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加州尔湾大学的实验室里,Roy Fielding 在 HTTP 协议中埋下了402 状态码这个孤独的彩蛋,期待着一个“按需付费”的互联网未来。 依照他的设想,用户可以为一篇文章付几分钱,为一张图片付几美分,支付会像“ TCP/IP ”握手一样自然地发生在后台。 但在那个互联网狂飙突进年代,这种设想却注定无处生根: 高昂的交易成本让微支付沦为笑话,割裂的用户体验让每次付费都备受折磨,空白的技术基础让这一切只能停留在纸面.....当然,最关键的是,互联网高速增长的20年,“免费”才是主旋律。 于是,Roy Fielding当初那个浪漫的设想被压垮了,HTTP 402 也沉睡了三十年,像一段被遗忘的注脚。 然而,三十年后,“互联网、AI、区块链、MEME”在某个拐角处神奇地相遇了,并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AI Agent带来了原子化消费范式,它不需要订阅,不需要广告,只需要 xxxx美元的每一次API调用; -区块链饱和的infra提供了即时结算能力,它让毫秒级的微支付、高频、低成本交易具备了可行性; -MEME给出了爆炸性的病毒传播,让人人如饥似渴般学习x402技术及背后的生态; 重点来了! x402 协议正好把这四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把互联网需求和区块链infra能力原本两个平行的世界,焊接到了一起! 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复杂支付范式,还迎合了稳定币大潮下,传统金融和加密资产汇流的大趋势。 想想看,当支付不再需要跳转和确认,当区块链成为互联网协议层原生能力的一部分,当 AI Agent可以像呼吸一样完成千万笔微支付。最关键的是,AI LLMs的到处猎取数据,即将彻底破坏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商业模式。 需要发起一场“按需付费”革命! So,这种种因素叠加下,Roy Fielding那个三十年前被雪藏的“付费”梦想,终于可以搬上台桌重生了。 HTTP 402,那个孤独了三十年的状态码,也终于等来了属于它的x402时代。
大家都说 $PING 的出现很像2023年的BTC铭文热潮,为什么像?像在哪里?会向铭文市场一样演化发展吗?先说答案:会。好,以下阐述具体逻辑: 1)为什么像?核心在于链上合法数据+链下解释权。 铭文的运作逻辑是:用户向BTC主网发送交易并占有特定的UTXO,但BTC主网并没有决断哪笔交易有效的能力,而Ordinals协议就是那个判断铭文是否有效的indexer索引器。它作为第三方裁判,扫描链上所有交易,按照自己定义的规则,比如 “First is First”来认定哪些是有效真铭文。 PING的运作逻辑,也几乎是同样的配方:用户在Base链上发送USDC到特定地址,地址由x402scan动态返回,相当于用户向x402协议发出了一笔“支付请求”,但Base链和x402协议本身并不知道这是在"mint $PING,在它们眼里,这只是一笔普通的ERC20转账。 真正赋予这笔交易“mint意义”的是x402scan这个indexer:它扫描Base链上所有发往特定地址的USDC转账,按照自己定义的规则(1 USDC = 5000 $PING),认定哪些交易是“有效mint”,然后在链下数据库记录并通过合约分发代币。 2)像在哪里,铭文刚出来时候,遭到了Bitcoin Core团队的抵制,因为它的存在除了让BTC主网上堆满大量粉尘交易,没任何价值。显然,顺着这个思路,$PING 的存在逻辑也类似,但和BTC主网一样,x402协议作为开放标准,即便不讨喜短期看也无能为力。 原理很简单,大家打铭文的资产好歹还是存在了BTC主网上,铭文没了炒作意义,释放一下还能返回一部分BTC,但大家Mint的 PING,其实都到了x402scan指定的treasury钱包内,团队一边众筹,一边发币,真正的x402协议前后都只是被“白嫖”了一番😳。 先别着急怼我,这样的行为我前文说了是一次“冲锋号”行动,对于曝光传播x402赛道的价值大有裨益。等于强行为x402协议制造使用场景,且效果立竿见影,也算是一次对x402协议的压力测试,无疑是一次“x402叙事的奇点”,会催生一系列改进和生态繁荣可能。 3)会向铭文市场一样演化吗?会,前边说了,PING的存在意义实际上是x402scan这个indexer。但显然它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资产托管在自身中心化实体名下,违背了x402协议为AI Agent开通的支付通道的初衷,不一定能和其他x402协议进行无缝兼容,甚至没有统一的铸造、转账、销毁等操作规范。 所以,顺着BRC20-ARC20-SRC20-Runes演进的逻辑,相信还会有很多自称更“正统”的新“铭文”出现。 比如改进托管方式,改变发交易mint的形式,获得原生协议支持等等思路等等。夸张点说,中间即便出现x402scan协议跑路,Treasury卷款走等已经阻挡不住这波风刮起来了,潘多拉的魔盒已经开启! 以上。 还是重申一个观点,x402叙事的爆发是一定的, $PING 只是吹响了冲锋号,后续市场如何演化可能也很多很多,以上分享权当认知逻辑,不做任何投资建议,但大可不必焦虑,接下来该凑的热闹值得凑凑!
