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傳媒
1个月前
这个河南大哥火了!贵州榕江洪水,不少人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被冲走了,一位河南大哥看到新闻后,直接扛着6000份烩面一夜驾车1500公里来到榕江灾区,一天发了2000份热面,网友:太中了! 赵师傅是河南洛阳人,6月28号下午5点,他和三个伙计开着货车就出发了。车上装着6000份河南特产烩面,还有煮面用的大锅和炉子。这一路油门踩到底,1500公里跑了16个小时,第二天早上9点终于开进了榕江县的安置点 面车刚到,锅一支起来,赵先生和三个同伴就没歇着。安置点里锅碗瓢盆齐上阵,现场就是一锅锅的热气腾腾的烩面。上午九点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半,赵先生连水都顾不上喝几口 路上赶了十几个小时,下车直接当志愿者,发面、煮面、盛面,饿着肚子也得让受灾群众先吃上。他说干这些很平常,遇上灾情帮一把,也算尽自己一份力 到下午,现场已经分发出去两千多份面,安置点里的人有的是老人孩子,能吃上一碗热乎的面条,心里也踏实不少。吃完了不怕,他们车上还备着面,锅在,谁来就给谁盛一碗。赵先生说,这回估摸着在榕江能待三天,灾情需要,他就多待几天 其实大家都说河南烩面好吃,但在这种特殊时候,能吃到一碗熟悉的面,不只是果腹,更是踏实和安心 赵先生干这个不是第一次了,他平常就做公益救援,这些年不管南方北方,大事小情只要需要,他都尽量赶到。其实有时候,灾后群众最需要的未必是贵重东西,而是一碗热饭,一个还算正常的日常。赵先生他们做的就是这个事,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让大家心里有底 从河南洛阳到贵州榕江,这1500公里的路上其实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但很多人愿意为一句“老乡来了”去跑这趟辛苦路,关键是没人逼他们,他们只是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 6000份烩面值多少钱?可能比不上某些明星的捐款数字。但这份冒着热气的心意,是实打实能填饱肚子的温暖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1957年,倪匡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偷渡至澳门,最终逃到香港。 倪匡原名倪聪,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他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职员,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妹妹倪亦舒后来也成为知名作家。 他小时候住在上海霞飞路附近,就读于勤业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8年,13岁的他随家人搬到虹口区,生活拮据,学习成绩平平。 1951年,16岁的倪匡从上海中学辍学,怀揣理想,前往苏州,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这所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基层干部的地方,他在那里接受了短期培训,之后被分配到华东公安部队,成了一名干警。 1952年,他调到江苏公安部门,参与苏南的土地改革和苏北的淮河治理工程,比如双沟引河和南潮河水闸项目。 后来,他被派往内蒙古,参与滨海县废黄河一带的劳改农场开垦,负责种棉花和建海堤。工作环境艰苦,他却表现得还算积极。 1957年,倪匡在内蒙古的工作出了问题。一种说法是他因得罪上级被扣上罪名,具体是因为他带队运煤时,天气太冷,队员们拆了一座木桥的桩子当柴烧。 这件事被上级抓住把柄,指控他破坏交通设施,甚至怀疑他有反革命倾向。面对审查和可能的严惩,他感到处境危险,决定逃跑。 他伪造了公章、证件和介绍信,准备了看似合法的身份材料。从内蒙古出发,他原计划北上外蒙古,但因经验不足,搭错了火车,误打误撞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借住亲戚家,但亲友不敢收留他太久。他意识到内地不安全,决定去香港,因为父母和三个弟妹已于1951年移居那里。 从上海到广州,他靠伪造的证件一路过关。火车管理松懈,他有时甚至逃票上车,辗转多日抵达广州。在广州,他联系到偷渡渠道。 当时广州是偷渡香港的中转站,有不少蛇头从事这门生意。他通过中间人找到一家地下机构,对方要价450元的偷渡费。这笔钱在当时很可观,他靠亲友资助才凑齐。 1957年7月,他按蛇head安排,先到广州,几天后登上偷渡船,前往澳门。船上条件简陋,挤满了人,随时可能被巡逻艇发现。 他在澳门短暂停留,住在一间廉价客栈,靠朋友接济。随后,他搭乘渡轮,从澳门偷渡到香港,于7月下旬抵达。这段逃亡之路,从内蒙古到香港,跨越数千公里,历时数月。 到香港后,倪匡的生活艰难。他先在荃湾工地干杂工,搬砖、扛水泥,晚上抽空去夜校。1957年秋,他考入联合书院新闻系,系统学习写作。 同年10月,他以笔名“衣其”向《工商日报》投稿,发表了小说《活埋》,以土地改革为背景,文笔犀利,引起关注。这让他决定以写作为生。 他被《真报》聘为校对员,后来干过助理编辑、记者和专栏作家。因为作家司马翎连载拖稿,他主动代写,效果不错,编辑部让他写武侠小说。 他用笔名“岳川”创作了《七宝双英传》,逐渐崭露头角。60年代,香港流行007电影,他创作了《女黑侠木兰花系列》,融合武侠、科幻和奇情元素,深受欢迎。 他写作速度快,高峰期同时为12家报刊写连载,稿费名列前茅。 1962年,在金庸鼓励下,他用“卫斯理”笔名写科幻小说,第一篇《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蓝血人》确立了卫斯理系列的科幻风格,成了他代表作。 他写了140多部卫斯理小说,想象力丰富,深受喜爱。他还代金庸写过《天龙八部》连载,期间让阿紫眼睛瞎了,后来金庸想删掉这段,他坚持不改,成了文坛佳话。 60年代末,香港武侠片流行,他转写电影剧本,十几年创作了400多部,代表作包括张彻的《独臂刀》和李小龙的《精武门》。 他在《精武门》中塑造了“陈真”角色,影响深远。他的写作范围广,涵盖武侠、科幻、侦探、言情等,堪称全能。