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贴现模型(DCF)

Y11
1天前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比较股票价格和它的内在价值。现金流贴现模型(DCF)听起来很完美:把未来的收入、增长、生命周期和确定性都放进公式,理论上就能算出真实的价值。 比如,一年后能赚105美元,第二年后110.25美元,贴现率5%,折现值就是200美元。 如果现在能以150美元买到,就有50美元的安全边际。 但现实总比模型复杂。这些用来计算的“数据”,大多来自过去,根本无法完全代表未来。 人们总希望未来和过去相似,可新的变量总会冒出来。 所以,很多时候,用一堆不确定的数据去算一个确定的结果,其实没什么意义,甚至会误导判断。 高质量债券能精确计算,因为利息和本金都写在合同里,虽然利率可能有波动,但比股票的贴现率靠谱多了。 我们得学会给数据“打分”:越可靠的,权重越大;越不靠谱的,权重越小。 比如,预测公司未来三年的利润还行,但20年后的现金流,谁也说不准。科技股的预测,比卖酱油的公司更难。 现值模型会把不同可信度的数据混在一起,这就像把真钞和假币揉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谁都有计算器,算那些复杂的数字不难,难的是假设要合理。金融理论总说“市场有效,人人理性”,但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这只是理想状态。 很多投资者算错价值,不是因为数学差,而是因为假设错了。有人追涨杀跌,不做研究;有人只看眼前,不看行业本质;还有人忽略了公司可能倒闭的风险——比如高负债的“大宗商品化”公司,说不定某天就归零了。就算有分析师考虑了“最坏情况”,现实往往比“最坏”还糟。 乐观主义者总说“商业周期会带来惊喜”,但我们必须先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成长股投资者常把8%的增长率当“一般”,可如果一家公司永远增长8%,贴现率也是8%,那公式会算出一个“永续价值”。但这假设太理想化了,8%的增长可能持续几年,想永远保持?太难了。 沃伦·巴菲特是DCF的支持者,但他从不迷信模型。他说自己知识有限,复杂的预测注定会被未知事件颠覆。他算价值时,会保守假设,追求准确,但不会完全依赖模型。对现金流稳定的公司,他会用低贴现率;对复杂的公司,他会走捷径,不硬套模型。 说到底,价值投资的关键,不是算出精确的数字,而是理解数字背后的逻辑和风险。真正的安全边际,来自对公司本质的判断、对未来的审慎,以及永远为“黑天鹅”留足空间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