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

冯学荣: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不弄清楚关东军的来历,看中日交恶史,始终是糊涂的。 这件事,要从1900年闹义和团运动说起。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度强硬,俄军 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五年”之久。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 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 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 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 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 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 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 这就是旅顺、大连、南满铁路、林矿产主权流失的简要经过,以及“关东军”的来历。 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责备清政府“卖国”。但是事实上,当年在东北全境被俄国侵占的情况下,清政府只有以下的几项选择: 选项一、任由俄国侵占,奋发图强,期望有朝一日,与俄国决战,收复东北。(评:这个选项并非不可行,但是遥遥无期) 选项二、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不给日本报酬。(评:日本打仗死了十万条人命,奢望它不要报酬,是不现实的) 选项三、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事后不与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国、侵占东北全境。(评:这个选项没有意义,只是换了一个侵略者) 选项四、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事后收复东北全境,然后割让小部分土地和主权,作为给日本的报酬。(评: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清政府在当年所能选择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当时大清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其他三个选择,都比这个选择更坏。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甘愿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向日本割让小部分主权的原因。因为,当时只能这样办,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中、日两国在20世纪的大打出手,归根结底,就是根源于这个条约、根源于日本依据这个条约,向旅顺、大连、南满铁路两侧移民、并开始“经营满洲”。而日本这个“经营满洲”的殖民行为,与中国后来突然兴起的民族主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浩如烟海的史料显示:国民政府从发动北伐开始,就喊出了“收回东北一切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激进口号,尤其是强行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国民政府斗志变得更加昂扬,在冒进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东北,国民政府碰到了日本这只硬钉子,结果,出事了。 国民政府认为那些都是不平等条约,必须要废除。而日本则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战争说事,它指责中方忘恩负义、不守信用。中、日两国交恶的历史,就从这场“鸡同鸭讲”的争辩中,步步激化。 国民政府“铁腕救国”,在民族道义上,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样做,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则未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写史的态度,是“只讲事实,不讲道理”。谁对谁错。读者可以自己去评判。我只负责还原事实。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历史背景和缘由。
朱韵和
2个月前
仲华:历史上的火烧圆明园真相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但对于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教科书上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笼统的称之为强盗行径。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语)。究其原因,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简直是荒谬的。 当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冲突的焦点是“公使驻京”问题。 至于领事裁判权、赔款、协定关说这些利益上的事对皇帝来说都是小事一桩,也很快达成协议。甚至,后来皇帝还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关税等更多优惠来换取英法两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皇帝如此注重在现在看来很正常的互派外交官的“公使驻京”呢?公使驻京必然要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万邦来朝、天下共主观念的破产,而这种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就成了古代中国独裁专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来源。这一改变如果发展下去,这种合法性将受到挑战。这就是导致“通州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是“朝贡体系”与西方国家平等观念的冲突。再深究下去就是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了。 满清政府尽管在第一次中英战争中惨败,仍然拒不承认英国的平等地位。在他们眼里,天下只有中国一家,其余各国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根本就没有资格与中国平起平坐。叶名琛在广州对英方谈判修约的要求一概拒绝回答,甚至连英方谈判代表的面也不见。而英方代表在中国沿海到处递交信件,甚至北上白河,要求与中方谈判,又都被推至广州,英方自然感到被戏弄一场。蒋廷黻就此写道:“总而言之,外国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了”。 通州谈判破裂后,按事先计划清朝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按电影上僧格林沁的话“什么巴夏里巴夏外的,里里外外统统抓起来”,罪名是“叛逆罪”。呵呵,可笑,一群外国的谈判代表怎么就叛逆呢?39人中除18人生还,其余21人全部被折磨致死。这事要搁现在,哪国政府也不能接受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结果众所周知,英法联军大败清朝30000人的精锐。 战后,清政府全部答应英法联军条件,而英法联军决定给清帝国皇室一个严厉的教训。这个严厉的教训,就是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需要说明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复行动是正大光明的。报复行动的前几天,英国公使额尔金命令在全城张贴公告:“圆明园将于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额尔金还通过公函的形式,向大清帝国下达最后通牒。英国远征军统帅格兰特为说服法军统帅蒙邦托参加这次报复行动,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摧毁圆明圆,只是针对应当为这些罪责承担责任的清政府,而非人民。”可见,从一开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则是把圆明园当做了傲慢无礼的大清帝国的一个标志。我们也可以通过巴夏礼事后给他妻子的信中证实这一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都烧掉太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 让人不解的是,如此被人焚毁的圆明园更进一步被贴上了爱国主义的醒目标识,当成了道德批判及政治动员永远新鲜的题材,尽管它只是皇帝们荒淫无耻、寻欢作乐之地。 最后,圆明园曾遭受三劫“火劫、土劫、石劫”。圆明园被烧后,主题结构还在,至于成现在这个样子,就不能怪英法联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