他自称写汉字最多、最快,一天能写两万字,年稿费加版税最高超200万港币。 他与金庸、古龙、黄沾、蔡澜关系密切。金庸是他的老板和好友,小说大多在《明报》连载,出版由明窗出版社负责。 他与古龙1967年相识,情谊深厚。1985年古龙去世,他在葬礼上泪流满面,还喝了古龙陪葬的半瓶洋酒。他与黄沾、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在文化圈地位显赫。 1986年,倪匡信奉基督教,戒掉酗酒等恶习,生活低调。 1992年,他移居美国旧金山,过半隐居生活。2007年,他回香港,继续写作和文化活动。2011年,他加入香港小说会,担任荣誉会长。 晚年他坦言创作高峰已过,写不动了,觉得自己“配额用尽”。 2022年7月3日,倪匡在香港去世,享年87岁。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1941年,陈中柱牺牲后,头颅被日军砍下,妻子知道后,孤身上门讨要,谁知日军军官却说:“我敬重陈将军,他的脑袋,还给你了!” 1941年夏天,日军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中国大地。就在这片战火纷飞的鲁苏皖边区,一个名叫陈中柱的抗日英雄,奋勇抵抗三天三夜后壮烈牺牲。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头颅被日军残忍砍下,悬赏示众。这位令人敬仰的“断头将军”,他的英勇和坚韧如何影响着后人?而他的妻子,又是怎样上演了一出夺回丈夫尊严的悲壮一幕? 陈中柱,出生于1906年江苏盐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大。 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于1930年考入江苏省警官学校,随后加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毕业后,他投身抗日事业,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等重要战斗,屡次表现出色。 随着战斗的持续,陈中柱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日本侵略者眼中的“眼中钉”。日军为此甚至悬赏重金,试图取得他的头颅。面对强敌,他从未退缩,依旧奋战在抗日前线。 1941年6月,日军兵分三路围剿鲁苏皖抗日指挥部的部队,目标直指陈中柱所在的第四纵队。由于敌情突变,部队未能及时收到情报,仓促应战,损失惨重。陈中柱率领部队奋勇抵抗,几度突围,最终在蚌蜒河一带坚持了三天三夜。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始终身先士卒,亲自侦察敌情。然而,由于他高大的身影和胸前的望远镜过于显眼,最终被敌军机枪瞄准,身中六弹,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日军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带回泰州司令部邀功。无头遗体则被当地村民收殓,安葬于一片荒野。 噩耗传来,陈中柱的妻子王志芳悲痛欲绝。当时,她正怀有身孕,并带着六岁的女儿。面对丈夫惨死的消息,她不仅痛失至爱,更难以忍受的是丈夫的头颅被日军悬赏示众的侮辱。王志芳决心夺回丈夫的尊严,哪怕冒再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她安顿好女儿后,挺着大肚子孤身前往泰州日军司令部。面对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她毫无惧色,坚定地要求见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当她走进司令部大厅时,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心如刀割:木盆中泡着的,正是陈中柱的头颅。 南部襄吉早已听说过王志芳的来意,但看到她如此坚定的神情和即将临盆的身形,还是不禁心生敬意。然而,他并未立即答应王志芳的请求,而是冷漠地试探道:“你不怕死吗?如果我不答应呢?” 面对南部的质问,王志芳挺直腰板,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今天要么我带走他的头颅,要么就把我的头留下。”她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这番话让南部愣了一下,他从未见过如此勇敢的中国女子。 经过片刻沉默,南部襄吉终究还是感受到了这个年轻女子身上强烈的气魄与执着。他轻声说道:“我敬重陈将军,他的脑袋,还给你了。”随即命人将陈中柱的头颅交还给王志芳,并指挥所有士兵列队向她注目行礼。 拿回头颅后,王志芳找来工匠,亲自将陈中柱的头颅与遗体缝合。她轻声地叮咛着,仿佛在和丈夫说话:“中柱,你要忍住点疼……”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为她的坚韧和深情所动容。她最终将丈夫安葬在泰州西门外的一片土地上。 两个月后,王志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陈承志”,意为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抗战胜利后,陈中柱被追认为烈士,并追赠中将军衔。他的遗骸迁葬于盐城市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 在陈中柱牺牲后,王志芳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生活艰辛。然而,她从未向命运低头,还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她捐资设立“陈中柱奖学金”,支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还先后建立了“中柱中学”,以纪念丈夫的抗日英雄事迹。 2017年,101岁的王志芳安然离世,这位伟大的女性终于可以与她的“断头将军”再度相聚。她的坚韧与奉献,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英勇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