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斗

朱韵和
4小时前
揭开历史的帏幕看“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无论在国共两党关系上还是在中共内部都是一件大事。它是抗战中国共两党争夺与中共内部权力斗争相互撞和挤压的结果。毛泽东借此铲除项英,在党内一统天下。蒋介石则消灭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主力和根据地,也为苏北失利报了一箭之仇。长期以来,中共官方对“事变”真 相多方掩盖,讳莫如深,使人民对这一历史不能客观地了解。弄清“皖南事变”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共内部残酷的斗争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 项英是工人运动领袖,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是早期声名显赫的中共领导人。 从1925年以后历任各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苏区中央局书记、 副书记、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中共六大期间斯大林单独接见并勉他:“ 你是中国革命中真正工人阶级出身的领导人,要不断地在斗争中锻炼,加强学习理 论知识,使自己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红军长征以后项英留在中央苏区领 导了艰苦卓绝的东南三年游击战。为中共保留了火种。为新四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党内赢得了崇高威望。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新四 军政委兼副军长。项英长期跟随周恩来,是中央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他 们有共同的信念,都是共产国际路线的忠实的执行者与悍卫者。在上海中央与毛的 斗争中项英总是冲锋在前、毫不妥协。他于1931年受周恩来指派前往瑞金,撤 了毛的职并取而代之。他就是毛常常提到的那些“钦差大臣”。项英和任弼时、王 稼祥、顾作霖是周恩来对付毛泽东的两手策略:斗争和怀柔,周是交替使用。项英对毛的山大王式游击主义是坚决斗争,十分警惕。毛在国际派的打压之下 大权旁落,有志难伸,岌岌可危。31年到35年是毛一生中最困难、最落魄的日 子。这仇恨他铭记在心。项英和周恩来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 始了第二次合作。在周恩来斡旋争取之下蒋同意将东南九省共产党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东南各地的游击队只剩下三几千残兵败将。蒋同意给它一个军,几乎两三万 人的编制。显示蒋对中共的诚意,也是周恩来千方百计争取的结果。他亲自作蒋的 工作,争取和说服他;他让叶挺到淞沪前线见陈诚争取到陈的支持;也让叶剑英和国防部谈判;让项英与第三战区谈判;恐怕还有刘斐的 贡献(他在国防部负责军令编列)。最后得到完美的结果-成立新四军。周目光高远,才能非凡。他使这支队伍借北伐铁军的英名浴火重生。这是他催生的婴儿,是他的杰作。周从一开始就把这支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以巩固他在党内的地位,与毛抗衡。此后新四军不断壮大,攻城掠地,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共军队内最大的山头之一。作为它的创建人和催生者,周恩来受益非浅,使他在失掉党的领导地位以后在东南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叶挺是北伐名将,跟随周发动南昌起义,起义失 败后转战潮汕。周信任他,由叶领军蒋也放心,他是国共双方都接受的人(国民党不接受叶剑英,中共也不要国民党作军长),他是新四军的代表。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非项英莫属,这是由他的威望、地位和能力决定的。军队要控制在项的手里周才放心。这是他们的设计。 王明从苏联归来,向中共中央传达新的方针拥蒋抗日,保卫苏联。周恩来全力 拥护,带动一大批中共领导人支持新的“王明路线”。