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安全区

在思考关于“后中共时代”发展趋势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了欧美的需求。 欧美需要看到远东地区出现怎样的国家?哪种情况下,欧美会愿意向远东新兴国家投放资源? 答案显而易见,欧美会希望看到在沦陷区的土地上,在中共帝国的废墟上,兴起和今日之日本、台湾、韩国一样的国家,能如今日之日本、台湾、 韩国那样能彼此和平相处,且与欧美展开长期贸易合作的现代产业链国家。 在帝国的废墟上,应兴起的,是能将其国民教育培养成一枚枚合格的产业链链环的国家,是不会把国民洗脑成满心仇恨,对政权指出的“敌人”肆意宣泄暴戾情绪的小粉红的国家。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欧美的“后中共时代应对方案”将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政治投资,包括军事介入和政治介入,能得到合理回报。 而与欧美已是多年盟友的日本、台湾和韩国也必然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他们绝不会希望自己身边有暴戾穷困的强邻。 在形势容许他们介入的时候,他们会积极介入,以便引导事态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虽然欧、美、日、韩、台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承担起维持届时陷入极度混乱的广袤沦陷区社会秩序的沉重责任,但对沦陷区的混乱置之不理,同样不可能。 所以,要推测他们的介入方式就变得很简单——设立安全区,用较少军力在区内维持秩序,并利用受自己控制的安全区内的资源将影响力辐射到邻近区域,筛选并招募投奔安全区的可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经济,并利用已恢复的经济维持安全区运营开支,显然是最合理可行的做法。 由这些国家分别或联合设立的安全区,将成为遏止难民潮、消减人道危机和地缘安全风险的“稳定器”。 而这些安全区,又可以在形势粗定后,成为分别争取独立,最终通过公投成功建国的新兴国家地缘政治基础。 是的,在中共统治下,民间自组织能力已被阉割到近乎绝迹。 因此地方豪强很可能难以成为在地独派的主要成分。 但对于建设受欧美列强信任的新兴产业链国家而言,由原本就与宗主国合作愉快的安全区工作人员担任新兴国家首脑,由在协助宗主国维持安全区秩序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相关经验的人来主导从公投到建交的建国历程,无疑更为稳妥。 而分别由不同国家设立的安全区,彼此互不统属的安全区,最后独立为不同的国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符合民意的事。 当然,这也符合不希望远东地区再次出现庞大帝国的欧美列强的心意。 而当新兴国家的规模、制度、价值取向和经济基础都符合曾一力打造其前身也就是安全区的宗主国的心意,这新兴国家的经济重建就会得到宗主国的支持,并因此顺顺利利。 我能想象,欧美列强会首先考虑在哪里设立属于自己的安全区。 在本国侨民最多的地区,在本国商贸伙伴最多的地区! 哪里的台资厂最多,台湾就会倾向于“圈”哪里,哪里的日资厂最多,日本就会倾向于“圈”哪里。因为已经由本国商人深耕过多年的区域,是自己最了解,最容易掌控的地区。 特斯拉超级工厂既然在上海,上海,就极有可能被美国“圈”走。 设立安全区,是各国在中共帝国出现全面秩序崩溃,陷入剧烈动荡,权贵阶层纷纷出逃后最有可能采取的介入方式。 而以安全区为基础寻求独立,则是沦陷区各族各地从中共治下的大一统到全面混乱、分裂分治,最后到分别独立成功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 这也是最容易让从动荡区域逃进安全区,好容易才过上安稳生活,不想自己的生活因“统一”出现任何变数的区内民众摆脱“大一统”执念的状况。 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发生。 安全区会被设立,会因宗主国军事介入成功维持住区内秩序,会因维持住了秩序成为民众支持、难民向往的福地,而在一段时间的稳定运营后,它们会成为沿海地区独立成为新兴国家的基础。 它们会继承“改开中国”最有价值的遗产,从混乱阶段幸存下来的技术工人,原属“世界工厂”的设备、厂房和客户关系……它们会在独立后顺利成为产业链国家,被产业链阵营接纳。 因为它们拥有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本来就是整个中华沦陷区里受产业链逻辑渗透最深的部分。 但在安全区之外还会有广大区域,欧美列强的军力和维持秩序意愿都是有限的,他们不会去接管整个沦陷区。 没有被欧美列强“圈”走的区域,原本产业基础就薄弱的区域,将在混乱中挣扎更长时间。 那些区域中的一部分可能会被新生的小伤害链收入囊中,被建成理念和制度更接近原始部落的传统国家。另一部分则会向产业链阵营靠拢,效仿基于安全区构建的新兴国家的各种做法,走同样的独立流程,并据此争取产业链阵营的支持,成为前者的商贸伙伴。 哪些区域会走哪条道路,将由那时的政治条件和人口基础决定。 物将以类聚,人将以群分,在混乱阶段,人们会竭力与观念相近的人抱团取暖,认知会以决定你投奔方向的形式决定你的命运,南下的和北上的,往东的和往西的,将各归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