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经济

【市场规模有望破千亿 寺庙商业化底线在哪儿】经过多年发展,寺庙所拉动的经济不仅仅是门票和香火本身收入,还涉及了文旅、餐饮、文创与周边、影视与演出等,一些相关周边的销售则涉及线上线下各类销售渠道,甚至还有直播带货等。有公开数据显示,寺庙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高盈利板块,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2026年有望突破千亿,那么这些知名寺庙具体收入情况如何?是什么吸引了大量游客?峨眉山A(000888.SZ)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10.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35亿元。灵隐寺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3.6亿元(去除其他一日游产品),2024年游客量约1100万人次,推测门票收入约3.3亿元。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旅游,603199.SH)财报显示,九华旅游2024年营业收入约7.64亿元。寺庙经济的核心收入是门票和香火,根据上述门票构成来看,收入还包含了不少旅游线路、相关交通、文化演出等。素斋等相关餐饮也是一大收入。此外,文创产品也是寺庙经济的一大收入,且已形成线上和线下多元化销售。公开资料显示,雍和宫的香灰手串售价为普通饰品三倍以上,单月销量突破十万条。“少林欢喜地”上线淘宝店,2020年的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记者梳理灵隐寺、雍和宫、少林寺、九华山、五台山等公开数据和采访了解到,以总收入来看,行业门票收入占比30%多、香火占比20%多、文创产品占比18%、餐饮住宿占比9%、文化活动占比6%、数字服务占比5%,剩余收入来自新兴业务或其他。随着少林寺等知名寺庙的经济拉动越来越大,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寺庙是否适合大规模商业化?甚至有时会有毫无关联的商家来蹭品牌和热度,这是不是会影响消费者口碑?劲旅网创始人魏长仁分析,“寺庙经济受欢迎,主要还是情绪价值和文化体验。比如现在年轻人压力不小或者有时会有焦虑情绪,那么寺庙所带来的情绪疗愈都是为人们提供了舒缓情绪的出口。”“我们要客观来看寺庙经济,正常的门票、香火或者周边文创是没有问题的,寺庙也需要运作和生存 ,尤其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是需要的。文旅的联动也可以在当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这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也有利。但凡事要有规则和底线,不能贪婪和过分商业化。这需要整个行业包括文旅业界和相关部门来共同努力,对整体市场更规范化,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共同维护市场并健康发展。”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19201040_120094090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DwT7FQwf#搜狐新闻
🔥 一图惊呆世界!中国百姓太可怜了! 28日,评论人蔡慎坤在X平台发文指出,中国寺庙香火之盛,不是出于真正信仰,而是官员和商人“捧场”炒作、百姓“舍财免灾”支撑的结果!疫情、失业、天灾频发,社会整体弥漫着恐慌与焦虑,越来越多普通人把上香当作“最后的心理出口”! 但在地方政府眼中,寺庙更像是成本低、利润高的“摇钱树”。 根据格隆汇一图数据图显示,2023年中国“寺庙经济”市场规模已达800至9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峨眉山、九华山、灵隐寺分别年入8.2亿元、7.2亿元、6.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今年,“年轻人不卷职场卷上香”的现象更成风潮。调研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去过寺庙,其中19至30岁者占近五成。 加拿大华裔作家盛雪分析,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社会的精神危机。政治高压、经济失速、信息封锁与信仰缺位,使年轻人“退无可退”,只能向寺庙寻求片刻心安。北京学者刘铭指出,所谓佛教兴盛,实是青年对国家前途和个人未来的绝望所致。 然而,寺庙经济真的是“心灵避难所”吗?事实上,许多寺庙不仅收门票、香火费,还开发出各类周边商品和旅游地产:如灵隐寺售卖58元/瓶的“陈皮酱油”、五台山推出自有白酒品牌,甚至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佛门男团”直播卖货。部分寺庙还直接涉足公寓开发、酒店运营、网络科技等商业项目。 盛雪指出,中共对所有宗教严密控制,寺庙设有党支部、供奉党魁像,住持带头“拥护党中央”,早已背离宗教本义。寺庙热不过是中共操控下的又一场“精神商品化运动”,青年只是其中的“韭菜”。 普陀山、五台山、少林寺等名山大寺早已转型为“超级企业”,有的还冲击IPO,设有文化公司、客运公司,形成跨领域商业帝国。少林寺更在海外设立200多个文化中心,全球敛财。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当信仰变商品,安慰变套路,真正可怜的,或许不是烧香的年轻人,而是在钢筋水泥与官僚资本之间,早已无处可逃的中国百姓。一图惊呆世界的“寺庙热”,不是复兴文化,而是信仰的荒凉与现实的沉沦‼️ 源:阿波罗网王笃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