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内部教育
关注
朱韵和
6小时前
1971年夏秋之际,中美两国政府确定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向,消息传出立即轰动全世界。 在世人惊奇万分的同时,中共高层更觉棘手的是,在高调反帝几十年后,怎么能让党内各级干部及广大民众的头脑及时转弯,接受“美帝国主义头子”即将来到北京这样匪夷所思的严酷事实。从当年冬季开始,一直到1972年2月 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之际,中方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尼克松访华内部教育活动,下发多种学习材料,组织宣讲活动,努力平抚党内外的思想强震和巨大疑虑。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接见在延安就相熟的美国记者斯诺,交谈长达五个小时之久,后来形成了只供传达的官方简本《谈话纪要》,并择要刊发《参考消息》。此次被中央钦定为基层群众需要反复学习、解开疑惑的主要材料之一。毛在讲话中几次强调尼克松是自己主动要求到中国访问的,中方是被动接受的。这样充满优越感的表态排遣了民众的思想惶恐和焦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外交政策上的难堪,显示中方强大示人、不可藐视的主体一面,倒看出美国人的几分狼狈和焦急。 毛说:“(尼克松)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有发表,守秘密啊。他对于波兰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来当面谈。”“尼克松要派代表来中国谈判,那是他自己提议的,有文件证明,说愿意在北京或华盛顿当面谈,不要让我们外交部知道,也不要通过美国国务院。神秘得很,又是提出不要公开,又是说这种消息非常机密。”他很明确地表态:“为什么要让右派来?就是说尼克松,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当然要让他来了,因为解决问题,中派、左派是不行的,在现时要跟尼克松解决。” 斯诺问:“主席愿意见他(尼克松)吗?”毛回答了一段事后闻名全国的著名语录:“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1971年7月三联书店曾内部发行小册子《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访华文章》,里面刊载斯诺的报道《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首发美国《生活》杂志),内容与中方公布的相近:“毛说,外交部正在研究让美国人左、中、右都来访问中国,是否应当让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尼克松这样的右派来呢?应当欢迎他来,因为,据毛解释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毛将高兴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也行。” 这本小册子发行较广,是新闻封闭的环境中少见的西方出版物,涉及文革路线斗争、刘少奇失败、新生事物等诸多敏感话题,但毛邀请尼克松访问是其中最让外界好奇的焦点。出版说明中称斯诺是美国比较严肃的资产阶级作家兼记者,长期以来,同情我国革命,尊敬毛主席,注意研究中国问题,并强调“斯诺的文章在西方有一定影响”。小册子的下发,表明高层欲借斯诺的文字提前散发信息,以此去做通中高级干部的思想工作。 凭着高度专一的领袖权威和不可置疑的解释权,毛泽东诙谐轻松、举重若轻的语态很好化解了国内民众的困惑,反而让民众颇为受用和自傲。那时中方还一如既往地在越南、柬埔寨、拉美等热点问题上保持反美的理论姿态,这也从侧面舒缓了“尼克松访华”对社会层面的压迫感。 当时周恩来也多次在内部讲话中引到台湾问题,言语之间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尼克松来京是为了解决统一台湾的大事。这也多少淡化了干部群众对尼克松之行的恶感,逐渐减弱了群众最初的震惊程度。但是,无论如何,形势突然转弯的思想后果还是如官方预料得那样严重,不少单位上报了群众在学习活动中自发提出的疑问,有的单位多达一百多条,充满了对“美帝头子”突然来京的疑惑和本能排斥。市委宣传部门及基层单位党委无力全盘解答,只能笼统地表态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问题,找答案,自我教育。” ---陈徒手:尼克松访华接待工作的内部布置
#尼克松访华
#毛泽东
#中美关系
#内部教育
#思想转变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