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陈中柱牺牲后,头颅被日军砍下,妻子知道后,孤身上门讨要,谁知日军军官却说:“我敬重陈将军,他的脑袋,还给你了!” 1941年夏天,日军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中国大地。就在这片战火纷飞的鲁苏皖边区,一个名叫陈中柱的抗日英雄,奋勇抵抗三天三夜后壮烈牺牲。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头颅被日军残忍砍下,悬赏示众。这位令人敬仰的“断头将军”,他的英勇和坚韧如何影响着后人?而他的妻子,又是怎样上演了一出夺回丈夫尊严的悲壮一幕? 陈中柱,出生于1906年江苏盐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大。 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于1930年考入江苏省警官学校,随后加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毕业后,他投身抗日事业,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等重要战斗,屡次表现出色。 随着战斗的持续,陈中柱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日本侵略者眼中的“眼中钉”。日军为此甚至悬赏重金,试图取得他的头颅。面对强敌,他从未退缩,依旧奋战在抗日前线。 1941年6月,日军兵分三路围剿鲁苏皖抗日指挥部的部队,目标直指陈中柱所在的第四纵队。由于敌情突变,部队未能及时收到情报,仓促应战,损失惨重。陈中柱率领部队奋勇抵抗,几度突围,最终在蚌蜒河一带坚持了三天三夜。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始终身先士卒,亲自侦察敌情。然而,由于他高大的身影和胸前的望远镜过于显眼,最终被敌军机枪瞄准,身中六弹,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日军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带回泰州司令部邀功。无头遗体则被当地村民收殓,安葬于一片荒野。 噩耗传来,陈中柱的妻子王志芳悲痛欲绝。当时,她正怀有身孕,并带着六岁的女儿。面对丈夫惨死的消息,她不仅痛失至爱,更难以忍受的是丈夫的头颅被日军悬赏示众的侮辱。王志芳决心夺回丈夫的尊严,哪怕冒再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她安顿好女儿后,挺着大肚子孤身前往泰州日军司令部。面对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她毫无惧色,坚定地要求见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当她走进司令部大厅时,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心如刀割:木盆中泡着的,正是陈中柱的头颅。 南部襄吉早已听说过王志芳的来意,但看到她如此坚定的神情和即将临盆的身形,还是不禁心生敬意。然而,他并未立即答应王志芳的请求,而是冷漠地试探道:“你不怕死吗?如果我不答应呢?” 面对南部的质问,王志芳挺直腰板,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今天要么我带走他的头颅,要么就把我的头留下。”她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这番话让南部愣了一下,他从未见过如此勇敢的中国女子。 经过片刻沉默,南部襄吉终究还是感受到了这个年轻女子身上强烈的气魄与执着。他轻声说道:“我敬重陈将军,他的脑袋,还给你了。”随即命人将陈中柱的头颅交还给王志芳,并指挥所有士兵列队向她注目行礼。 拿回头颅后,王志芳找来工匠,亲自将陈中柱的头颅与遗体缝合。她轻声地叮咛着,仿佛在和丈夫说话:“中柱,你要忍住点疼……”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为她的坚韧和深情所动容。她最终将丈夫安葬在泰州西门外的一片土地上。 两个月后,王志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陈承志”,意为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抗战胜利后,陈中柱被追认为烈士,并追赠中将军衔。他的遗骸迁葬于盐城市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 在陈中柱牺牲后,王志芳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生活艰辛。然而,她从未向命运低头,还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她捐资设立“陈中柱奖学金”,支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还先后建立了“中柱中学”,以纪念丈夫的抗日英雄事迹。 2017年,101岁的王志芳安然离世,这位伟大的女性终于可以与她的“断头将军”再度相聚。她的坚韧与奉献,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英勇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