没想到围绕交易所“上币费”的讨论又开始了。 有人拿出了BInance 上币的一份报价Offer,包括1% Alpha空投+3%额外空投+1%营销+1M TVL +25w保证金+3% BNBHolder奖励+…… 我还是一个观点,上币费多少本质上是纯粹商业行为,是币安自己的选择,无人能撼动,奇怪的是这么私密的商业条款竟然被曝光了出来。 显然,这背后藏着一些Builder群体破防后的愤怒情绪。 一些Builder拼尽全力搞技术、做产品、建生态,最后却发现“上所”门槛如此高昂,且还是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 这意味着,没有豪华VC背景、没有雄厚资本支持的团队,被挡在门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融资充足,会讲叙事,擅长资本运作的高FDV VC币成了“座上宾”。 结果可想而知,恶性循环了,交易所抱怨这些浓眉大眼的VC币上线即巅峰,割完用户甩锅给交易所;项目方也委屈,交易所那么高的要价和未来不确定性的高昂成本,还不如短期快进快出操作一把;用户则一脸无辜,骂交易所,骂项目方,骂那个接盘后搞点站岗凌乱的自己。 请问,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恰恰是这套“谁有钱谁上”的价值筛选机制。 当然,交易所可以认为这些收来的钱都撒给了用户,且一系列保证金也是为了保护用户。但问题是,若纯粹以“资金门槛”来筛选,势必会把一些埋头搞建设,沉下心打磨产品,真正有创新却因为缺钱的好项目挡了出去,请来了一帮精于资本运作且擅长短期套现退出的操盘手项目。 这套用“融资水平”等同“创新价值”,用“钞能力”替代“做事能力”的双向奔赴扭曲机制,才造成了最终的蛇鼠一窝互骂局面。 所以,我才说,交易所的上币高门槛和搭台子搞全家桶产品,正在系统性的扼杀链上创新。 因为这引导了一种错误的激励导向,项目方不再专注产品本身,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如何搞定交易所”、“如何包装故事”、“如何迎合资本”上。技术创新变成次要目标,融资和上所成了首要任务。 试问,当Builder们花在包装运作上的时间比写代码还多时,这个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我理解交易所作为商业实体的盈利诉求,他们也都是在江湖厮杀中风雨同舟才走到了现在,但交易所最大的“后台”不仅是在线服务的平台用户,更是身后这个庞大的Crypto技术创新大生态啊。 当整个Crypto生态只剩下资本游戏和互相收割时——交易所的“铲子生意”也一并会失去根基。
很多人没看明白这篇文章到底在说什么。一个诡异的现象,CEX和perp dex被屠杀式清算,但链上借贷协议却几乎没受影响?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正常来说,一个拥有高流动性资产的平台,尤其是所托为用户的资产,理应有一个严谨且健全的去中心化Oracle喂价机制,但BN却用了自家现货市场的单一数据源作为清算参考。 所以,才出现了 $PAXG 飙升到 3600美元的异常事件,按理说PAXG应该和黄金价格 1:1锚定,但因为单一Oracle问题,让PAXG产生了一种非结构性的脱锚,与市场真实价格偏差过大。 正常黄金$2900,但BN上报价却达到了$3600。Why? 很好理解,崩盘时大户疯狂抛售风险资产而购买PAXG这类避险资产,强需求放大了资产价格,完全没有外部验证机制甚至加权平均价,能不脱锚吗?这也同时解释了,为啥会有那么多奇怪的插针形态。 但相较之下,成熟的链上DeFi借贷协议基本都采纳的是去中心化Oracle,会聚合CEX、DEX等链上多源数据,而避免“自己给自己定价”的黑箱操作。 说到此,大家一定会觉得我要宣扬去中心化Oracle多么多么重要,No,在CEX庞大的流动性支撑下,正常情况下中心化的Oracle并没有问题。 症结和原罪出在了,Oracle的中心化和杠杆的无序叠加。 想想看,若100x杠杆+跨保证金机制+封装资产被纳入保证金+枯竭且稀薄的订单薄流动性,在某一瞬间高度叠加,会发生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2010年的美股闪崩事件,高频算法在15分钟内抹去1万亿美元市值,起因是一笔大单砸穿了脆弱的订单簿,触发算法互相踩踏——抛售导致价格暴跌,暴跌触发更多算法止损,流动性瞬间枯竭,陷入“卖出→下跌→更多卖出”的死亡螺旋。 这和1011这次崩盘的剧本,有多么惊人相似?噢,不对,倒是有一点区别: 2010年有传统金融市场有熔断机制,而2025年加密市场仍是24/7的无监管状态。