中共党内没有真正 的王明路线,所谓“王明路线”其实是由王明传达,周具体实施、推行的莫斯科的 方针和政策。王明本身在中共党内没有实力,他手握莫斯科的尚方宝剑,但依靠的是周恩来的力量。王明是周恩来的傀儡。十二月会议以后,周与王明结成同盟,以 武汉“长江局”为依托,与毛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项英对周恩来和王明紧紧跟随 ,他的东南局与新四军是周的有生力量。华北的朱德和彭德怀也向“长江局”靠拢 ,受到他们的影响。使毛在党内落了下风,不得不忍气吞声,与之周旋。 对毛来说这是旧恨未消,又添新仇。直到晚年他还耿耿于怀,意绪难平。动辄大骂 “王明右倾投降路线”;“钦差大臣满天飞”;“在我们党内长期整我,陈独秀整我,瞿秋白整我,李立三整我,王明整我最惨”。毛骂的是周和项英这些人。项英 和新四军成了毛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认为项英是周恩来的心腹,他只听周的话。新四军象是周的私人军队。武汉失陷标志着王明与周恩来所高唱的“拥蒋抗日”和“保卫大武汉”破产了。国共两党结束了短暂的蜜月,又要各奔前程。长江局顿失依托,名存实亡。形势的变化使中共中央要检讨失误与调整政策。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毛的主张重新占据上风。而毛显然是棋高一着,目光长远。在他的指挥下中共在整个华北、华中开辟根据地,扩充军队,建立政权, 征粮,收钱,使中共的实力飞速增长。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才是那个能带领中共走向胜利的人,他是中共的领袖,赢得全党信服。1938年季米特洛夫的口信 是莫斯科对毛中共领袖地位的承认。是毛等待已久的加冕。毛巩固权力, 号令天下,也开始打击反对派。他派出刘少奇坐阵中原局支持陈毅分兵新四军,向苏南及华中发展。用刘少奇节制陈毅,也挤压、削弱项英。1940年夏以调解叶项矛盾为名派饶漱石、曾山为东南局副书记参加东南局的工作,监视项英,了解其内幕,为未来作准备,是毛泽东的“掺沙子”。项及东南局仍受延安和南方局的双重领导。周恩来尽其所能地保护项英的地位,在他困难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1940年三,四月间当项英在毛中央批评下要愤而辞职的时候,周则强调项英是东南局负责人,新四军有很大的成绩。六月叶项分裂,叶再次出走,周也是尽力调解矛盾,安抚叶挺,以免后院起火。他叫项英派袁国平亲自到重庆接叶挺并嘱咐他们(项英)要尊重军长。同时也再次强调东南局项英为主。周恩来为保新四军和项英用心良苦。他眼看国共冲突加剧,毛泽东步步紧逼,新四军困守皖南,危机四伏。刘少奇陈毅在苏北与国民党反复争夺,四面出击,大打出手。打泰安,打车桥,打黄桥,打李明杨,打韩德勤,再打韩德勤。扩充了实力,也挑起了内战。黄桥战役以后,蒋调集汤恩伯、李仙洲、顾祝同、冷新准备消灭华中共军。国民党白 、何于40年10月9日发布“皓电”:限令长江以南新四军开赴江北前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及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抗击日军。11月19日毛 以“朱彭叶项”名义答复“皓电”同意皖南新四军开赴江北抗日。但需放宽期限。同时中央书记处在11月25日电叶项:一,同意叶过江后,以叶挺为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叶未过江前由陈代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叶陈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所有八路军新四军。二,对外交涉以新四军军部名义。三 ,项英同志在皖南部队移动事宜就绪后,经重庆来延安参加七大。并且40年11 月中央内定撤消项英职务,东南局并入中原局,成立华中局。因顾忌项英反对暂未出台。这一系列的变化将项英和新四军逼入险境。他面前几乎全是死棋: 留在云岭是不行了,新四军必须要过江,否则是违抗军令。不单国军要围攻他,在党内也是戴上对抗中央的帽子(胡立教的文章中说中央是同意项英用“拖”来对付蒋),前景黯淡;走却是置三军于险地。率领全军转移,大队人马没有根据地支持 ,没有友军掩护,长途穿越国民党第三战区,北渡长江,极易遭到攻击。国民党能放过他,日本人也不会;即使安全到江北,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未来新四军将不会有他的位置。