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安仔
关注
统计数据
6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48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安仔
2天前
最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人拿着 AI 写出来的代码找我,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把这些东西变成真正能用的产品。 这些人通常不是技术背景,可能是律师、销售或者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有好点子,也用上了最新的 AI 工具,甚至真的把一个看起来能跑的 demo 做出来了。 但到了某个节点,他们就卡住了,然后开始满世界找技术合伙人或者 CTO。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 AI 真的能完全取代软件工程师,为什么这些人还需要我们? 我也一直用 AI 辅助写代码,也看了很多别人的演示。慢慢地我意识到一件事:AI 确实会写代码,但它造不出软件。 这两者之间有条很深的鸿沟。 写代码其实不难,解决一个个独立的、定义清晰的小问题,现在的 AI 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软件工程难的从来不是这个。 真正的挑战是当你要把 demo 变成产品的时候,你得同时处理几百个这样的小问题,还要让整个系统保持可维护、可扩展。 这就是那些人找上门来的根本原因。他们能用 AI 快速搭出一个功能演示,但要让它变成真正能上线运行的产品,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看过他们发来的代码,说实话,所谓的"让它变得可以上线",基本上就是推倒重来的意思。 不是代码写得不对,而是整个结构、集成方式、长期维护的考量,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在那些代码里。 软件工程师的核心工作其实是管理复杂度。 一个真正的生产系统做的事情,单独拆开看都不复杂,但要同时做好几百件简单的事,还要让它们协同工作,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AI 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可能这就是这个职业的本质吧。但至少现在,这条线还是很清晰的: AI 能帮你写代码,但把代码变成软件,还是得靠人。 工具在进化,但有些能力的门槛,并没有因此降低。
#AI辅助编程
#软件工程复杂度
#AI与软件工程师
#代码到软件的鸿沟
#技术门槛
分享
评论 0
0
安仔
1个月前
现在家里电脑挂着 Claude Code/Codex,装上这个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帮我写代码,顺心多了。 这还顺带可以直接当我的日常 AI 助理: 比如我在 CC 已经设计好了不少 Sub Agents,集成不同的 MCP 工具就可以给我在手机上调用,汇总大量邮件、实时追踪最新的 AI 资讯、甚至是自动发推文等等...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1095 条信息
#Claude Code/Codex
#远程操控
#AI助理
#Sub Agents
#MCP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安仔
1个月前
其实,当自己心里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幻想“要是能回到从前就好了”,那一刻其实已经在悄悄承认:自己真的老了。 我也是一个疯狂游戏迷,就是那种小学时为了偷偷去黑网吧玩三国无双骗家人去同学家烧烤,然后半夜被班主任从黑网吧当场抓出来的坏学生,还全校批评读检讨书那种。 可到了三十岁,慢慢像患上了“电子阳痿”:看到喜欢的游戏预告还会激动,可真正打开以后,打了十几分钟就开始分心——想起还没回的消息、还没洗的奶瓶、还没落地的需求。 不是不爱了,是精力被各种无形的日常分割走:工作要稳定输出,赚钱要对得起责任,家人要陪,身体要维护。 等到夜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点时间,反而只想安静躺着,发个呆,听两首老歌,甚至盯着游戏库发愣——过去那种一口气通宵“打爆机”的生命力,好像被时间悄悄磨灭了... 所以有些事情,真的需要年轻时候去做才有意义,起码老了之后回想起来,不会后悔吧。
#怀旧
#游戏
#中年危机
#时间流逝
#精力不足
分享
评论 0
0
安仔
1个月前
如何学好英语口语? 每天学好一个万能句型和三个场景必备单词,造句并大声说出来,一周回顾一遍,坚持一年口语必有质的飞跃。 万能句型就是"I think..."、"It's important to..."这种万金油表达。 场景英语就是去餐厅必须会说"menu"、"order",去公司必须会说"meeting"、"deadline"。
#英语口语学习
#万能句型
#场景英语
#坚持
分享
评论 0
0
安仔
1个月前
那些我们以为早就掌握的道理,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指导过我们的行为。 而且最尴尬的是,我居然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在践行这些原则了。 想起去年有个朋友创业失败,他就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懂用户需求,经常跟别人讲要'以用户为中心'。结果产品做出来没人用,我才意识到,我从头到尾都在按自己的想法做产品,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用户想要什么。” 就像我明明知道“专注比多任务更高效”,但还是会一边写代码一边刷微信,然后安慰自己说这叫"劳逸结合"。 最痛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以为自己知道,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到。 我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却从来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 我们以为自己在成长,其实只是在用"学习"麻痹自己。 还记得我之前看的一本《认知觉醒》的书里说过: 真正的成长权重是:改变量 > 行动量 > 思考量 > 学习量。 可我们偏偏把这个顺序颠倒了,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最容易理解的道理,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停留在"理解"这一层,从来没有真正进入"改变"那一层。
#认知觉醒
#行动改变
#学习焦虑
#知行合一
#自我麻痹
分享
评论 0
0
安仔
1个月前
突然我才发现,我所有成长最快的时刻,都是那些“实在没招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的时候。 还记得 2020 年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创业,已经在用信用卡利滚利刷钱吃饭,欠了一屁股债,还怎么结婚。 那时候想这样不是办法,于是硬着头皮去应聘国外的远程工作,带着半桶水的英语水平居然应聘成功了一份月薪 20k 的技术顾问工作。 然后利用闲暇时间工作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债还了,老婆有了,顺带还把我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国外一整套团队协作的文化和工具学了回来,现在回想起来完全不敢想象。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816 条信息
#创业
#结婚
#远程工作
#债务
#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