构里。 同样的idea,换一个结构,又是一条新帖子。 同一个事实,用不同的框架呈现,受众的感知完全不同。 Dan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框架库,然后灵活运用。 第四步:创建两阶段提示词系统,这一步也是技术层面最值得学的部分。 Dan设计了一套两阶段Prompt: 1️⃣第一阶段:上下文采集。 AI会像记者一样采访你,问你的领域是什么、受众痛点是什么、你的独特观点是什么。 2️⃣第二阶段:内容生成。 基于你提供的信息,AI按照你预设的结构,生成3个不同版本的帖子。 但关键在于,他不是直接问AI"帮我写3条推文",而是先让AI理解你是谁、你的声音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更妙的是,他还有一个超级提示词,或者说可以叫“元提示词”,专门用来生成其他提示词。 步骤也很简单👇: 1、找到3条你喜欢的高表现内容 2、让AI拆解这些内容的结构和原理 3、把拆解结果输入超级提示词 4、生成一个定制化的两阶段提示词 5、用这个提示词开始创作 这套方法可以迁移到任何内容形式:推文、YouTube脚本、着陆页文案等等。 第五步:每天2小时的执行节奏。 知道方法论是一回事,能不能持续执行是另一回事。 Dan的日常很简单:早上起床,做完简单的routine,然后坐到电脑前,接下来2小时专注做两件事: 1、完成Newsletter的一个章节 2、写3条社交媒体帖子 这2小时里,他会把写好的内容分发到所有平台,或者提前排期。 然后,他会每周选一天录YouTube视频,剩下的时间留给学习和生活。 AI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好的创作者,但会让好的创作者变得更高效。 区别在于,你把AI当什么。 如果你指望AI替你思考、替你提炼观点,那输出的东西一定是平庸的。 但如果你把AI当成放大器,用它来扩展你的思考边界、加速你的迭代速度,那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杠杆。 Dan说: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会用工具的人,而是有密度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