但这还不是一条死路,如项英率军北上,蒋未必会攻打他,逃过日本的截杀不是不可能。 毛和刘少奇都是运筹帏幄的高手,他们不会让项英脱网而逃的,他们要给项英布下一个不解的死局。1940年10月刘少奇拟定攻打曹甸的作战计划,要一鼓 作气“迅速歼灭韩德勤,统一苏北于我手”。这是一个大仗,集中华中八路军新四军的全部主力近十个团兵力(黄克诚和陈毅的部队)。在中共官 方记载中没有这场战斗,军史和将军的回忆录也鲜有提及。我从《新四军征战实录 》(蔡仁照,孙科佳)中了解到一点情况。书中说黄克诚对作战计划有不同意见, 担心在政治上不利。并说陈、粟给中央及刘、黄的电报中坚决反对,“立即消灭韩 固然便利,恐先给蒋大举反攻之口实,在政治上不利。 我想陈、粟担心的是韩德勤黄桥新败(1940年代10月1日),再打他, 是师出无名。是挑起内战,破坏抗日。是亲痛仇快,是汉奸。政治上的被动尚可应付。在军事上有更严重后果。这才陈毅、粟裕最害怕的。云岭处于第三战区包围之中,是“釜底游鱼”。苏北越胜利,皖南越危险。他们再打韩德勤,报复的铁拳就要砸到皖南新四军的头上。但这正是“胡服计划”和毛泽东的目的。刘将计划报请延安,毛于12月初批准(时间不知)。对华中和延安紧锣密鼓地策划在曹甸一口吃掉韩德勤,项英他们是并不知情的,他们恐怕只知道苏北要再打韩。从以下电文可以看出:11月份27日项问延安“中央大计如何?究竟有何举动?” 。11月30日延安致电叶项“苏北动作不碍大局,只在淮安、宝庆间开个口子, 以便隔开“韩霍”(韩德勤,霍守义),打通苏皖,“韩霍”会叫几声,你们敷衍 一下就完了,从大局判断,蒋顾是不会为难你们的,现在抓紧分批过河,12月底以前移完不算晚”。在开战前一天毛说这样的话,显然是误导,麻痹项英 。1940年12月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倾巢而出,猛攻曹甸。韩德勤损失惨重, 国民党怒不可扼,蒋介石下令反击(12月9日),用武力解决项英。顾祝同调集九个师包围云岭。再发“齐电”严令皖南新四军于12月底以前过江。 毛泽东和蒋给皖南新四军八千将士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项英是插翅难逃。项英在12月28日召开军部会议,讨论撤退路线。会上争论激烈。项英决定新年以 后开拔,也向延安发报,不知他是否告知详情。是否告诉延安(项应完全明白毛和刘的用心)或走什么路线都不重要了,都挽救不了新四军的命运。因为饶漱石以东南局副书记参与机密,随军行动。他会将所知的一切报告华中和延安(我猜饶身边还有一组人,他们有秘密电台与华中联络或派人传出消息)。延安或华中会将情报泄漏给国民党(如果还有必要的话)。此外新四军军部里有一个军统情报人员,叫沈之岳。台湾《传记文学》都谈到他的事。他上海复旦大学毕业,领命投奔延安, 在抗大学习,罗瑞卿赏识其才华,后推荐给毛泽东,管过毛的收发。以后派新四军军部,当秘书,在皖南事变中他为国民党立了大功。后来在台湾当调查局长。从上面看国民党对项英的情报是及时而准确的。日本人也应该知道。1941年1月3 日(皖南事变)爆发,除傅秋涛千余人突围而去,新四军全军覆灭,饶漱石脱险, 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死于乱军之中。 皖南事变有太多未解之谜:项英为何中途脱离部队?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领 导人。他的行动不符合常理。而且李一氓也同他在一起。可能是临危动摇或者感觉 到内部的威胁。而且他的死也是个谜。都说刘厚重见财起意,我怀疑他是受人指使 。刘去过延安受训,可能是领命而回。成为延安在新四军里的“细胞”。项英有错 误和战略上的失策。但都不是新四军覆亡的原因。新四军是亡在毛泽东手里,即使 项英冲破上官云相的包围,也冲不过长江上日本人的截杀,毛还会“调来”日本人 。 皖南噩耗传来,周恩来悲痛欲绝(30)。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诗句。 司马璐讲这是周恩来对毛的强烈抗议。毛的卑劣与险恶在“皖南事变”中暴露无遗 。“皖南事变”在中共党内有重要影响,毛藉此除掉项英这个劲敌。也使周失去赖 以支持的军队,在与毛的较量中完全落了下风。皖南事变是延安整风的一个条件。 延安整风是他俩关系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是前十八年关系的终结,也是后三十三年 关系的开端。从此周恩来对毛泽东俯首称臣,直到最后。 ---“浅谈周恩来与毛泽东” ·动 力· 图:周恩来为皖南事变的题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朱韵和
