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OC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Ignatius Lee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玉泉_tara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威廉 我们好好谈谈
2天前
深度:特朗普的贸易战:政治秀还是经济策略?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对加拿大加征25%的关税,并宣称此举有助于“美国优先”战略。 然而,有些人解释这是川普要倒闭加拿大重回谈判桌,针对加拿大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击,但这并不符合事实。这更像是一场政治秀,旨在迎合美国国内川普支持者,而非真正为自由贸易扫清障碍。毕竟,美国自身对加拿大的商品早已设置了大量贸易壁垒,难以自称“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一、贸易战的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波关税政策,其主要目的并非针对加拿大的贸易保护,而是为了国内政治利益: 迎合选民情绪:特朗普长期利用“贸易战”塑造强硬形象,以迎合那些认为全球化损害了美国利益的选民。 制造外交筹码:在2025年的新一轮贸易谈判中,特朗普希望利用关税作为谈判工具,向加拿大和墨西哥施压。 转移国内矛盾:面对国内经济放缓、政府债务攀升以及司法纠纷,特朗普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公众注意力。 然而,回顾历史,特朗普2018年对加拿大加征钢铝关税时,理由是“国家安全”。但加拿大显然不是对美国的安全威胁,最终该关税政策在美加双方的经济损失中不了了之。这一次,特朗普重启贸易战,更像是一场政治秀,而非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保护政策 事实上,美国长期以来对加拿大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关税、配额、反倾销调查等手段,限制加拿大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以下是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1. 软木材争端(Softwood Lumber Dispute) 美国对加拿大软木材征收高额关税,最高可达20%。 争端已持续近40年,美国指责加拿大对木材行业提供不公平补贴,而加拿大认为美方此举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2023年,美国对加拿大软木材出口商额外征收反补贴税,加拿大木材行业损失惨重。 2. 乳制品市场准入(Dairy Market Access) 加拿大的乳制品供应管理体系(Supply Management System)对美国乳制品设定高额关税(部分达270%)。 但美国自身也在保护本国乳制品行业,例如**“牛奶阶梯定价”(Class 7 Pricing)**,通过补贴和价格调整,限制加拿大乳制品进入美国市场。 2023年,美国投诉加拿大违反《美墨加协定》(USMCA),仍然对美国产品设置市场壁垒,但实际上,美方在本国市场也设置了大量限制。 3. 钢铝关税(Steel and Aluminum Tariffs)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钢铁征收25%关税,对铝产品征收10%关税,理由是“国家安全”。 加拿大随后实施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威士忌、钢铁、食品等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2020年,该关税被取消,但2024年底特朗普再度威胁恢复钢铝关税,显示其对加拿大市场的保护主义倾向。 4. 农产品贸易壁垒(Agricultural Trade Barriers) 美国对加拿大小麦、鸡肉、蛋类、糖等产品设定进口配额,限制加拿大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2023年,美国农业部(USDA)加强了对加拿大进口农产品的检验程序,提高非关税壁垒,导致加拿大出口商成本上升。 5. 能源贸易限制(Energy Trade Restrictions) 尽管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能源供应国,但美国仍然通过法规和行政手段限制加拿大能源出口: 2015年,奥巴马政府否决了Keystone XL输油管道项目,影响加拿大石油出口。 2021年,拜登政府再次取消该项目,导致加拿大能源企业损失惨重。 美国政府对加拿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设定出口许可制度,增加出口难度。 6. 航空业保护(Aerospace Trade Protection) 2017年,美国对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C系列飞机征收300%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加拿大政府提供补贴。 最终,在加拿大和英国政府施压下,该关税被撤销,但这显示了美国对加拿大高科技行业的保护主义政策。 三、谁才是保护主义者? 特朗普政府声称要“打破加拿大的贸易保护”,但事实证明,美国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比加拿大更加严重: 四、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损人不利己 特朗普2018年的贸易战结果证明:关税不仅没有迫使加拿大妥协,反而伤害了美国自身: 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成本:根据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的关税成本有80%以上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美国制造业反对贸易战:美国汽车、航空、钢铁行业多次游说政府,希望减少对加拿大的关税,以保护跨境供应链。 加拿大的反制措施:加拿大对美国农产品、酒类、食品、制造品征收反制关税,最终影响美国出口商的市场份额。 结论:贸易战只是特朗普的政治工具 特朗普政府再次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并不是为了“打破贸易保护”,而是一场政治秀,旨在迎合选民、制造谈判筹码。然而,美国自身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推行者,对加拿大的多个行业实施壁垒、关税和补贴。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战不会让美国变得更强大,只会增加成本、削弱经济增长。特朗普若继续推动孤立主义贸易政策,最终受损的仍将是美国自身。