说实在的,1011这次黑天鹅事件,让我一个原本乐观的行业观察者,感受到了一丝绝望气息。 原本看明白了,加密行业目前的“三国杀”局面,想着神仙打架,散户跟着吃点肉,但经历这次血洗,抽丝剥茧其底层逻辑,发现并不是这回事。 说白了,原本以为技术派在搞创新,交易所在做流量,华尔街在布局资金,三方各玩各的,我们散户只要看准时机,技术创新的时候跟一波,热点来了蹭一下,资金进场就冲,总能分到点汤喝。 但,经历1011这次血洗,我突然意识到,这三方或许根本不是在有序竞争,而是在最后收割场内的一切流动性? 第一股势力:交易所垄断流,手握流量和流动池的吸血鬼。 说实话,之前一直以为,交易所就是想做大平台,做大流量,做大生态,赚铲子的钱,但USDe做跨保证金被连环清算这事,暴露了散户在交易所平台规则定义下的无力,平台为了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提升的杠杆水平和暗处不明不白的风控能力,对散户而言其实都是坑。 各种返佣活动,Alpha、MEME发射台子、各种理财循环贷、以及高倍杠杆合约玩法层出不穷。看似让散户多了很多赚钱机会,但一旦交易所兜不住链上DeFi连环清算的风险,散户也会被连带着一起遭殃,人生呐。 细思极恐的是,前10家交易所Q2交易量21.6万亿美元,但市场整体流动性还在下降。钱去哪了?除了手续费,还有就是各种清算。流动性到底被谁抽走了? 第二股势力:华尔街资本系,披着合规外衣进场圈地 本来特别期待华尔街能进场,觉得机构资金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稳定性,毕竟机构都是长线玩家,能带来场内注入增量,我们跟着坐享Crypto融合TradFi的行业红利。 但本次暴跌前又看到有巨鲸精准做空获利的消息,暴跌前有多笔疑似华尔街结构的钱包开启巨额空投头寸,获利数亿。类似的消息很多,读起来像内幕,但发生在这种恐慌时刻,让人不得不怀疑,机构为啥总能在黑天鹅发生前获得“前置交易”的优势? 这些TradFi的机构,打着合规、带来资金的旗号进场,实际上在干什么?用稳定币公链捆绑DeFi生态,用ETF通道控制资金流向,用各种金融工具一步步蚕食这个市场的话语权?表面上说是为了行业发展,实际上呢?太多关于川普家族捞金的阴谋论就不多说了。 第三股势力:技术原生派+散户开发者,被夹击的炮灰。 我想这才是大部分场内散户、开发者,所谓的builder真正绝望的地方,从去年以来就说很多山寨币被打趴下了,但这次直接击穿归零,让人不得不看清事实,很多山寨币的流动性几乎枯竭了。 关键是,infra技术债一堆,应用落地不及预期,开发者苦哈哈地Build,结果呢?市场根本不买账。 所以,我看不清接下来山寨市场究竟如何东山再起,看不懂这些山寨项目方要如何从交易所手里抢流动性,要如何和华尔街机构比拼拉盘实力?如果市场不买单讲故事的叙事,如果市场仅剩所谓的MEME赌博,对于山寨币市场就是一次决绝的出清和洗牌,开发者逃离,场内从业者结构化洗牌,市场莫非要一切归于虚无?哎,太难了! 所以..... 说太多,都是泪。如果加密行业三国杀的局面持续下去, 交易所垄断抽血、华尔街精准收割、散户技术派被双杀,这绝对是对过去Crypto周期性的玩法的灭顶之灾。 长此以往,市场只留下短期的少数赢家和长期的全部输家,迷茫啊,兄弟们😕
谈一谈关于perp dex后市演变的若干洞察: 1)刷交易量换空投预期的“数字游戏”不持久。 若大量用户奔着空投预期来刷量(wash trading)而不是真正的使用产品,若专业套利者低成本剥夺了大部分激励预算,若项目方为了数据好看默许甚至鼓励这些行为。 长此以往整个积分系统就变成了没有真实价值创造挂钩的预期游戏,总会有泡沫破裂的一天; 2)平台间的低费率War存在用户“隐性买单”。 平台之间的内卷竞争会把“收入模型”压缩到极致,但维持零手续费的价值捕获平衡点到底是什么?若看似“零手续费”实际损耗却在清算罚金、资金费率等用户看不到或不在意的地方,长此以往这种打法都是短暂不可持续的。 要么像Robinhood把PFOF卖给做市商,要么做增值服务的Broker,这些都是需要长期迭代的产品力才能成就; 3)CLOB主导的perp dex繁荣还只是场内狂欢。 perp dex不是一个新物种,但这一波万亿级的虚假繁荣背后更多是BTC、ETH等Crypto Native资产刷出来的量。