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谈论内卷和躺平,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我们这代人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是我们这代人变得更浮躁、更没有耐心了吗? 不是。 根本原因是,支撑“延迟满足”那套旧玩法的“社会契约”已经变了 以前的玩法是“线性”的。 好好读书,进一个大厂,老老实实当螺丝钉,虽然慢,但你心里是“确定”的。你知道你早晚能升职、能买房、能过上“标准”的好日子。 这是一个“低风险、高确定性”的路径。 现在这条路不灵了。 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你玩命干活,可能随时被优化。 你学一个技能(比如设计、剪辑),AI一出来,专业壁垒可能一夜清零。 你努力创业,99%的项目都会死。 努力和回报之间的“确定性”连接,断了。 当付出的“成本”无法带来“可预期”的回报时,人是没法“延迟满足”的。 只会陷入“生存焦虑”。 另一个“焦虑”的超级放大器,是我们的“比较对象”被污染了。 以前我们是和邻居、和同事比。 现在我们打开手机,是和全世界最牛的人比。一个刚入行的设计师,比的是全球顶尖大神的作品。一个刚搞钱的,看的是别人年入千万的案例。 这种“参照系”的错乱,必然导致“相对剥夺感”。 在这种“高风险”和“错乱参照系”的双重打击下,人会怎么样? 就会从“延迟满足”,退化成“即时满足”和“短视”。 因为抓不住未来,就会疯狂地、焦虑地去抓“现在”。 这就是“内卷”的心理根源。 它不是为了“发展”,它是为了“别掉队”,是为了“安全感”。 理解了这点,我的“心得”是: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线性努力”的幻想。 这个时代,所有“按部就班”的努力,都是低效的。 在一个“不确定”的系统里,想“搞钱”、想“成长”,唯一的活法是“找杠杆”。 你不能只顾着“低头拉车”,必须花80%的精力去“抬头找路”。 什么是杠杆? AI就是杠杆,能把你的产出能力放大100倍。 个人IP就是杠杆,能让你用“信任”穿透“价格”的内卷。 一个能自动化运转的“产品”或“系统”,就是杠杆,能帮你对抗“卖时间”的风险。 至于“躺平”,它不是摆烂。 是一种主动的“非暴力不合作”。 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是“我不再玩你这个高风险、低回报、纯内耗的游戏了”。 “躺平”是切断了那个“错乱的参照系”,回归自己的“小系统”。 在这个时代,要么找到你的“杠杆”去“破局”。 要么就主动“躺平”,建立你自己的“小系统”去“守局”。 最惨的,就是那些一边焦虑得要死,一边还在用“线性努力”在“旧规则”里拼命的人。
大家好,我是ian 最近琢磨明白一件事:我想要的“时间自由、地理自由、关系自由”,其实就是做到两件事:用设计帮别人搞增长,同时用AI给自己做创造,两手都得硬。 几年前,我还在 Dribbble 上刷排名,天天跟像素死磕。但很快发现,光有点赞和排名,心里不踏实,这种确定性太低。 当时很多人觉得,设计师就是做界面的,离钱太远。为了打破这个天花板,我开始琢磨怎么用设计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否定昨天的自己,挺累,但很值。 这几年,我做出了一些看得到结果的东西: 1. Dribbble:做到过中国区设计师榜首,积累1.8W粉丝,变现99+付费咨询,把影响力换成了真金白银 2. Muzli:每日霸榜选手,作品常驻榜一,被推荐到首页和官方转发 3. 小红书:分享AI产品体验,累计发布150+篇笔记,获得了大量咨询和推广机会 4.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分享设计文章,积累8K粉丝,被编辑邀请出书 5. Koncepted:英语小白通过设计硬实力获得欧洲顶级设计团队Koncepted的工作机会 6. 厦大AI分享:受邀给厦大同学们进行AI相关的知识分享 我有个判断:把一件事做出结果不难,难的是你选择的牌桌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 现在看,AI 就是那个最大的牌桌。 全球化的市场,几乎为零的复制成本,极强的规模化能力,有机会做出全新的东西。值得花时间下重注。 所以,我all in了。 这个账号,不只聊AI,更专注帮你少加班、多搞钱,希望能帮到同样在看这个机会的朋友。 一个人闷头想,进步太慢。如果你也在琢磨AI这事儿,想从稳定走向自由,欢迎关注我,期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