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

Designing Claude Code —— Claude Relations 负责人 Alex Albert 与 Claude Code 设计负责人 Meaghan Choi 一起探讨了 Claude Code 的设计理念、终端界面的演变,以及它如何赋能非技术人员如设计师。探讨的焦点在于 Claude Code 如何将 LLM 的力量无缝融入开发者日常工作流中,强调简洁、集成和创新。 起源与设计核心:为什么选择终端? 对话从 Claude Code 的独特“栖息地”—— CLI 终端开始。Meaghan 解释,这源于 Anthropic 早期工程师的热情:终端开发速度快、迭代灵活,且它是每个开发者的“标配”。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选择让产品如鱼得水——无论你是 IDE 重度用户还是 Vim 爱好者,终端都是工作流的核心。它避免了引入新工具的摩擦,直接嵌入现有习惯。 Alex 补充,终端是软件开发的“基石”,Claude Code 则将其推向新高度。Meaghan 生动比喻:终端是人类与计算机的“第一界面”——纯文本、命令驱动。从早期命令行到如今的富媒体 Web UI,我们一度远离了这种简约。但 LLM 的出现让一切回归本质:输入文本、输出文本,无需繁复按钮。Claude Code 正是这种“完美婚姻”——它让模型的聊天式智能在终端中绽放,同时解决痛点,如从 Web 界面复制粘贴代码的烦恼。现在,提示一发,模型就能直接编辑本地文件。 终端的演变与开发者工作流升级 Meaghan 分享了她对终端历史的热情:从文本命令的“超级工具”到 Web 时代的动画盛宴,再到 LLM 驱动的“聊天回归”。Claude Code 不是简单回溯,而是跃进——它将工作流从“逐行编码”提升到“全文件/任务级”变更,甚至未来可能到“项目级”协作,涉及多智能体协调。 他们讨论了最近推出的 subagent 功能:通过斜杠命令和配置文件(如 settings.json 和 CLAUDE. md),用户能轻松切换提示、工具和设置。这借鉴了软件开发的经典架构(如 README),让终端从静态命令行变成动态智能体平台。Meaghan 坦言,早期设计挑战巨大——如窗口缩放时输入框的“轮廓线”会乱套,但通过库和迭代,他们克服了这些,实现了流畅的“提示分离”。 设计过程:发明与精炼 新功能的诞生很“Anthropic 式”:小团队(1-2名工程师)快速原型,内部全员测试(Anthropic 员工几乎人人用 Claude Code),然后迭代 UX。Meaghan 强调两大原则: · 保持简洁:CLI 空间有限,别淹没用户于信息洪流。 · 让模型闪耀:终端是最薄的“包装纸”,直达 Claude 的核心能力。 例如,subagent 从 idea 到上线仅几周,焦点是视觉区分(如 subagent vs. 主 Claude)。Meaghan 的最爱是 ASCII艺术的“思考中”动画和模式指示(如规划模式或自动接受模式)——这些小触感注入个性,让编码从“机械敲击”变成生动互动,缓解编程的单调感。 非技术人员的“解锁”:设计师的实战 Tips 视频高光是 Meaghan 作为设计师的亲身分享。她自嘲代码是 vibe-coding,但 Claude Code 让她从“求助工程师”转向自给自足,开启“新技能树”。关键益处: · 零成本脑暴:新功能设计时,先问 Claude 常见用例、边缘场景,或“如果你设计,会怎么做?” · 时间估算:拖入设计图,求模型评估开发时长,便于与工程师“友好辩论”。 · 收尾打磨:产品上线后,她能独立修复那些“P2 级”小瑕疵(如 UI 微调),无需排队。 这不只提升效率,还加强跨角色协作:设计师的初步尝试,能让工程师对话更高效。Alex 赞叹,这模糊了“设计师 vs. 工程师”的界线,催生“设计工程师”时代。 整体洞见 这个视频不仅是 Claude Code 的设计解剖,更是 AI 时代工具哲学的缩影:回归简约、拥抱集成、赋能人人。Meaghan 的乐观显而易见——终端可能不是终点,但它证明 LLM 能重塑工作流,让编码从孤立任务变成协作冒险。对于开发者或设计师,这是个启发:试试 Claude Code,或许下一个 idea,就从终端一键落地。Anthropic 的风格一如既往:务实、热情,少点华丽,多点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