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探索

今天偶然看到了影视飓风在频道20W粉丝量时的收入总结(视频发布日期是2019年1月22日),太适合拿来复盘激励刚刚踏上创业道路的朋友们了:(核心大思路依然是:脚踏实地 & 扎扎实实 & 长期主义) (本期视频本人看完总结名为「影视飓风是如何找到自己的PMF的」) Tim是在2016年开始正式做频道,5年的时间完成了: 280期节目,B站播放总量613W 评论总量31845,弹幕总量55000 从2018年开始到2019年年初,影视飓风的毛利大约65W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具体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渠道: (1)6个商业单 (2)淘宝店自己销售的产品 (3)平台播放收益分成约1万8 其中:较多毛利用于制作内容,余下的用于发放工资:当时的平均工资是6000-8000RMB(创业之初果然都吃过很多的苦) 以下是历程拆解 & 总结,基本是一个典型startup会走的PMF前的经典积累期+踩坑路: Tim是从2014年开始做视频,2014-2016年在认真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视频(从特效学到拍摄,再从调色学到剧本) 2016年说服爸妈入手第一台BMPCC(配齐的成本大概2W块) 第一阶段粉丝一万不到,做的内容还都是特效相关的教程,后来团队陆续到了5个人,所有人都还是大一 & 大二时期,Tim如是总结: 「学生时代是做自媒体最好的时间,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生活的压力,也有很多同龄有激情的伙伴来和你一起做事」 「当时把每一个视频都当做一个作品来对待,所以基本上把所有的钱 & 资源都扔在了这个频道上,希望能有最好的画质和最好的体验」 「当时的投入产出比高吗?」 「当然不高。买几十万的设备拍视频,哪有那么容易回本」 「更多的是情怀/追求】(充分说明创业的核心本质还是要足够热爱!!) 大三的时候意识到没有收入这件事极大的限制了团队的发展,于是在2017年6月,开始正式讨论『团队如何进行一些商业上的变现』 第一个商业化的尝试:卖桃子🍑 当时团队参考了TESTV的商业模式:团队成员家乡无锡有水蜜桃,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决定从桃子做起 起步时只有1W块的本金,而定做了一批很好的装桃子的口袋就花了4000RMB(像极了刚开始创业一定会乱花一笔钱的曾经的很多founder们) 然后驱车前往无锡,跑了各种桃子市场 & 散户,品尝各种桃子 但是因为当时频道粉丝较少,且不会还价,导致无法 压价 最终:6个桃子定价168RMB,算上包装 & 物流,单件利润仅20-30RMB,再加上用了最好最贵的顺丰冷链运输,水蜜桃依然容易坏 & 腐烂,导致加上货物折损率 & 赔偿金,最终还是亏本(但是亏的不太多) (这说明商业模式的探索总会踩坑!不要害怕!) 事实证明,「失败乃成功之母」,每次尝试都可以收获很多的经验—— 第一次商业化探索失败的收获是: 团队学会了如何开网店,发货流程,如何谈价格,如何进行管理 「正是这次失败,为第二次的飓风灯变现打下了基础」 在卖完桃子亏了钱几个月之后: 恩人腾豪,介绍给团队一个OEM灯的机会 「OEM的本质就是贴牌」 「当时囿于资源和钱的有限程度,虽然给厂家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但是依然只做了一些非常有限的改动」 「哪怕是OEM,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单从包装来说,从内衬到外盒再到快递盒,都需要订购。」 「再到灯本身,还有赠品」 「如果没有经验,很容易被坑」 「我们遇到过好多次做盒子的卖家偷工减料 & 质量问题,往往是我们很想做好一切,然后又觉得力不从心」 「但是毕竟已经对电商有了一些经验,在花了几个月准备飓风灯之后,我们就选择把灯给上架」 「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们把灯上架的那个晚上,我在阿盛的家里的凉席上面和他讨论到底能卖多少个灯」 「然后我们估计能卖几十个,后来想着想着不知道怎么样就睡着了」 「然后第二天醒来一看,就发现所有灯都已经卖完了」 「最后的反馈也非常不错,这其实给了我们很大很大的激励,让我们找到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提供收入,同时又不影响我们创作的路」(一定要重视微小的正反馈!要及时鼓励过程中的自己!要及时庆祝 & 鼓舞团队阶段性的胜利!) 2017年10月开始,频道的粉丝增长开始进入一个高速期: 这里是一个Tim的父亲在三年前给他们的建议: 他让团队每个月都做一张频道粉丝观看量,还有粉丝量的报表,所以团队从2016年9月开始,每个月都会有个统计粉丝数 & 观看量的报表(早期数据不用多,关键在于持续追踪!!) 后续就可以有一张很清晰的图表,去看粉丝的增量,还可以进行环比,从而有效帮助你总结自己内容的表现 2017年10月是Tim大学的最后一年,决定先不读研,直接回国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全职创业 一开始很多「支出项」被提上了日程,那时候飓风灯一个月的毛利润虽然有,但是只能勉强给团队提供一点收入来维持生活:当时201 7年的年终奖是一个200-300RMB的红包 2017年12月,团队开始帮助其他品牌制作视频: 第一个视频拍摄的机会是「英雄联盟的春季赛宣传片」 之前只做过小的宣传片,但是这种大型商单其实一点经验都没有:做的时候几乎3天没睡觉——把这个商业单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Tim自己在跨国飞机上看了几百遍,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以把这个视频改到最好的一个状态(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遍又一遍的打磨!!) 后续果然第一个商业单反响很不错,也拿到了不错的报酬 于是第二条收益线从2017年底开始,慢慢明确起来:拍摄商业单 这两条收益线构成了收入:无论做商业单还是产品,其实都有难处: (1)商业单总有甲方,总有修改,遇到纠纷也十分正常 (2)修改片子会耗费巨大的精力——会导致主频道的内容更新缓慢,甚至停更 新的问题:怎样有一个更好的模式来稳定更新?