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

黄元吉解道德经第19章绝圣弃智 有点长 00:00:09 欢迎收听洞见无界,回顾黄元吉解读《道德经》 00:00:47 引入全章争议核心:《道德经》第19章 00:01:09 《道德经》第19章原文:「绝圣弃智...」 00:01:25 为何「绝圣弃智」?传统社会伦理学的解释 00:03:07 黄元吉的独特视角:从「内丹修炼」解读 00:03:55 揭秘总钥匙:黄元吉区分「质」与「文」 00:04:40 什么是「质」? (圣、仁、巧:先天自性、慈悲、天然运作) 00:05:43 什么是「文」? (智、义、利:后天分别心、规范、功利) 00:07:05 修行即是「弃文归质」的过程 00:08:03 【第一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00:08:09 修炼中的「圣」(先天自性) vs「智」(后天知觉之心) 00:09:43 修行陷阱:错把「后天智」当成修行的主导力量 00:10:09 关键揭秘:为何用「后天智」修行只能练出「凡精凡气」? 00:12:07 砖头(凡精)变黄金(真一之精)的生动比喻 00:12:51 修行中的「意识游戏」:用头脑控制的盲点 00:14:10 「绝圣弃智」的真义:放下后天智,让先天圣做主 00:16:11 「民利百倍」的内在意义:身心众生(民)的和谐 00:18:13 【第二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00:18:35 修炼中的「仁」(先天慈良) vs「义」(后天规范) 00:20:05 修行陷阱:用「义」来压抑与表演,而非真正转化 00:22:21 真正的「仁」:率性而行,从本源自然流露 00:24:51 「民复孝慈」的内丹秘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00:28:07 【第三句: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00:28:30 修炼中的「巧」(机巧捷径) vs「利」(功利目的) 00:29:45 修行陷阱:「用巧求利」的危害 (府库空虚,元精消耗) 00:32:30 谁是内在的「盗贼」? (妄念与私欲) 00:33:01 核心矛盾:为何越「打贼」,贼越多? (巧、利皆是贼) 00:35:00 绝巧弃利的方法:「正其谊不谋其利」、「大巧若拙」 00:38:08 总结:为何「文不足」?修行需「令有所属」 00:39:10 【总纲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00:39:45 什么是「见素」? (见到心性本体,使识定) 00:40:50 什么是「抱朴」? (守护先天真气,使神全) 00:44:03 真正下手功夫:「少私寡欲」 00:44:49 终极揭秘:「私」与「欲」正是「智、义、利」的总根源 00:46:50 功夫的微妙:为何是「少、寡」,而非「绝、弃」? 00:48:04 修行是「为道日损」的减法功夫 (觉察而非压制) 00:50:49 总结:第19章的完整修炼蓝图 00:53:06 黄元吉的点睛之语:「四书五经无在非丹经矣」 00:54:43 万法归一:所有智慧皆指向「返本归元」 00:56:01 结尾与祝福
股票市场又剧烈波动了(我为啥用个又字) 为啥就不能有“太上,不知有之”级别的政治 刚上传了黄元吉讲道德经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章貌似讲政治,然而我们不从政治上说,仅从修行上讲 本视频会员可先睹为快,下周二会定时公开 ✨ 本集重点时间轴 ✨ 00:00:00 节目介绍:深入黄元吉真人注解的《道德经》第十七章 00:00:36 老子提出的四种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00:01:14 从个人内在修行,重新看待这四个境界 00:02:26 【最高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关键在一个「真」字 00:03:21 「真以持己,则己修;真以应物,则物遂」的深刻含义 00:04:30 何谓「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00:05:52 无为的真义: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成为和谐的源头 00:07:06 【第二层次】其次,亲之誉之:有意识地行善 00:08:38 与最高境界的根本差别:「我」的存在感 00:11:22 【第三层次】其次,畏之:靠法度与威严建立的秩序 00:13:15 个人修行的对应:严格自律但缺少温暖的状态 00:15:41 【第四层次】其次,侮之:恃智巧以驱民的权谋之术 00:17:55 修行中的陷阱:「灵性小我」的极致表现 00:21:50 贯穿四个境界的核心分水岭:一个「信」字 00:23:29 信的本质:信非他,一诚而已 00:24:33 内丹修炼的奥秘:「信」为何属土? 00:27:14 真信的源头在哪里?道家核心秘密「玄关一窍」 00:29:56 【终极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00:30:45 「我自然」在个人内心世界的体现 00:32:30 「我自然」在外部世界的互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 00:36:13 自我反思:这四重境界就像一面镜子 00:38:12 如何提升?回归内在,耕耘「真」与「信」 00:40:07 总结:以真为基,以信为核,以「我自然」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