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新设计时代
关注
Nod
1周前
新设计时代的手工感 “手工感”这个词,常常让人想到木匠的刨刀、陶匠的指纹,或丝网印刷中细微的偏差。它意味着时间、耐心,以及人留下的痕迹。但在今天的设计实践里,手工感早已不再等同于“手工艺”。当生产环节被彻底工业化、标准化、模块化,手工感被迫转移到了设计阶段。 我最近为自己做了一张名片(在美国,商业环境中依然习惯使用名片)。9 厘米的宽度,一张薄薄的纸片,没有任何装饰。如何把这样的小事做好?乍看,它极其简单:几行字,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没设计”。但正是在这种“没什么”的背后,才是手工感真正的意义。 字体的选择并不是一时直觉,而是无数次尝试、比较、舍弃后的结果。字型、字距、字号的关系,看似自然,却是反复推敲出的平衡。哪怕是文字与空白之间的呼吸感,也是经过多次调整才达成的。没有一处是“自动生成”的,每一处都包含了设计师的判断。如果你发现有个点略微偏移,那一定是我故意的,因为软件的默认决定,并不等于我想要的决定。 这就是设计中的手工感。它不取决于你使用什么工具,而取决于过程;不在于是否“手工打磨”,而在于是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个只有人类判断才能抵达的微妙。 相反,如果设计阶段完全标准化,套用模板、模仿概念,而工艺却是纯手工的,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件“成本很高的普通手工艺品”。它的价值停留在劳动,而没有精神的密度,也无法真正赢得尊重。 因此,在新设计时代,手工感的守护点不在生产,而在设计。生产环节追求标准、精度和效率;设计环节则必须留下人的痕迹、判断与时间的厚度。工业社会带来了“标准化的物”,但唯有设计中的手工感,才能让这些标准化的产品拥有情感与温度。 这正是“包豪斯”的初心:用理性的方法反复打磨概念,再借助工业手段将其量产。设计中的手工感与生产中的标准化,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只有前者足够细致,后者才有意义。 今天我们谈手工感,不是怀旧,不是排斥科技,而是提醒自己:在标准化的物品里,让人依然能看见人的痕迹;在人工智能泛滥的世界里,让人依然相信人的力量不可取代。
#新设计时代
#手工感
#设计
#标准化
#人的痕迹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