勃勃OC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2天前
特朗普在社媒发文,希望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洲。 “我们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来补贴加拿大。为什么?没有理由。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我们拥有无限的能源,应该制造我们自己的汽车,并且我们拥有比我们能用得上的更多木材。 如果没有这种巨额补贴,加拿大将无法作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继续存在。虽然听起来苛刻,但这是事实! 因此,加拿大应该成为我们珍爱的第51个州。这样,他们可以享受更低的税收,并获得更好的军事保护——而且没有关税!”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2天前
华尔街日报编辑委员会严厉批评特朗普发动与加、墨、中的贸易战:历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 报导指出,撇开中国不谈,特朗普对邻国进行经济攻击的理由完全无法令人信服, 他称向加墨开征关税是为了解决美国芬太尼危机,但是如今看起来,芬太尼只是借口,关税并非手段,关税本身就是特朗普的目的。 报导强调,即使撇开经济分析不谈,根据特朗普在他第一次总统任期内签署的美墨加贸易协定,开征关税这件事也不应该发生,特朗普撕毁了与朋友之间的协议,无视履行条约的义务,「这会让其他国家更倾向于拒绝与美国达成协议」。 但如果北美贸易战持续下去,它将成为历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之一。」
威廉 我们好好谈谈
2天前
《川普的乌克兰和平计划:普京的好帮手?》 自从特朗普的团队重新活跃以来,他们似乎比拜登政府更热衷于解决乌克兰战争。当然,所谓的“解决”并非基于乌克兰的利益,而是为了迎合克里姆林宫的期待。最近,特朗普的乌克兰事务特别代表基思·凯洛格抛出了一个“伟大”的和平方案:停火后,乌克兰必须立刻举行选举。这一建议看似民主,实则是为俄罗斯量身定制的政治伏击。 “民主选举”的精妙安排 按照凯洛格的说法,乌克兰必须尽快举行选举,尽管该国仍然面临战争威胁,前线不断遭到炮击,数百万公民流离失所。特朗普团队的逻辑很简单:只要选举举行,泽连斯基政府很可能因战争压力和经济困境而被选民抛弃,换上一个更“务实”、更“和平”的领导人——换句话说,一个更符合克里姆林宫利益的人。 而这正好呼应了普京近年来不断重复的说辞:泽连斯基的总统合法性值得怀疑,因为他在战争期间没有组织选举。如今,特朗普团队的“和平计划”简直是俄罗斯宣传战的完美补充,甚至都不需要克里姆林宫自己来推行。 普京的暗中窃笑 更有趣的是,俄罗斯方面的反应。据多方消息透露,普京在私下里对特朗普的急切态度感到十分“欣慰”,甚至有情报称特朗普正在迫切地想与俄罗斯政府取得联系,希望商量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停战方案。至于“所有人”具体包括谁,大概乌克兰人民不会在这个名单上。 普京的顾问们甚至在幕后嘲讽道:“特朗普很努力地想给我们打电话,但我们为什么要急着接呢?”看起来,特朗普团队比莫斯科更渴望结束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更渴望让乌克兰按照俄罗斯的条件投降。 “艺术家”级的交易 特朗普的外交风格一向被自诩为“交易的艺术”,但这次,他似乎只是在努力完成克里姆林宫的“订单”。他的“和平计划”本质上就是一个委婉的“政权更替”方案,试图借助选举把泽连斯基赶下台,以便为一个更符合俄罗斯利益的政府铺路。而这一切,都包装在“民主”与“停火”的外衣之下。 如果说普京的目标是让乌克兰削弱防御,放松抵抗,让西方世界失去对乌克兰的支持,那么特朗普的计划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礼物。只不过,这个礼物是以乌克兰的主权、独立和未来为代价的。 结语:普京的“第二任期” 特朗普的“和平计划”也许只是他向普京传递的某种“善意信号”——一种类似于他在2016年竞选时对俄罗斯的公开示好。只不过这一次,代价不仅仅是一些政治言论,而可能是乌克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的“和平努力”更像是普京的“助攻”。特朗普顺利重返白宫,真正的赢家恐怕不会是美国,而是克里姆林宫。至于乌克兰,则将成为这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NiKITa🇺🇦 ꑭ
2天前
NiKITa🇺🇦 ꑭ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NiKITa🇺🇦 ꑭ
2天前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2天前
面对特朗普加征关税,一些“正能量”博主对此不以为然: 孤烟暮蝉:特朗普1.0时期提高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效果并不好。特朗普第二任期,再提高中国商品关税,效果会更差。 陈平:加拿大总理加关税对抗特朗普,中国也应当跟进,美国通货膨胀就会立刻起来,股市泡沫就该破灭了。 书剑舞:美国要维持霸权形象,可手里已经没多少牌可打。“加关税会影响通膨,只能给中国加10%,给其他国家加25%。”
Ignatius Lee
2天前
网易新闻-新民周刊
2天前
金棕榈
2天前
BBC News 中文-BBC News 中文
2天前
勃勃OC
2天前
偶像派作手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