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傳媒
1个月前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他无法得到美国签证,也不能前往其他国家!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得知后,亲自给美国国务院写信,请求派人到香港接他........... 李景均1912年出生在天津,家里条件不错,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13岁,他就进了天津英中学院,接受正宗的英式教育,底子打得特别扎实。1932年,他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那时候他对遗传学开始着迷。1937年,他跑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师从遗传学大牛杜布詹斯基,算是正式入了行。1940年,他拿下博士学位,没想着留在美国享福,而是选择回国,把知识带回战乱中的中国。 1949年,李景均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当上了系主任,34岁就混到这个位置,绝对是学术圈的明星。他研究遗传学,主攻摩尔根学派那一套,成果不少。可惜好景不长,那年苏联推的“米丘林学派”在中国火了起来,跟摩尔根学派对着干,说那是“资产阶级科学”。李景均不服这种乱扣帽子的风气,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结果被孤立了。课程被砍,项目停摆,他在学校里成了“异类”。他还试着翻译李森科的《遗传及其变异》,想用事实说话,可惜没人听,争论早就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站队。他心灰意冷,收拾东西准备走人。 1950年,李景均下定决心离开,带着几件行李坐火车到了香港。他想着从香港转道美国,继续研究。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身份证明,美国领事馆一次次拒签,连其他国家也去不了。他在香港卡住了,前途一片迷雾。那段时间,他每天跑领事馆,材料递上去总是被退回来。没身份,没出路,他一个顶尖科学家,硬生生被逼到绝境。 就在李景均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大洋彼岸传来了消息。他的老导师、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赫尔曼·穆勒听说了他的处境。穆勒跟李景均渊源不浅,当年在美国就很看好这个学生。穆勒没犹豫,直接给美国国务院写信,列出李景均的学术成就,说这么优秀的人才不能被埋没,请求特批他入境。不仅如此,穆勒还联系了匹兹堡大学的托马斯·帕兰,帮李景均争取了一个教职。没多久,聘书寄到了香港,李景均终于看到了曙光。他收拾行囊,登上前往美国的船,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1951年,李景均到了美国,加入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他从零开始,埋头钻研。1955年,他出了本《群体遗传学》,延续了1948年的《群体遗传学导论》,把费希尔、霍尔丹、赖特的理论讲得透彻。这书一出,成了遗传学界的标杆,全球同行都拿来参考。他的课也讲得特别好,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笔记记得满满当当。 1960年,李景均升任匹兹堡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研究遗传变异和疾病的关系,成果直接影响了现代遗传学。同年,他当选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站在大会上呼吁大家重视遗传学研究,底气十足。从1969年到1975年,他当了生物统计学系主任,带着团队搞统计模型,成果一个接一个。他的办公室总是忙碌得很,学生围着他问东问西,他也乐意教。 1982年,李景均退休了,可他没闲着,每天还去办公室写论文。1987年,他发表了《突现遗传学模型:纪念劳伦斯·斯奈德》,研究不显家族性的遗传特征,学术圈又炸开了锅。1998年,他拿下阿诺·莫图尔斯基-巴顿·蔡尔兹人类遗传学教育卓越奖,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他一共发了100多篇论文,涉及群体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书架上全是期刊,桌子上永远堆着稿子。2003年10月20日,他去世,享年90岁,到最后几个月还在改论文,字迹工整得像教科书。 李景均这一辈子,不光是学术牛,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更让人佩服。从中国到香港,再到美国,他没被困境压垮,反而越挫越勇。他的成就离不开穆勒的仗义出手,也证明了科学界的那份情谊是真金不怕火炼。他走了,但留下的东西还在,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接着探遗传学的奥秘。
德潤傳媒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