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paulwei
关注
统计数据
5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15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paulwei
4天前
为什么这个实盘可以做到: 1️⃣近五年、三年、一年、三个月以来都跑赢BTC 2️⃣近三年回撤远低于BTC本身 3️⃣近三年只交易BTC币本位合约 4️⃣近五年没有充币,近三年没有提币(曲线低噪) 5️⃣每笔交易订单实时公开 我只交易BTC来公开实盘,其中一个原因是利他,因为 资金曲线反映的就是最纯粹和这个单一标的缠斗的结果, 对于看实盘的人来说,不会因为看到各种小币买卖记录, 看得头晕目眩,或者分不清损益到底来自交易什么币。 且哪怕是不炒BTC的人,也可以当做大盘晴雨表。 不知道长期跟踪这个实盘的推友, 给自己带来显著帮助的多吗? 以及: 市面上有哪些其他, 长期全公开纯交易BTC的实盘? 欢迎在评论区推荐。 因为别说N年, 哪怕是别人坚持一两年的全公开纯BTC实盘, 哪怕没有跑赢BTC很多, 我都想如获至宝般地去研究他, 去跟踪解析下他每一笔订单, 他在不同时候的交易,可能是怎么想的, 何时防守、何时进攻到什么程度, 权衡了什么,像是什么策略等等... 就好像是棋手、电竞选手, 一定会想、需要去研究对手的棋谱、比赛视频。 (此处推荐相关韩国电影《终极对弈》) 对于想精进二级交易能力, 尤其是有意把二级交易当长期来做的BTC玩家来说, 这种是价值很大的参考素材。 前阵子很多人说, “不要相信OG总结的所谓如何从多少到多少,他们都是 赶上以前容易的早期红利/割韭菜/其他收入” “现在的BTC不是散户能玩的了”等等... 但这个实盘,365天24小时“全程直播”, 如何用一笔笔订单,能从3万u开始,只交易BTC, 近2年多做到极低回撤,同时却有85倍左右复利结果, (2022年底重新从1个BTC多做起) 尤其在最近一年半年各种诸如“总统画线”、1011清算下, 在资金曲线上看不到什么影响(图1), 这难道不是很多人想达到的状态吗? 你不好奇这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吗? 每一笔交易过程和结果,可都是全透明让你看的。 不需要加群订阅码,不需要问你返佣,更没收费。 这该值得分析参考,或者哪怕简单点直接照抄呢? 然而现实是, 我公开这个实盘的过程中, 这轮周期的两三年里,在发这条推文之前, “只要抄这个实盘作业,就能大幅跑赢BTC” 这个事实在持续不断验证的情况下, 我从没看到过有人聊对这个实盘进行分析, 我从没收到过一条信息,表示想交流诸如: “为什么现在是35%仓位?不是更多或更少?” “为什么这里买/卖的多?那里买/卖得少?” “你是实现这样的资金曲线,核心是什么方法、思维?” 反而大家乐此不疲地在分析讨论的是, 这个内幕哥实盘如何了,那个麻吉哥实盘又如何了。 嘴上都知道路遥知马力,都知道时间是试金石, 不少人经历一两轮周期后也都更向往更稳定的复利, 想减少对短期超高风险的参与,想要交易和生活的平衡, 但当这样纯BTC低回撤复利几十倍的公开实盘, 和快速大开大合玩刺激“哥”们的暴富爆亏实盘, 都摆在面前时,身体却是诚实的, 都还是只去关心后者。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只想很短时间快速暴富吗? 好像也不都是这样,因为身边有一些不玩快速暴富游戏、做月级别或以上BTC周期的朋友,来问我“对行情怎么看?”的时候,能感觉出来他们也都明显是没有先花1分钟看一眼我实盘仓位的。 是觉得看起来太费神?执行力不够? 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如果你要深度、有效解读我的交易,这个确实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前段时间呼吁期待真正好用的新一代“AI跟踪分析总结自己/别人的实盘”产品。 说“不是”是因为,其实你不需要怎么解读,甚至不用看买卖订单,就也能每天简单抄作业:只需要看实盘页面上的“合约仓位:空/多n倍”这一个数字。比如“空0.6倍”,就等于是套保了60%仓位,或者说就是40%仓位做多(币本位合约算法),这就是小学数学,且因为只交易BTC,而BTC又约等于Crypto大盘指数,所以也不存在“这个实盘交易的币种你不玩/不关心”的问题。 是因为大家不相信“免费实时全透明公开”的东西会有良心/高价值?得组织个XX社群,整个订阅码,甚至搞收费,大家才会觉得有价值? 好像也不都是这样,因为有不少知道这个实盘长期含金量的朋友,其中包括深耕交易的KOL朋友,好像也没有深入跟踪的(除了hazenlee在某次Space提过一嘴)。 如果有人发推文,分享关于如何深入分析解读我的实盘交易、如何做到低回撤复利,应该是能获取一些高质量流量的。但事实上,哪怕为了流量去这样做的,也没有。 我非常崇尚"Open Intelligence", 什么意思呢,就像是有些难破的谜案, 有人能通过Google公开资料来搞定,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哪怕光是凭着“擅长Google”, 就能过得比大多数人都好 (今天这里的“Google”一定程度上迁移到了和AI交流), 包括《仙逆》里王林仅通过观察下雨,来获得能力跃迁。 这种哲学就是,世界上有很多智慧, 很多大价值问题的思路,甚至答案, 往往就公开在大家身边,甚至眼前, 但是大部分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所以我长期公开这样的实盘的其中一个想法, 也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在现实中强化这个哲学。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135 条信息