3个月前
关于“中流砥柱”的史料,也体现在《毛泽东选集》中,尽管篇篇文章都经过精心修饰,但基素很难通过美容根本改观。 以《毛选》第三卷为例。从1941年3月到1945年8月,毛写了31篇文章,其中够得上“抗日”的,只有3篇。其他二十多篇,骂蒋介石的和骂王明周恩来的各占一半。自称“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在抗 日最艰苦的四年里,以90%的快乐与国内和党内的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内斗,只舍得花10%的快乐谈谈抗日——这就是中流砥柱的灵魂。 连那三篇谈抗日的文章,也值得玩味。 一篇是向党内发出的秘密指示[4]。当时正值《苏日中立条约》出笼。毛不谴责苏联,却倒打一耙,谴责美国和蒋介石,声称“日美蒋之间”正在酝酿“反苏反共”的新阴谋! 另一篇也是党内指示[5],几乎紧接着上一篇,由于突然发生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大事,逼得毛非狼狈调整立场不可。他于是重申“国共合作”,但主次不可颠倒,仍是第一位“保卫苏联”,第二位“保卫中国”。 最后一篇[6]写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和苏联拖了漫长八年终于向日宣战之后。值此胜败业已定局之际,毛号召八路军和新四军“夺取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盖武器和资财越多,解放区越大,内战就越好打也。 ---RFA独家:抗日战争的真相和教训(一)(鲍彤)
朱韵和
3个月前
《延安日記》的作者彼得・弗拉季米洛夫作為共產國際駐中共的聯絡員兼塔斯社隨軍記者,於1942年5月-1945年11月,由斯大林派駐延安,,現從該書中節選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賞析: 第29頁:「我看,中共領導人希望得到武器,並不是為了向侵略者展開武裝鬥爭,而是為了同國民黨鬧摩擦。這使東京的人感到多 麼高興呀!可是,康生代表中共領導向我保證,中共軍隊決心對日作戰。中共其他官員也向我做這樣的保證。這只是隨便說說呢,還是在搞兩面派?還是說,搞兩面派已經成為政策了?」 第26頁:1942年6月7日「八路軍不是主動開展軍事行動來制止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只限於有氣無力地打局部的防禦戰。只要敵人發動進攻,八路軍就退到山裡,避開衝突。」 第36頁:1942年7月9日「八路軍的隊伍(當然還有新四軍),早已停止了對侵略者的主動出擊和反擊。儘管瘋狂的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南部發動猛烈攻勢,日本還威脅要進犯蘇聯,這種情況至今依然沒有改變。中共部隊對目前日本掃蕩其佔領區的行動不做抵抗,他們撤上山去或渡過了黃河。中共領導把國民黨看作是主要敵人,不遺餘力地要奪取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盤,用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些明顯的分裂活動危害中國人民反對侵略者的解放運動,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犧牲,並造成與國民黨發生軍事衝突。」 第69頁:1942年9月「八路軍同敵人和平共處。日本人舒舒服服地準備在佔領地區過冬了(我們繞過了這些地方)。八路軍部隊卻就在這附近晃晃悠悠。」 第70頁:「反對侵略者的戰爭,顯然打的是被動仗。中共領導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在華北牽制日本派遣軍,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莫斯科屢次要求中共領導採用一切辦法使日本無法發動反蘇戰爭進行準備,但這都被當成了耳旁風。延安的政策依然如故——縮減八路軍正規部隊的作戰規模。看得出來,八路軍主要關心的是國民黨軍隊。部隊中宣傳的矛頭是對著他們的:戰鬥行動有朝一日也是要這對他們的。因此,日本人的一切作戰行動幾乎都成功了。延安發出命令,要不惜任何代價保存八路軍的實力,所以部隊正步步後撤,儘管敵人的進攻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第71頁:「毛澤東的原則是:進行這次戰爭為的是保存他自己的實力,而不是消滅敵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對敵人放鬆抵抗和讓出更多的地方。