(关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 答案: 「实话实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但是在过去的模式上,团队做了一些改进:选择会接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商业单,虽然总数不会很高,但是总数不会很高,但是会更注重影响力,而不是单纯的商业单的价格」(对于如何更好的做2B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会更专心的更新频道的内容,因为这是团队更喜欢做的事」 「同时开发还会寻找更多好的产品到淘宝店铺中,去提升频道的收益」 1年不到的时间:团队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 RED & 和各自的生活 但是新的问题浮现:「惰性开始慢慢变强,总是有焦虑的感觉;明明有很多事要去做,但是又不想去做」(个人心态的相关问题) 「做一个公司和我想的不一样,有许多我没想到的事情需要处理,也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 我也尝试规划过发展路线、要做的内容、定下年度计划 有时候看到粉丝几十万的营销号,心理也会有不平衡,觉得他们的内容都不一定是自己做的 以前我面对负面评论总是很淡定的。但是在缺乏自信的这段时间里面,我就开始慢慢很在意这些评论。尤其是看到那些说我们做视频就是为了收钱还有骗钱的——看到了总是会觉得,难以释怀 我会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自媒体,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这些事? 在内容上我也会不自主的,明明我没有去想避嫌,但是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总是会对我产生影响。我会开始避嫌,开始越来越少做这些评测——因为激情受到了影响」(这说明有各种情绪非常正常!请温柔的接纳自己) 「我们几年前就 意识到——免费的东西其实永远只是看起来美好」 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在有人要给你免费东西的时候,我一定会建议你看一下对方本身是不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而不是这些免费的东西 这些设备一年以后就会变成废铜烂铁,被下一代给替代。而你却在用自己的激情,还有整一个频道,信任你的粉丝——在交换这些东西 学会拒绝——是我想给刚做自媒体的朋友的一个建议」 「我慢慢意识到让我流失掉兴趣的其实就是两个字:『标签』 每个人其实都有标签,有的标签是你给自己贴上的;有的是别人给你贴上的 对我来说,有许多事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画质/摄影评测/升格/RED舔狗,等等 反正绝大多数人都只会从你过去做的事情里面来定义你 然后给你贴上标签,有的好,有的坏 当我做一件需要创意的事情很久,并且面对越来越多的观众,我身上的标签也会越来越多: 我以前很在意,觉得假如撕掉了这些标签的话,大家都会离开,所有东西都会分崩离析,我们的团队也会出现问题 渐渐地我发现,我在内容上面明明没有开始做,就开始先限制自己,告诉自己应该走这条路,而不应该去尝试别的东西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从几千首音乐里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所有的画面都会一下子从你的脑子里面蹦出来,你就会有那种难以想象、难以遏制的创作激情,想把它在现实中拍出来,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想要做出一个和音乐完美契合的作品 或者是当你看到某个视频,你整个人一下子就被点燃,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就这种激情,至少在前半年里面,我的这种能力就消失了 我以前具有这个能力,我有非常强的创作激情,但就不见了」 「所以在这半年的时间里面,我进行了很多调整: 到前一段时间,一个月以前,在我看了两个人的视频之后,我又开始感觉自己的精神开始复苏 我会推荐这两个频道给各位——他们是我们的新偶像: 「Dan Mace」& 「Yes Theory」 我关注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只有一点点的粉丝 但是我是看着他们做着各种跳脱出限制的视频,影响真的是超级超级大」 「我们自己喜爱的事情,才能做得好,才会影响到别人」 「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平衡,好的收益模式」 「千万不要被你身上的标签所困,想想你真的想做什么」 「当你焦虑还有迷茫的时候,试试直接扯掉这些标签」 「毕竟影视飓风的一切,都源于那天凭着兴趣传上去的视频。那天我怎么会知道我的一切,甚至大家的一切,都会因此产 生改变」 「梦想可以大,但是第一步总归是小的」 看完这个视频我再次感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成功,都没「捷径」可走 都需要扎扎实实,稳扎稳打。 还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在不同的节点,总是会有相似的困境:会焦虑,会懒惰,会恐惧。 但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人生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 你看到很多成功的背后都有相似痛苦的历程,就会觉得创业路上,其实也没那么孤独。 愿我们都脚踏实地,去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并且在这个路上,去找到商业化的平衡。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