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长期现金流
关注
皓樂芒
7小时前
5000 亿美元,这是OpenAI 现在被炒到的估值高度。 有人算了一笔账,为了让这轮AI 投资哪怕只赚到10% 的回报,人类必须每年拿出大约6500 亿美元,永远付下去。换成直白的说法,就是每一个iPhone 用户,长期每月多交34.72 美元,才够填这场AI 狂飙埋下的账。 Morgan Stanley 在旁边补了一刀,大家以为AI 的瓶颈在模型和芯片,其实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是电。美国到2028 年,光是给数据中心补电,就可能缺口高达44 吉瓦。要把这一块缺口补上,电网和电源投资大约要2.5 万亿美元,再加上 2 万亿的数据中心本体,整套AI 基建账单能写满n页 A4 纸。 于是有聪明人开始盯向电厂、变电站和天然气管道。一看吓一跳,这轮AI 狂潮表面上是模型竞赛,底层其实是一次罕见的资源重排。资本、土地、电力、铜、芯片,被一口气拉到同一个坐标系里,强行塞进未来十年的时间里统一结算。 有三件事正在同时发生。 第一件事是钱。麦肯锡测算到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要砸下接近7 万亿美元投资,其中超过4 万亿是算力硬件。把这个数字分解到电网侧,就是上面Morgan Stanley说的美国2028 年前后的用电缺口。 再叠加各路统计就能看到另一组数字,所谓“mag 7”在 2025 年的 AI 相关资本开支保守估计也要 3300 亿到 4000 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更高。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数字矿山基建”。 目前看起来这些钱都能融到。私募信贷、主权基金、保险和养老金,似乎相信找到了一个好像可以同时解决“负利率时代”和“科技增长故事”的出口。 问题是,也不知道资方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早上梦醒时分,急着叫起来“show me the money”。 第二件事是电。这一次科技公司可能发现自己不得不走进一个很不熟悉的世界。芯片可以用钱抢,工程师可以用股权挖,唯独电力,必须和一个缓慢、保守、充满利益纠葛的系统打交道。 美国有分析预估,到了这轮建厂高潮的中后期,数据中心可能吃掉全国7% 到 12% 的用电。澳洲也有类似的模型,也给到了 2030 年 12% 的上限预估。 这意味着厂方不再是“电网里的一个用户”,厂方的存在就足以改变别的用户的电价。于是民间社区开始反对这类项目,地方政府开始质问,为了一堆我们说不清、看不见的“AI 工厂”,要不要让居民电价多涨几分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配容量”被重新发明成一种稀缺资产。 有数据中心投资大佬总结得很直白,以前数据中心不过是“配置了高级制冷的仓库”,客户是一手遮天的巨头,现在生成式 AI 把电力变成了“金票”,地主手里终于有了谈判筹码。 租金翻倍、租约从五到七年瞬间拉长到十五到二十年,背后反映了现实,那就是谁控制了变电站边上的那块地,谁就有资格向世界上最有钱的一撮公司提条件。 第三件事,这是一场时间对赌。假设2030 年前后 AI 基建总投资规模来到几万亿美元,要拿到体面的 10% 回报,需要一条每年大约 6500 亿美元的长期收入流。从利润角度推算,到 2026 年头部 AI 公司要在现有基础上再长出一到一点多万亿美元的营收来支撑。 问题是今天市场的定价里,已经隐含了这些未来现金流,而且往往还给了折现率很低的“市梦率”估值。 股价上看还在讲着“AI 会改变一切”的故事,而美国家庭的消费信心指数却掉到了五十年新低;当mag 7每季度往数据中心里砸一个上百亿美元的时候,电网运营商和地方政府在考虑的是电压稳定、居民电价和水资源。 这一切在基础设施投资大佬的眼里,就像当年世界大战期级别的金矿淘金运动,只不过这次不做矿工了。而是要扮演一个极其传统的角色盖厂房、拉电线、签长期租约。 淘金潮中最容易迷失的人,是试图抓住最高估值的时点,一次性高价退出的人。 而AI数据中心大佬们这次要的是另一种时间结构,即使空气从估值里慢慢漏掉,只要那几家头部客户还在,合同里锁定的十五到二十年分红就足够好。 所以有个微妙的场景发生了。 一边是大空头Michael Burry 关掉基金,说“市场的估值方式已经和自己的价值判断完全不同步”; 另一边是 Stonepeak、Goodman Group和各路主权基金正在悄悄把一块块地、一条条输电线路、一座座冷却塔装进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因为前者挣的是“定价错配”的钱,后者挣的是“时间错配”的钱。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三件事。 钱,很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世界上从来不缺愿意为新故事买单的资本。 电,短期可以用比特币矿场改造、用气电机组顶一顶、用进口算力转嫁一部分,但真正难的是当AI 工厂和居民用电之间发生冲突,政治系统会把哪一方放在前面。 利润,才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那块石头。AI 的技术突破再华丽,如果不能稳定地转译成现金流,这些万亿级的钢筋、水泥、铜和硅,就会像历史上无数次那样,变成沉没成本和折旧负担。 资本市场注定要经历一次结构性再分配。从“增长故事”回到“物理约束与资本回报”的拐点, 算力的叙事会把一部分超额回报从“软件层”和“应用层”挤回到“电网层”和“基础设施层”。 有些公司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讲故事,最后成就的是那些卖电、卖冷却、卖土地的人。 也会有一些基础设施玩家,即使在泡泡漏气后,手里还拿着每个季度准点进账的现金流。 一个字, 真正站得住的资产,最后是在电价、监管和长期现金流三条曲线交汇处仍然构成“必需服务”的那一部分。
#AI
#电力
#数据中心
#资本
#长期现金流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