未来TrdfFi资产向链上转移,比如真正有需求的股票、外汇、大宗商品等,CLOB的全链订单簿模型就未必奏效了,反倒Oracle或RFQ模式会更高效。 问题来了,是提前谋局拥抱传统增量资产,还是10万刀购买CLOB Dex代码搞激励大战,谁在真正创造价值就一清二楚了。 4)靠黑盒执行层撑起来的高估值无法被有效验证。 虽然一些perp dex都标榜自己的差异化,但天量的交易数据和藏着捂着的黑盒技术并无法真正让高估值Price in。若用户连订单怎么处理、流动性从哪来、价格怎么形成都不知道,若所谓的“最优执行”实际上是在吃用户MEV、靠信息不对称赚钱,这并不是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用zk proof证明逻辑没错,但实时追踪订单,订单数据指标和技术手段能不能经受市场考验都是关键; 5)perp dex as a Service会稀释整个赛道的总体价值。 若大家都做CLOB、都支持类似交易对、都是maker/taker fee、都有积分系统,若差别只是UI好看点、空投预期高点、KOL shilling猛点,长此以往整个Perp DEX赛道的总体价值会被严重稀释。 是继续“一键发链”搞内卷,还是真正去解决用户痛点建立差异化?前者只会让整个赛道陷入死亡螺旋,后者才有可能跑出真正有价值的项目。
刚刚和几个圈内大佬聊完,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件事... "四年一个周期"这套理论,彻底过时了! 如果你还在Hold住暴富,还在幻想"牛市十倍百倍的躺赢机会",可能已被市场完全抛弃了。Why? 因为聪明钱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现在的Crypto已不适用一套打法,而是4个完全不同的玩法周期在同时运行🧵: 每个玩法周期的节奏、玩法、赚钱逻辑都完全不一样。 ——比特币超级周期:散户出局,十年慢牛或成定局 传统减半周期的"剧本"?彻底失效了!BTC已经从"炒作标的"进化成"机构配置资产",华尔街、上市公司、ETF的资金体量和配置逻辑,完全不是散户那套"牛熊切换"的玩法。 关键变化在哪?散户筹码正在大规模交出,而以MicroStrategy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在疯狂进场。这种筹码结构的根本性重构,正在重新定义BTC的价格发现机制和波动特征。 散户面对的是什么?"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双重挤压。机构可以承受3-5年的持有周期来等待BTC的长期价值实现,而散户呢?显然不可能有这种耐心和资金布局实力。 在我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个持续十年以上的BTC超级慢牛。年化收益率稳定在20-30%区间,但日内波动性显著降低,更像是一只稳健增长的科技股。至于BTC的价格上限会达到多少?以现在散户的视角去看,甚至都很难预测。 ——MEME注意力短波周期:从贫民窟乐园到专业割韭菜场 MEME长牛论其实也成立,在技术叙事表现力空窗期,MEME叙事始终会配合情绪、资金和注意力的节拍来填补市场的"无聊真空"。 MEME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即时满足"的投机载体。不需要白皮书、不需要技术验证、不需要路线图,只需要一个能让人会心一笑或者产生共鸣的符号就够了。从猫狗文化到政治MEME,从AI概念包装到社区IP孵化,MEME已经进化成了一套完整的"情绪变现"产业链。 要命的是,MEME的"短平快"特性让它成了市场情绪的晴雨表和资金的蓄水池。资金充沛时,MEME成为热钱的首选试验场;资金紧缺时,MEME又变成了最后的投机避风港。 但是,现实很残酷,MEME市场正在从"草根狂欢"进化为"专业竞技"。普通散户想要在这种高频轮动中获利的难度正在指数级上升。 P小将枯坐铸就传奇的故事可能会越来越少,工作室、科学家、大户的入场,会让这个曾经的"贫民窟乐园"内卷到不行。 ——技术叙事跃进式长周期:死亡谷抄底,3年10倍起步? 技术叙事消失了?不存在的。真正有技术门槛的创新,比如Layer2扩容、ZK技术、AI infra等,这些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Build时间才能看到实际效果。