#BTC实盘
#低回撤复利
#公开透明
#交易策略分析
#长期主义
分享
评论 0
0
paulwei
1周前
合约只是工具,风险来自自己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135 条信息
#合约风险
#工具认知
#个人责任
#风险自控
分享
评论 0
0
paulwei
1个月前
郭宇总结了“BTC真实价格发现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华尔街、政府接管BTC”之后, “BTC的故事到此已经进入了终章”。 但我认为,在价格之外,BTC的故事可能还有更深层阶段的可能: 如果华尔街、政府们控制接管BTC, 那么实际上BTC也正在控制接管国家们。 在这个更深层逆向思维下, BTC价格,只不过是一个BTC实现更深阶段的中间手段。 历史上,每次权力试图“接管”新技术, 像是印刷术、电力、互联网,最终结果会发展为, 权力被新的技术结构重新塑造(此处省略几千字)。 例如Trump不得不依赖运用互联网来上任、治国... 到BTC这里,这种重新塑造可能是更强烈的“反噬”: 当国家、华尔街、央行决定“把BTC收编”时, 他们就自动踏入了BTC的“协议陷阱”“蜜罐”。 表面上是征服控制,实际上变成“自愿感染”。 他们以为在利用它,却不得不遵守它的规则: 分布式账本、透明结算、有限发行、不可逆转、全球共识。 这些特性是很难被政治化改变的,除非成功硬分叉。 而硬分叉,越晚,越难。 于是,他们越“拥抱”BTC, 就越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那套中心化控制系统的后台。 如果你用病毒视角去看,就会发现BTC不仅是种资产, 更是一种金融规则病毒。 当政府把它纳入ETF、监管、税收系统, 他们其实是让国家机器运行在这套病毒协议上。 政府表面上仍印钞、仍发债, 但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会被BTC的后台规则约束, 他们对BTC的接管越深入,这种“反噬约束”也就越强。 甚至发展成,政府的货币权力变成BTC协议的一个“API调用”(政府货币权力是前端,BTC协议是后端) 你可以这样理解: BTC并非被驯服,而是通过被接纳而完成自我复制。 就像特洛伊木马, 它以“被监管、被ETF化”的姿态进入城门, 但最终在城内系统内部重写了代码。 不能排除,中本聪在设计这个病毒的时候, 可能本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 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10年甚至更久, 而一届美国总统只有4年,就算他能看到这一层, 但他也只会以当下顶多10年的利弊为优先, 这便为寿命天花板更长的病毒提供了便利。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每一个越来越深入用BTC储备、结算的中心化权力, 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放弃对货币发行权的绝对主导。 他们接入的,不只是技术协议, 而是一个自我复制的、不可逆的金融生物体。 更别提,Crypto是AI、AGI掌握经济独立自主, 掌握“难以被单一政府关停”能力的唯一途径。 BTC的最终章不是市值的膨胀, 也不是推翻代替传统中心化货币权, 而是让权力在自愿感染中自我消解。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135 条信息
#BTC
#华尔街
#政府接管
#金融规则病毒
#权力消解
分享
评论 0
0
paulwei
1个月前
大半夜突然又头脑风暴到了, 一个绝妙的Sora提示词方向: 1. 只需一句话 2. 目前为止我没见任何人用过 3. 别的AI产品做不到,只有Sora能做到 4. 竟能把Sora从娱乐产品,变成工具产品 5. 鉴于第4点,能让很多目前为止还没下载注册Sora的人,产生很大的下载注册动力。 明天有时间的话,我会公布出来。
#Sora
#AI
#工具
#创新
#期待
分享
评论 0
0
paulwei
1个月前
彻底玩嗨停不下来了🤣
#AI整活:笑点爆梗不停,流量变现惊现· 543 条信息
#玩嗨
#停不下来
#搞笑
#娱乐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