幾年來無所事事,使中共的武裝力量退化了。紀律鬆弛,開小差的多了。士兵不愛護武器,部隊和團、營本部的訓練不組織了。部隊之間的協作不組織了。軍官們打撲克,聊天,當著農民的面發布作戰命令。 含著淚水訴說特區受到嚴密封鎖,這是康生搞的一種宣傳騙局。特區的前線和邊界都很容易通過,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中共領導大談其嚴密封鎖,無非是要在真正的困難中加進虛構的困難。 到前線去跑一趟,使我確信中共領導並不想打日本人;他們把戰爭看成是建立自己根據地的良好時機。而且不是靠自己的部隊,而是靠日本和國民黨兩種力量的對峙來建立他們的根據地。要是日本人打敗了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政權被消滅了,八路軍部隊立即就鑽進這個地區。必要時,他們會幹掉抗日統一戰線中的戰友,而奪取政權。毛澤東在侵略者面前向後退縮,卻在乘中央政府和日軍衝突之機為自己漁利。在民族遭受災難,人民備嘗艱辛並作出不可估量的犧牲的時刻,在國家受制於法西斯分子的時刻,採取這種策略,豈只是背信棄義而已。」 第76頁:「一比較材料就令人十分沮喪。八路軍方面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軍事行動!更有甚者,軍事行動都被嚴厲地禁止了。」 第102頁:1943年1月「毛澤東一心想要打內戰。他完全不顧當前的政治形勢,一直在人為地加速事態的發展。」 第103頁:1943年1月29日「解放區出現一片怪現象。中共的部隊中也同樣出現了這種怪現象。它們全都在盡可能地與淪陷區的日軍做生意。到處都在做非法的鴉片交易。例如,在柴陵,遠在後方的步兵第120師師部,撥出一間房子來加工原料,製成鴉片後就從這裡運往市場。實際上晉西北各縣都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日貨。這些貨物都是由淪陷區倉庫直接供應的。在第120師師部裡,討論的中心不是戰鬥任務、作戰和其他軍事問題,而是怎麼做買賣和賺錢。這一切都是奉命行事的。例如,已嚴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個部隊不得對日本人採取任何有利的作戰活動。一句話,就是不准打仗,遭到攻擊就往後撤,有可能就休戰。」 第265頁:「中共領導聽到蔣軍在河南和湖南戰敗的消息非常高興。這是上天賜給毛澤東的一份禮物。他與美國人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在迅速增加。他未來的內戰對手正在被削弱。」 第307頁:1944年10月14日「中國的分裂是日軍獲勝的主要原因。這並不是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問題。毛澤東認為敵人的勝利是削弱蔣介石力量的一個因素。不論是軍事上的失利,還是反法西斯鬥爭這樣的因素,都不能使中共主席放棄他的分裂政策。這種分裂是中國不祥的現實。而且這種分裂顯然有利於日本軍國主義者。毛澤東分裂民族統一抗日的政策無異於為日本增加了幾十個打中國的師。毛澤東認為,只要蔣介石在前方打勝仗,他的政策就受到威脅。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削弱蔣介石,這就是中共領導所採取的政策的實質。讓日軍佔領中國土地、燒毀中國城市去吧!毛澤東自稱是共產黨員。可是,難道一個共產黨員能促使別人佔領自己的國土。劫掠自己國家的財富嗎?!他並不希望組成緊密團結的抗日統一戰線。他明知這是一支有生力量,但是寧願讓蔣介石一方去與日軍及偽軍作戰。他自己的抵抗不過就是打打游擊而已。」 第561頁:「我無意中看到了一份新四軍總部的來電。這份總部的報告,完全清楚的證實了,中共領導和日本派遣軍最高司令部之間,長期保持著聯繫。電報無疑還表明,與日軍司令部聯繫的有關報告,是定期送到延安來的。後來我證實,中共軍隊和日軍的參謀機構之間的聯繫,已保持很長時間裡。聯繫的兩頭是延安和南京。」 第563頁:「與日本司令部的關係早已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建立了,中共領導人中只有幾個人知道此事。毛的一個代理人(或像毛所稱的」聯絡員」),可以說是一直隸屬於南京的崗村寧次大將總部的。什麼時候有需要,他都可以在日本反間諜機構的嚴密保護之下,暢通無阻地往返於南京和新四軍總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