这类项目遵循的是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而不是资本市场的情绪周期——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时间错位。 技术叙事之所以被市场诟病,完全在于当项目还处于概念阶段时就给出过高估值,然后在技术真正开始落地的"死亡谷"阶段反而出现价值低估。这决定了,技术项目的价值释放呈现非线性的跃进式特征。 对于有耐心和技术判断力的投资者来说,在"死亡谷"阶段布局真正有价值的技术项目,可能是获得超额回报的最佳策略。但前提是,你得能忍受漫长的等待期和市场煎熬,以及潜在的冷嘲热讽。 ——创新小热点短促周期:1-3个月窗口期,酝酿主升浪大叙事 在主线技术叙事形成前,各种小叙事快速轮动,从RWA到DePIN,从AI Agent到AI Infra(MCP+A2A),每个小热点可能只有1-3个月的窗口期。 这种叙事碎片化和高频轮动反映了当前市场注意力稀缺性和资金寻租效率的双重约束。 其实,不难发现典型的小叙事周期遵循六阶段模型:"概念验证→资金试探→舆论放大→FOMO入场→估值透支→资金撤离"。想在这种模式中获利? 关键是要在"概念验证"到"资金试探"阶段进入,在"FOMO入场"高峰时退出。 小叙事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注意力资源的零和博弈。但叙事之间存在技术关联性和概念递进关系。比如,AI Infra中的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协议和A2A(Agent-to-Agent)交互标准,实际上是对AI Agent叙事的技术底层重构。若后续叙事能延续前热点,形成系统性的升级联动,并在联动过程中真正沉淀出可持续的价值闭环。很可能就会诞生一个有主升浪级别类似DeFi Summer的超级大叙事。 从现有的小叙事格局来看,AI基础设施层面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MCP协议、A2A通信标准、分布式算力、推理、数据网络等底层技术如果能够有机整合,确实有潜力构建出一个类似"AI Summer"的超级叙事。 以上。 总的来说,认清楚这四种并行玩法周期的本质,才能在各自的节奏中找到合适的策略。毋庸置疑,单一的"四年一轮回"思维已经完全跟不上现在市场的复杂性了。 适应“多玩法周期并行”的新常态,或许才是在这轮牛市中真正获利的关键所在。
碉堡了, $TRUMP 破20B背后的三点冷思考: 1)都在抱怨AI Agent赛道遭到了猛烈的“吸血鬼”攻击,但本质上,这是一场链上DEX面向CEX的一次大吸血行动,即便交易所关闭提现、上合约阻击,也阻挡不住资金疯狂Fomo至链上。毕竟,目前腐朽没落的老叙事,酝酿生机的新叙事,都败给了美国总统发币这个顶级叙事。 这是DEX叫板CEX的一次现象级事件,短期对DEX上的已有资产造成吸血,但长期看实则是大利好,因此依然坚定看好“链上之春”的爆发; 2)不知何时,市场都没多少声音喊 $SOL Flip $ETH 了,但我不知道这是SOL的荣光还是ETH的悲哀,没有人喊是不是大家都认为已成定局了? 结局留给时间来揭晓,显然以太坊生态目前老气横秋毫无生机,只适合承载更注重去中心化、安全的DeFi应用,只能“被动”寄希望于ETF资金的大规模入局了;而SOL就不一样了,经久不甩的MEME,正当红的AI Agent大趋势,川普MEME币的青睐,随时可能爆发的PayFi、DePIN等等。选择SOL会拥有更“主动”的财富增长主宰权。 3)超级MEME 的赚钱效应是真的强,毕竟MEME简单易理解,参与门槛低,能快速教育市场、吸引新用户和资金的进场,链上市场的繁荣业态少不了MEME的存在。但,MEME只是催化剂,并不等于市场的全部, $TRUMP 能飞到20B成为MEME之王,造就这一切的是总统发币这个确定性机会,和市场上大部分MEME有根本区别。 当TRUMP的势能稳住,Fomo的资金会再度回到AI Agent主线叙事,甚至会比之前规模更大,更饥渴,会带动AI Agent叙事进一步爆发。因为AI大叙事能承载MEME,又衔接应用infra,最关键是能连接web2和web3,才是大多数人在链上能“陪伴成长”的确定性机会。 无论如何,这都是会被载入Crypto史册的一天,静待后续的精彩好戏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