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
1个月前
新设计时代的手工感 “手工感”这个词,常常让人想到木匠的刨刀、陶匠的指纹,或丝网印刷中细微的偏差。它意味着时间、耐心,以及人留下的痕迹。但在今天的设计实践里,手工感早已不再等同于“手工艺”。当生产环节被彻底工业化、标准化、模块化,手工感被迫转移到了设计阶段。 我最近为自己做了一张名片(在美国,商业环境中依然习惯使用名片)。9 厘米的宽度,一张薄薄的纸片,没有任何装饰。如何把这样的小事做好?乍看,它极其简单:几行字,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没设计”。但正是在这种“没什么”的背后,才是手工感真正的意义。 字体的选择并不是一时直觉,而是无数次尝试、比较、舍弃后的结果。字型、字距、字号的关系,看似自然,却是反复推敲出的平衡。哪怕是文字与空白之间的呼吸感,也是经过多次调整才达成的。没有一处是“自动生成”的,每一处都包含了设计师的判断。如果你发现有个点略微偏移,那一定是我故意的,因为软件的默认决定,并不等于我想要的决定。 这就是设计中的手工感。它不取决于你使用什么工具,而取决于过程;不在于是否“手工打磨”,而在于是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个只有人类判断才能抵达的微妙。 相反,如果设计阶段完全标准化,套用模板、模仿概念,而工艺却是纯手工的,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件“成本很高的普通手工艺品”。它的价值停留在劳动,而没有精神的密度,也无法真正赢得尊重。 因此,在新设计时代,手工感的守护点不在生产,而在设计。生产环节追求标准、精度和效率;设计环节则必须留下人的痕迹、判断与时间的厚度。工业社会带来了“标准化的物”,但唯有设计中的手工感,才能让这些标准化的产品拥有情感与温度。 这正是“包豪斯”的初心:用理性的方法反复打磨概念,再借助工业手段将其量产。设计中的手工感与生产中的标准化,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只有前者足够细致,后者才有意义。 今天我们谈手工感,不是怀旧,不是排斥科技,而是提醒自己:在标准化的物品里,让人依然能看见人的痕迹;在人工智能泛滥的世界里,让人依然相信人的力量不可取代。
Nod
4个月前
张雪峰并不是恶人。他可能是一个善良、努力、真诚的教育从业者,确实帮助了一些在迷茫中寻找路径的学生。但他之所以能成功,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将教育工具化、将人生路径单一路径化的深层焦虑。 他本人就是这个系统的产物,同时也成了它的助推器与催化剂。他帮助了一部分人“更高效地达成目标”,却也在无意中加速了另一些人被迫放弃多元可能、被归类分流的过程。 我知道,在舆论场上,尤其是在推特这样的空间里,理科的声音更大、更有主导权。像我这样来自文科、艺术领域的人,在专业选择的讨论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但我想说: 比“失业”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判断力”。 比“选择错专业”更令人痛惜的,是对生命复杂性和可能性的误解。 人不是为了适配系统而存在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感受、探索、体验多样性本身。而不是在尚未形成独立判断的年纪,就被告知人生只有一条“现实的路”可以走,其他都是“浪费”。 我更想提醒所有人注意——如今,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已经非常脆弱。抑郁、焦虑、辍学、自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挣扎”。这一张张带血的账单,终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不得不付出代价。 教育,从来不该只是为了就业。它的目的是帮助人建立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在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被粗暴地分类、被标签定义、被某些人捏造成统一的模样。这样的人,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这是灾难。
Nod
4个月前
今天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是建筑师,是我一直很尊重的人。 我们聊到行业现状,他说:“现在所有品牌都在最后一轮被资本压榨,每个主理人都极度焦虑。” “在乌克兰生存和在美国生存,心情是不一样的。” “咖啡行业“进化”出酷迪这样的怪物,这个行业就落幕了。奶茶行业现在也在经历这个最后的“进化”看谁先进化成丑陋的霸王龙,吃光同类,然后自己灭绝” “我们没有行业资本,没有组织,没有邻里关系” 我回应他说:“这和资本没有关系,所有生意归根结底都是生存,资本也在生存。” “资本不是恶,它像水、电、土地,是资源,真正的问题在结构——你有没有谈条件的能力。” 但他回了一句:“在一个顶层设计的丛林结构中,资本只能作恶。” 我说:“如果你已经默认资本只能作恶,那其实也默认结构不可改变了。” 最后我说了一句:“那就归于命运吧。” 不是我认命,而是我意识到,他已经认命了。不是犬儒,不是肤浅,而是一种结构性封闭:他已经不再相信事情可以被思考、可以被拆解、可以被重构。就像一个房子被定义为违建时,一切关于它的讨论都是虚无的。 这让我很难过。因为在我眼中,他不是普通的市民。他是一位建筑师,一个真正理解结构、懂得尺度与空间感的人。我一直相信,这样的人始终能保持清醒,能从废墟中辨识方向,在混乱中寻找新的,哪怕只是理论的可能。 作为一个建筑师,不是他看不见结构,而是他已经不愿意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将“资本”钉在耻辱柱上是最解恨也最容易解释的方式。 我当然知道一己之力不可能改变什么。但,放弃思考,放弃讨论… 让我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